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佛山传统陶塑艺术“石湾公仔”的造型变化

[摘要]佛山石湾镇素有“千年陶都”之称,陶塑艺术品更是历史悠久,比较之下,颇具本土人文特色的当属“石湾公仔”。具象写实的艺术表现方法,是“石湾公仔”在传统上最主要的造型方式。意象的写意表现,使“石湾公仔”造型写实形式,出现了多元化风格。传统的作品偏重于写形,现代的作品偏重于写意。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分析,

[摘 要]佛山石湾镇素有“千年陶都”之称,陶塑艺术品更是历史悠久,比较之下,颇具本土人文特色的当属“石湾公仔”。具象写实的艺术表现方法,是“石湾公仔”在传统上最主要的造型方式。意象的写意表现,使“石湾公仔”造型写实形式,出现了多元化风格。传统的作品偏重于写形,现代的作品偏重于写意。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分析,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将会促使“石湾公仔”艺术跃上一个更高的拓展空间。

[关键词]“石湾公仔” 具象写实 意象写意

广东佛山,所辖石湾镇素有“千年陶都”之称,产品畅销海内外,除了日用陶瓷,陶塑艺术品更是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在这琳琅满目的艺术品类中,比较之下,颇具本土人文特色的当属“石湾公仔”。

“石湾公仔”之名,是广东地方一种俗称,这种称呼原指当地出产的居室庭院装饰用的假山石盘景中,点缀景观用的大小三五厘米,最高不超两寸的微小型陶塑人物,这种小陶塑人物,当地亦称“山公”,是石湾特有的一种传统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塑艺术种类的不断增多,人们渐渐把凡是石湾本土出产的人物、动物类陶艺品,统称为“石湾公仔”,所以也是一种泛称。

传统的“石湾公仔”在造型的艺术特征上,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厚重的胚胎,二是古朴的色釉,三是概括的造型,四是夸张地神态。而对其表现内容和创作理念最有直接影响的则是广东粤剧、佛山木板年画、剪纸、木雕、岭南派绘画等。相传这种艺术是由过去建筑装饰用的瓦脊陶塑工艺衍生而来,当年从事大型瓦脊陶塑制作的工匠们,闲暇时常常用身旁的陶泥捏制小件的人物、动物类形象练习手艺,捏成功的就拿去烧制,这种小陶件他们主要用以自娱自乐或送给朋友做小礼物,这种随意做的陶艺品因制作时没有拘束,信手捏成,再加上造型有趣生动自然,所以很受大家欢迎,人们将其带回家置放案头当成装饰品欣赏。因这种小摆件成本不高,制作方便,喜欢的人多,需求量大,逐渐进入市场,这种艺术品表现题材和内容多是市井百姓熟悉和喜闻乐见的选题,所以几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天。

传统上“石湾公仔”的塑制工艺大约分为贴塑、捏塑、捺塑、刀塑四种方法,因塑制手法不同,在行业内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但在造型表现上,不论哪个流派,追求具象的写实表现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是这种艺术的基本样式,而意象的变型形式的“石湾公仔”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有的,从美学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分析,具象、意象、抽象三大类别,“石湾公仔”在前两类中,均有完美的表现,它的发展过程是由最初的模拟自然物象到具体的表现自然物象,直至主动的创造自然物象,这种由被动到主动的塑造形象的过程,使得“石湾公仔”在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上,呈现了地域个性上的成熟面貌。了解和分析这种艺术在造型形式发展和变化上的历史过程,对于提高我们对这种艺术欣赏当有一定的帮助。

具象的写实造型,是“石湾公仔”艺术的主要表现方法

早期的“石湾公仔”,陶塑艺人们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所制作的产品题材,主要是以人们熟悉和乐于接受的渔樵、耕读、寿星、观音、罗汉、达摩等为表现对象,购买者也多是市井百姓,这一社会阶层因普遍文化不高,对于艺术品的欣赏能力也十分有限,所以在市场上选择时都以作品表现的形象是否逼真为标准,而这种逼真的标准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印象记忆。这印象记忆中的形象越真实具体,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和价格就越高,因此,陶塑艺人为了求得更好的市场回报,只有加强作品的写实表现力,这种因市场原因促成的写实性的造型要求,使得具象写实的艺术表现方法,成为“石湾公仔”在传统上一直以来的最主要造型方式。

过去因为生产工艺落后,“石湾公仔”入炉烧制时,火候难以控制,所以出炉后成品数量不多,,工匠们只能大量的制作泥胎来保证成品的产量,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劳动强度增大,迫使人们在塑制泥胎时,除了头部五官等主要细节进行必要的刻划外,其它能简则简,有的甚至连手脚这些重要的部位都用衣饰掩盖,省略掉,因工艺烧制原因使人们不得不使用的这种概括性的造型方式,也是“石湾公仔”与其它地域陶瓷类艺术在形式风格上有着明显区别的地方个性特征之一,在艺术界有人认为,这种简略的造型形式,是当时工匠们受到中国传统写意画的影响,而实际上最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生产条件促成了这种“石湾公仔”的造型特征,中国写意画在表现对象时是意象式的形象夸张为主,而传统的“石湾公仔”在形象塑造上是追求写实的,只不过在衣饰等部位概括简化。比较来说,两者中一个是主动的省略强调,一个是被动的简化处理。

明清至民国期间,经过几百年的经验积累,石湾窑的生产工艺也在逐步提高,陶塑艺术的水准也在不断进步发展,但因旧时代这种艺术品的生产都是家族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生产经营,同行间的竞争使彼此的专业技术互不外传,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末民初,石湾的陶业行会就有三十六家,相互间严守技术秘密,封锁技术情报的行规,阻碍了本地陶业的交流和发展。这种状况使得因循守旧、恪守门派模式的弊病。长期滞留在产品的形式表现中,以致造型方法重复雷同,千人一面。直到清晚期黄炳、黄古珍叔侄二人出现,“石湾公仔”艺术停滞不前的局面始有改变。当地传说,黄炳塑制的黑色陶猫,置于居室屋梁上,老鼠见到纷纷逃避,这虽是民间传说,但从中也可窥见到他的写实造型能力非同一般。

具象的、写实造型艺术的特点是以再现自然物象的具体性,直观性、可视性为最终目的,并且以凸显自然物象的外在特征和客观形象,达到逼真肖似的程度为准则,逼真程度的高下决定作品的艺术容量的大小,这种写实造型的艺术要求,在“石湾公仔”的表现上,成熟期是在民国新文化运动期间。岭南画派兴起之时,石湾出现了陈谓岩、刘佐潮、霍津、潘玉书等人,他们继承嘉庆、道光年间石湾陶塑艺术的地方风格、特点,以富于革新的精神,将西方的古典绘画和雕塑中的写实方法融入“石湾公仔”的创作中,其严谨的造型和精湛的表现技法,将“石湾公仔”的写实艺术表现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没有的高度,使“石湾公仔”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容量,得到了全面的改变,开拓了石湾陶塑艺术的全新时代,影响覆盖至二十世纪下半期,自此,“石湾公仔”这种始于民间市井阶层的地方艺术上升到了中外收藏家和博物馆的大雅之堂。这种由市井百姓生活实用装饰的、物质属性的市场产品,由此转变为供人品悟、欣赏的精神属性的艺术作品,这一时期,是“石湾公仔”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年代,也是具象的写实性的表现方法,在“石湾公仔”造型语言上的成熟期。

新中国成立前,百业俱废,石湾陶艺一度沉沦。解放后,政府为了保护地方文化,大力的扶持和抢救石湾的陶塑艺术,邀请和动员旧中国走过来的老陶艺家刘传、;区乾、廖坚、梁永等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并由组织安排军队转业的文化干部庄稼、曾良、谭畅等一批人充实石湾陶塑艺术的复兴力量,他们总结和研究前辈的创作经验,认真学习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以唯物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践,创作出了一大批古代先贤,名人志士,时代英模等为题材的新时代的“石湾公仔”。这些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作品,无论从形象塑造的准确性,艺术语言的时尚性,思想内涵的深刻性上,都与传统的“石湾公仔”旧有形式,出现了崭新的跨越式变化,他们的艺术成果使“石湾公仔”彰显出现实主义艺术的写实精神,并开拓了极富学术性的发展方向。这些成就也引起了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密切关注,这种追求具象的、现实主义的写实造型艺术表现力,改变了传统上旧形式、旧题材的惯有模式在人们眼中的看法,使得人们要重新去认识这种艺术的社会价值,“石湾公仔”艺术的辉煌期,由此开始起步。

意象的写意表现,使“石湾公仔”造型写实形式出现了多元化风格

艺术离不开生活,随着时代发展,“石湾公仔”这种本土艺术也在产生变化,现代的审美需求,更促动着这种艺术要向前发展。早在“五四”运动之后,出国留洋的画家、雕塑家梁竹亭、郑可,陈雨田等人,即已开始现代陶塑艺术的探索,他们是革新传统“石湾公仔”造型形式的第一代人。这代人接受过国外教育,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着眼点自然与国内人士不同,但由于对传统艺术缺乏深度上的了解,硬性照搬外来的模式,使作品有太多的“洋”味,故而在成就上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是他们革新的意识却带动了一批年轻的陶艺家去从事这种探索,这批人就是艺术院校出来的梅文鼎、曾力、曾鹏,还有工厂培养及到院校进修的刘藕生、钟汝荣等等,这批人应该属于革新“石湾公仔”传统模式的第二代人,他们受过高校的教育和石湾陶艺前辈的指点,对于传统的文化艺术均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他们对于国内外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方法等,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和借鉴,“石湾公仔”原有的造型艺术表现,已不适合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去表达自我、思想内涵的承载,这代人在“石湾公仔”造型艺术语言上的探索,强化了作品形式美感上的多元化。

形象是造型艺术上赖以存在的依据,即使抽象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由最基本的点、线、面等视觉元素所构成。具象写实与抽象符号化的艺术区别,在于前者是以显示存在的真实物象作为载体,追求形象的逼真与肖似性,其弊病是塑造的形象与自然物象距离太近,因而缺乏意趣,后者以非现实的自我意识作为表现实体,追求远离现实的迷幻臆想的心灵世界,并以距离自然物象越远越好,弊病就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形象,使艺术成为完全个人化的形式游戏。意象的表现意识刚好介于两者之间,这种意识是主客观相互结合的产物,即不需去单纯模仿自然物象,去追求再现式的逼真肖似,也反对抽象的形象脱离,从美学的意义上说,这种表现意识应属浪漫与现实主义结合的艺术形式。长安画派著名画家石鲁曾说:“自然形象为本,艺术形象为变,自然形象为具体,艺术形象为典型。艺术之为典型,则加以理想化合乎抽象认识形成之变体,为主客观统一也(见石鲁《学画录》)他的上述几句话,基本上解释了意象表达方法的概念。

这种由具象写实转向意象写意的造型变化,为现代“石湾公仔“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拓宽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和作品内涵的容量,也使作品的审美趣味和空间张力得到了视觉上的强化,这种意象写意的造型变化,从形式风格上大致可分为感性变型,结构变型和几何形态变型等几种。

感性变型,其造型特征是作者凭直觉和人的第一心理感觉所形成的潜意识,将客观的的自然物象加以主观的再创造,从而塑造出一个与现实对象有所升华的全新形象。法国大画家马蒂斯曾经对朋友解释他的作品时说:“我的绘画中,只有我,模特儿,和模特儿给我的感觉。”

这种感性变型形式,因不爱自然物象形状,结构等客观存在的约束,所以对于作品主题的表达更加直接和突出,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画在表现方法上,与这种造型理念有很大的吻合和相似性,石湾当地陶艺家霍冠钊先生的公仔作品,可谓是这种表现形式的典型。

结构变型的特征,是在具体表现自然物象时,注重对象本身的结构因素和结构间相互关系的来龙去脉,但塑造形象时不受这些客观存在的比例限制,完全凭作者的审美直觉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对客观存在的结构现象重新归纳整理,这种形式强调对自然物象重新归纳组合后的形式美感,以唤起欣赏者对作品更浓厚的审美兴致。使用这种变型塑造手段的多见于院校科班出身的陶艺家。石湾当代陶艺家曾力、曾鹏先生早期的作品,就属于这种形式。

几何形态的变型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戴着几何形的有色眼镜去分析,观察自然物象,把眼睛所能见到的客观世界的所有形象都与几何形“挂上钩”,“对上号”,并以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将所要表现的对象再次重装组合,从而呈现出超乎自然的全新形象,以加强作品塑造的新形象给人的印象和记忆。这种几何形态的意识也是形式美构成的基础元素之一。早在我国秦汉时期的石雕、青铜器、玉饰等远古文物中,几何审美样式就已被大量使用。石湾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先生的许多作品,都有这种几何形态美的体现。

上述几种意象式的造型表现,对于“石湾公仔”这种传统艺术的唯美性,社会适应性等,均有着一个高度的提升。这种形式的作品,即使放大、置放在室外空旷的广场等环境,仍有着良好的空间视觉效果。佛山地区在新时期建设的很多当代街区、广场等现代环境中,放大的“石湾公仔”非常多见,而且其艺术魅力毫不逊色于充满“洋”味的青铜、石雕等环境雕塑。这种源于市井阶层的民间艺术,经过几代陶艺家的努力,正呈现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做为一种代表本土传统文化的艺术,我们从其艺术造型的角度,粗略的了解到其发展、衍变的大概历史过程。其久远的历史沉积和在当地百姓生活中的影响,自然会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和记忆中,有着熟悉的深刻印象。超越这种印象,以现代的艺术表现方法,去彻底的改变“石湾公仔”的艺术形式,还需要人们一个长期的接受过程。石湾目前有一些青年陶艺家,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对“石湾公仔”的创作进行着大胆的尝试,但是接受者还限于喜欢猎奇的少数人群中。做为一种艺术门类,长时间的恪守传统模式,其艺术的生命力将慢慢枯竭,但发展的步子超过了人们的认识界限,也会出现揠苗助长的结果,因为艺术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完全个人化的游戏,没有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没出路的。

结语:写形与写意,是“石湾公仔”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两种语言,传统的作品偏重于写形,现代的作品偏重于写意。传统的石湾陶艺家代表人物为刘传及后继者庄稼、刘泽棉、廖洪标、黄松坚和善塑动物的曾良等,更有中青年一代的刘炳、庞文忠、钟汝荣、刘桂乐一批后起之秀,现代偏重写意的陶艺家代表人物则为梅文鼎先生,将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则为刘藕生、曾力、曾鹏为代表。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去分析,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将会促使“石湾公仔”艺术跃上一个更高的空间。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地球村的感觉越来越清晰,艺术种类间的相互融合、影响,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艺术的本质上讲,是不分民族和地域的,所谓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只有在发展、完善过程中,才有更加的独立性。与中国传统绘画一样,“石湾公仔”也面临着自己的文化定位,在艺术表达的语言形式上,不论是具象的、意象的、抽象的,都是作者对自然环境和生活认识上个人情感表现,表现的准确与否,取决于作者在文化和艺术上的修养和积累,这种修养和积累也决定着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品位的高低。艺术作品的评定标准不取决于表现形式上的风格于流派,只有好与不好这唯一的准则。“石湾公仔”具象的写实风格造型形式,和意象的写意造型表现,都是这种艺术文化内涵的承载体现,这种代表着岭南地域人文特色的民间艺术,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在广东省和国家博物馆等有关文化艺术机构,连续推出专题展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通过本地几代陶艺家的努力,石湾陶塑公仔艺术,正在走向一个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永康.绘画的写实与变形.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学报,1981年(3),P16-20;

[2]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石湾陶瓷艺术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3]顾黎明.当代艺术问题.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张蒙佑(1958—),男,中技,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美术创作与评论,1997年参加国际艺术展二次;2001年荣获“二十一世纪海峡两岸书画大展金奖”“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近现代名画展》优秀奖”;2003年至2007年多见作品应邀创作收藏于佛山市政府、佛山市博物馆、石景宜艺术馆等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国学文化出版社出版个人画集,现为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梁园书画院主持人。

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广东书画院画家,九三禅城书画社执行社长。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佛山传统陶塑艺术“石湾公仔”的造型变化

[摘要]佛山石湾镇素有“千年陶都”之称,陶塑艺术品更是历史悠久,比较之下,颇具本土人文特色的当属“石湾公仔”。具象写实的艺术表现方法,是“石湾公仔”在传统上最主要的造型方式。意象的写意表现,使“石湾公仔”造型写实形式,出现了多元化风格。传统的作品偏重于写形,现代的作品偏重于写意。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