黛珂广告

安仁“引乐”故事多

段亮彩在湖南省安仁县农村,办红白喜事时,少不了要喊乐师班子来家里吹打弹唱(俗称“引乐”)一二天。乐师在乡下称为“八仙师傅”,说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人成仙后常常各拿其乐器,逍遥快活地游山玩水,所以,乡人又通常把乐师称为“乐神”。在红白喜事时喊乐师前来帮忙

段亮彩

在湖南省安仁县农村,办红白喜事时,少不了要喊乐师班子来家里吹打弹唱(俗称“引乐”)一二天。乐师在乡下称为“八仙师傅”,说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人成仙后常常各拿其乐器,逍遥快活地游山玩水,所以,乡人又通常把乐师称为“乐神”。

在红白喜事时喊乐师前来帮忙,一是为了热闹——过去,生活条件困难,不像如今家家户户有电视机、录放机、音响之类,那时候乡下除了鸡鸣狗吠,就是死一般的沉寂。所以,碰上红白喜事,乐师手上的乐器一响,就等于“广播”——某某家要做什么什么事了。顿时静悄悄的山村变得活跃而热闹起来,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的乡邻纷纷前去帮忙捧场。二是为了抒情,烘托气氛——因为乐师的引乐是根据红白喜事的主题而异,或欢喜或悲伤,让主人、亲朋及村人自然而然进入“角色”,情为所动。尤其是从前经济困难,业余生活匮乏,听乐师唱戏文也就成了人们津津乐道、趋之若渴的一个重要内容。

笔者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村里人都爱前去听乐师唱戏文。那时的乐师班子还没有音箱、话筒等辅助设施,乐师纯靠自己宏亮的声音清唱来打动观众的心。乐师唱戏文得一身两用——一边司乐,一边按各自“角色”(或正生或老生或花旦等)进行说唱。说唱功夫虽然不及舞台上的专业演员,但也有声有色,给满堂的亲朋和乡亲增添了几份乐趣和文化氛围。乐师所唱的戏文都是一些历史戏,如《东吴招亲》、《包公铡陈世美》、《八仙贺寿》、《兄弟祭母》等,根据红白喜事的不同而选择戏文。其实,从前乐师受请进入主人家后,“唱戏”是必须节目。请乐师是为了聚人气,造气氛,图热闹,花钱请了乐师,自然不能冷冷静静,所以,倘若乐师偷懒,偃鼓息锣,不打不唱的,那么对不起,主家的主事者就会拿走乐师的鼓。而鼓是引乐的“饭碗",在引乐中属于“主帅”位置。“丢”了鼓等于就丢了脸面,所以乐师是不敢懈怠的。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笔者所在地一邻居娶亲,所请的乐师因午饭后不唱戏,主事者二话没说拿走了乐师的鼓,结果是乐师班子的头儿给主家说了几箩筐道歉的话,才从主事者手里取回鼓。(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农户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们也懒得听乐师唱戏文了,所以,今天的乐师到主人家后基本上都不用唱戏文了,更不用担心“丢”鼓了。)

当然,“唱戏”只是乐师的辅助内容,真正功夫还是引乐的曲调。与写古体诗词有词牌名一样,引乐同样也有曲调牌名。据民间乐师介绍,引乐的曲调(牌名)有五六十种之多,或热烈、欢喜,或悲怆、哀伤,或悠扬、飘逸,或急促、紧张;有的用于讨亲嫁女,有的用于寿诞,有的用于丧事,有的用于祭祖拜庙会等等。主题不同,临场发挥的曲调自然不同。但红白喜事相比较,引乐中适用于丧事的曲牌名比红喜事要多一些。这是因为乡下一趟丧事通常要“一七”(7天)才能结束,尤其是出殡前天夜里的开堂祭奠(追悼会)仪式上,礼生与乐师互相配合唱上一个通宵(将逝者的生平事迹用曲调形式编唱,俗称“唱调”),尽诉孝子孝孙和来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既然要唱上一个通宵(也有的地方在半夜结束),所以就得用上多种曲调。用于丧事的曲调如《哭调》、《翻魂》、《三柱香》、《三字带诉》等,或悲壮或深沉或低婉或荡气回肠或如诉如泣,让整个丧堂尽显肃穆、悲痛之氛围。尤其是孝家和吊宾在乐师和礼生的和唱中,追忆逝者生前的往事和音容笑貌,愈发肝肠寸断伤心不已,或嚎啕痛哭或掩脸而泣或喑自抹泪……

不过,在追悼会的仪式上,并非清一色的哀乐悲调,还会视情用上“喜乐”调——在宾客作悼念时,礼生按辈份秩序每点叫一个宾客名字后,乐师都得依例奏一个“加官”调,所谓“加官”,顾名思义就是“升官”之意,表达主家对来宾的尊敬和感谢。当吊宾在灵位前祭酒焚香时,再转入哀乐之调。尤其当逝者是女性(母亲类)时,孝子还得头顶“古器”礼物到专门的厢房去请舅公等娘家亲人,这时乐师们还得用唢呐吹奏“点将”调陪同孝子去请“娘屋人”。在乡下,有“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之谚语。舅公请出来了,在灵位前就位准备作悼时,乐师更得用“加官”之引乐了。否则,舅公便会觉得自已的威严受损,会大闹天宫的。

在讨亲嫁女或寿诞等红喜时,乐师自然得用上祝福内涵的引乐,牌名如《八板头》、《柳亲娘》、《点将》、《金榜》等欢快祥和的曲调,其声音悠扬、明快、轻松、愉悦,叫人闻声神情为之一爽,从头至脚都洋溢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快乐感和幸福感。

无论红白喜事,乐师到场的“开场鼓”(又称“开点”)所用的引乐是通用的,没有区别。乐师通常应约在主家执事这天早饭前赶到,并在其厅堂内一张结实的八仙桌上摆好所有乐器,点响一挂鞭炮后,只见鼓手铆足劲,左手一抬一落,棒槌在鼓上发出“咚”的一声,右手又一抬一落,又是“咚”的一声,缓缓的二声鼓响后,鼓手的两手随即上下翻飞,棒槌雨点般落在鼓上咚咚咚擂响,随即,锣钹声、唢呐声、二胡声依次响起……铿锵的鼓乐声在厅堂内外缭绕,既渲染了气氛,又似乎隐隐给人一种力量。其实,这场“金鼓齐鸣奏大乐”的“開场鼓"是有含义的,它的旋律激扬、亢奋、有力,一是在告之主家一一我们乐师按时赶到,一定会尽职尽力做好份内之事的;二是在告之全体在场者一一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一定要有精气神……当然,“开场鼓”一响,主家不要忘了给乐师奉上一个红包(俗称“开鼓包”)。

既然有“开场鼓",当然就有“收场鼓”(俗称“打团圆”)。“打团圆”是乐师在主家做引乐的最后一道程序,它是在喜事结束、宾客散后举行(若是丧事则在逝者安葬后进行)。“打团圆"也是在主家的厅堂进行。主家先将厅堂打扫干净,然后厅堂中央并排摆上二张八仙桌(一上一下),上桌除摆上香烛外,还摆有四只小碟子,碟中装有花生、瓜子、枣子、黄豆(意发子发孙、发达无疆)。乐师坐在下桌奏起了“金榜”调,其音调悠扬、舒畅,叫人闻声不由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触动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开场鼓一样,无论哪种喜事,“打团圆”的所用的引乐是通用的,没有区别;不过,若是红白喜事,“打团圆”只是针对主家小范围,若是祭祖拜庙会,那“打团圆”就是面向族人面向芸芸众生了。“打团圆”主要有二层意思——其一,表示所办之事有始有终、圆满结束,同时也表达主家和众人对未来生活圆圆满满的美好愿望;其二,寄托主家和众人对“八仙”的神往,并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像“八仙”那样学有所长,掌握过硬的本领,以便在生活的“大海”中处事不惊、游刃有余并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地快乐生活着。——和“开场鼓”一样,“收场鼓”(打团圆)一响,主家或主事者也要给乐师奉上一个红包。

提到民间引乐,就不能不提到“工尺(读che)调”。 “工尺调”是从前民间乐师所用的调谱。从前的祖师爷担心别人偷学,于是用一些完全不相干的汉字连成所谓的“工尺调”谱。例如,欢快气氛的《平板头》调的开头两句是:

四上 四合 工尺工 六五六工 尺上尺

猛一看这两句调谱,你一定会感到云里雾里——这也叫曲谱?完全风牛马不相及呀!但如果用现代乐谱翻译过来,这两句就是:

6 1 6 5 | 3 2 3 | 5 6 5 3 | 2 1 2 |

看到这种“哆来咪发唆拉西哆”的现用简谱,你一定会立马熟练地哼唱起来,同时,你也会由此感慨从前乐师爷的良苦用心。正因为你不明就里,所以,你无法无师自通;要学引乐,得先拜师,由师傅囗传。否则,就算你是音乐天才恐怕也是“望调兴叹”!

安仁民间乐师通常把“工尺调”称为“工车调”——一是因为“车”(che)与“尺”(che)同音;二是因为“工尺调”简谱一般都短小,每一个调在操作时根据需要可翻来覆去地反复使用,就像“车轮”转动一样。民间红白喜事引乐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位,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记忆和故事。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原生态的民间引乐也不断受到市场的冲击并被植入新的元素(西洋乐器等)。如何将民间引乐这项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光大,己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安仁“引乐”故事多

段亮彩在湖南省安仁县农村,办红白喜事时,少不了要喊乐师班子来家里吹打弹唱(俗称“引乐”)一二天。乐师在乡下称为“八仙师傅”,说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人成仙后常常各拿其乐器,逍遥快活地游山玩水,所以,乡人又通常把乐师称为“乐神”。在红白喜事时喊乐师前来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