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曼生壶造型:有所继承的创新(下)

...裁缝清新短发造型曝光【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目前存世的曼生壶,归纳其造型,并通过与早期紫砂壶造型的比对,论证部分曼生壶的造型是对既有壶式的继承与模仿,其他创新的曼生壶式,其造型也并非凭空创造,亦是一种有所继承的创新,并阐述了同式曼生壶之间的差异。【关键词】曼生壶继承创新二、在规仿前人曼生壶的基础上

...裁缝 清新短发造型曝光

【摘 要】本文系统整理了目前存世的曼生壶,归纳其造型,并通过与早期紫砂壶造型的比对,论证部分曼生壶的造型是对既有壶式的继承与模仿,其他创新的曼生壶式,其造型也并非凭空创造,亦是一种有所继承的创新,并阐述了同式曼生壶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曼生壶 继承 创新

二、在规仿前人曼生壶的基础上新创的壶式

1.仿唐井栏壶

器形为桥形钮,盖平,盖沿微弧,颈部方折,肩部有弧度,直身,流短微曲。传器共二件,分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及南京博物院(附表第4、第18行,见图14、图15),上海博物馆所藏壶腹有乙亥纪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此造型虽为新式,但意在摹仿溧阳唐井,在创作内涵上,仍是以仿古代遗迹为旨趣。两件仿唐井栏壶盖形制稍有不同,南京博物院所藏较为扁平。

2.井栏壶

此造型应是由仿唐井栏壶演变而来,仿唐井栏壶是对遗迹的写实模拟,而井栏壶则是在此基础上提炼的抽象写意造型。相较于仿唐井栏壶,井栏壶的壶钮改为呼应壶身造型的圆柱状,没有仿唐井栏颈部的方折,壶腹也不同于仿唐井栏的笔直,是较有弧度的直腹。传器共四件,其中上海博物馆有二件(附表第20、第21行,见图16、图17),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一件(附表第22行,见图18),唐云艺术馆藏一件(附表第23行,见图19)。同时比较这四件井栏壶,虽属一式,却也不尽相同,相比之下,上海博物馆二件比较相近(以下称A型),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则与唐云艺术馆藏比较相近(以下称B型),此二型的主要差异在于:A型盖顶较平,B型盖面则稍弧鼓;A型壶把线条较为方直,B型则为圆弧线型;A型壶身的长宽比较悬殊,因此壶体看起来较宽扁,B型壶身长宽比则较为均衡。

3.井栏式提梁壶

形制为桥形钮,穹隆式嵌盖,直嘴,肩部方折,斜直腹向下微敞,与前述井栏壶的折肩斜直腹近似。传器有两件:一件收藏于香港艺术馆,壶腹有壬申纪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另一件为私人收藏(附表第1、第24行)。虽然目前所见此壶式的带纪年款早于仿唐井栏壶,但此式的出现未必早于仿唐井栏,应当是同时期,曼生或彭年在同类壶式上不同的创设。

4.三足直壁扁壶

造型为扁圆柱状钮,平盖,盖沿包镶一周,盖顶饰一扁圆贴片,浅直颈,肩部平折,直壁扁腹,底有三足,此型与前述汉君壶有一定的关联,均是直壁壶腹上下弯折,只是更为扁平,由此可以发现曼生壶是如何从传统造型中创构新式的。此壶式出土及传器共有四件,分别收藏于淮安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见图20)、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见图21)、天津博物馆(见图22),其中淮安市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所藏造型基本一致,但是两件的铭文不同,其余两件的流、把,壶肩线型,壶腹的高宽比例稍有变化(附表第13~第16行)。

5.权形壶

此造型与古代铜权类似,器身近似半球形,短流,圆形把。与前述井栏壶造型亦有相近之处,只是线条更为圆弧。传器有四件:故宫博物院一件,上海博物馆二件,南京博物院一件(附表第25~第28行)。故宫博物院(见图23)和上海博物馆其中一件(见图24)二者较为相近,均为圆柱钮,流短微曲,弧形浅足,底部均饰有堆泥“飞鸿延年”纹样,惟故宫博物院权形壶身筒稍高;上海博物馆另一件权形壶则为桥形钮,直嘴,壶盖略大于壶颈(见图25);南京博物院所藏为桥形钮,弯嘴稍细,嵌盖,壶身较扁(见图26)。

6.钟式壶

此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附表第29行),形制意在模拟古代铜钟,壶钮为两圆柱承接一中央高两侧低的横条,嵌盖与壶身线形连贯,丰肩,下腹微敛,底渐阔,短流,壶把为上部突出的飞把,上有稜线。

7.折肩圆壶

此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圆柱形钮,圆弧盖,短直颈,折肩,腹部斜直内收,圆把出稜,短弯流亦有稜线(附表第30行,见图27)。此式与南京文物商店收藏的乾隆时期邵元祥制大壶线形颇为相类(见图28)[1],应当是以传统砂壶式样“掇只”等圆器为雏形,不同于过去,其新创设在于此壶加入稜线,强调其方直线条。

8.柱础壶

此壶式身筒由上而下先微敛后外敞,形似建筑之柱础,故名,传器为私人收藏(附表第32行)[2],另庞元济《虚斋名陶录》亦有拓本(附表第31行)[3],拓本与传器,造型基本一致,但在壶把处略有不同,传器为上部略微下弯的圆把,拓本上部亦略微下弯,但为飞把,此种上部略微下弯的壶把造型,仍旧是清早期器形之延续。

9.合欢壶

器形为扁圆状钮,中出稜线,盖面圆弧,矮颈,扁腹,中腰弯折出稜,向上下收敛,短流,圆把,圈足。此壶造型与前述平盖合欢壶相似,但壶盖为圆盖,传器有二件,皆为唐云艺术馆藏,其中一件壶腹较扁,壶钮下部以弦纹装饰(附表第33、第34行,见图29、图30)。

10.合欢圆壶

此壶收藏于天津博物馆(见图31),形制为扁圆钮,圆盖,弧肩,鼓腹,短流,圆把,圈足。整体外形与合欢壶近似,但不同于合欢壶的稜线,各处转折均为流畅弧线(附表第35行)。

11.折肩扁壶

此壶收藏于江苏文物商店,造型为扁圆钮,平盖,盖沿包镶一周,盖面贴饰一扁圆贴片,浅直颈,肩部平折,腹部向下弧收,短流,圆把。造型局部与三足直壁扁壶及合欢壶有相似之处(附表第36行)。

12.匏瓜壶。

传器有三件,一件收藏于天津博物馆(见图32),一件为唐云艺术馆藏(见图33),一件收藏于香港艺术馆。形制为圆柱钮,盖面圆弧,束颈,鼓腹,下部微敛,整体状似匏瓜,线条连贯流畅。香港艺术馆所藏稍不同于前两者,口盖开的较小,位置较高,颈部稍长,腹部重心也较高。匏瓜壶的造型似由葫芦形壶脱化而来,由写实仿真到抽象写意,与仿唐井栏壶和井栏壶的器形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附表第41~第43行)。

13.瓜形提梁壶

此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壶式为瓜蒂形钮,弧形盖,圆腹圜底,流短而上昂,三岔型提梁把(附表第44行)。造型与葫芦形壶和匏瓜壶多有相似之处。

14.笠式壶

壶式为圆珠钮,嵌盖,壶身为上小下大两半球相接而成,形似夏天遮荫之斗笠。传器有三件:前二者流、把造型基本相同,飞把,且流、把有稜线(附表第9、第10行,见图34),庞元济《虚斋名陶录》中有同式拓本;另一件壶把圈出一完整圆形,与壶身连接处浑为一体,不见首尾,邓实《明清各名家沙壶全形集拓》中有同式拓本[4](附表第45行)。

15.瓢形提梁

器形与石瓢壶相同,但壶把为圆形提梁,壶盖略大于壶颈,此特征虽然与前述乾隆时期石瓢壶相同,但曼生石瓢壶盖形更为圆润。传器有三件,一件为唐云艺术馆藏,一件为海外私人收藏,一件收藏于英国东亚艺术博物馆(见图35,底三足稍高)(附表表第47-49行)。

16.銚形提梁

此壶为唐云艺术馆藏,形制与瓢形提梁相似,瓜蒂钮,盖面中心凹陷,盖沿圆弧向下,腹部斜直向下渐敞,近底处出稜折收,底呈圆弧状(附表第50行)。

17.乳瓯壶

此壶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线形特征与匏瓜壶和石瓢壶有相通之处,乳形钮,坡形盖,线条与壶身连贯,扁垂腹,弯把,短直流,底部有三饼足(附表第51行)。

18.钿合壶

此壶为唐云艺术馆藏,造型与一粒珠壶相近,但器形较扁,形制为扁圆钮,嵌盖,曲把,三弯流,扁球形腹,腹中央以双道凸弦纹为饰(附表第53行)。

19.竹节壶

上海博物馆藏,竹节形钮呈弯折状,嵌盖,腰部微敛的直筒形腹,腹中央以一道竹节线为饰,壶壁上下沿各有一周凹弦纹,弯把略呈方形,短直流,流、把均作竹节状,并且贴塑向壶腹延伸的竹枝,盖面及壶腹左右侧贴饰竹叶(附表第12行)。就题材而言,竹节造型在此前已有,就器形而言,虽然没有相似的,但局部器形仍是承袭了此前的竹节型砂壶,总体来说是继承中有创新[5]。

20.高身圆壶[6]

此型尚未发现传器,见于邓实《明清各名家沙壶全形集拓》拓本,圆钮,弧盖,束颈,垂腹,短平流,壶把为上部突出的飞把(附表第54行)。

21.筒形壶[7]

此型尚未发现传器,见于邓实《明清各名家沙壶全形集拓》拓本,桥形钮,平盖,束颈,直筒形腹,弯把,短直流(附表第55行)。

22.泥绘方壶

此壶为苏州文物商店所藏曼生铭泥绘方壶[8],方钮,嵌盖,壶身呈长方形,方把,方嘴作三弯流(附表第56行)。目前所见明代至清早期的紫砂方壶大多为直颈折肩,如此壶整体浑成方形器身大约是嘉庆时期才开始出现,由前述井栏壶、匏瓜壶的简练线型而言,这样将传统器形简化,更为简练的方器形式或许也是曼生壶于器形上的新尝试,但也不排除此前有类似造型的可能。

23.方壶

此壶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方钮,嵌盖(据刊布资料,此壶盖为后配),壶身呈正方形,方把,二弯方嘴,壶腹刻有丙子纪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附表第7行)。

24.砖方壶

此壶收藏于法国汤玛士·杜比博物馆,桥形钮,嵌盖,顶部四周略高于盖面,壶身呈长方形,稍有曲度的方嘴,方把呈耳形微弯(附表第57行)。

25.瓦当壶

造型为桥形钮,嵌盖,壶体呈半月形,圆把,短弯流。传器共四件,天津博物馆一件(见图36),上海博物馆二件(见图37、图38),加拿大皇家安省博物馆一件,其中天津博物馆所藏底部有稍微向上高起的弧度,上海博物馆所藏其中一件,流口为半月形,与壶身造型呼应(附表第8、第58~第60行)。

26.银錠壶

此壶收藏于法国汤玛士·杜比博物馆,壶钮作银錠状,嵌盖,顶部四周略高于盖面,壶身为似银錠的直壁六边形,两侧呈菱形,中间微弧内凹,壶嘴为三弯流,方把上部突出,流、把均有稜线(附表第62行)。

除了以上的出土或者传世曼生壶外,笔者认为,距曼生年代稍晚的朱石楳,其与杨彭年合作,并带有仿制或摹古等印款的砂壶造型,可能也是以曼生壶为蓝本的临仿之作,只是现今同式的曼生壶已失传。比如唐云艺术馆藏的一件仿唐井栏水盂[9],底款为“石楳仿制”,造型与曼生的仿唐井栏壶如出一辙,底款内容明确地表明这是一仿制的造型;同样曾为唐云艺术馆收藏的柿形壶[10],作者为杨彭年,其底款与前述仿唐井栏水盂一样,同为“石楳仿制”,可见此壶是有模仿对象的,而这种造型风格相对而言,应当不是清中期以前的砂壶器形,作者又是杨彭年,因此很有可能与仿唐井栏水盂一样,就是对曼生壶的临仿。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彭年制平盖竹段壶亦然,它与曼生铭款的万泉款竹节壶造型大体相同,底款“石楳摹古”,说明此壶摹自此前的同型作品。

通过对传世曼生壶的梳理与比对,笔者认为,不宜将曼生壶造型完全视为陈鸿寿一人的“设计”或“创作”,应当采取更宏观的眼光,注意到曼生壶整体的器形发展脉络与早晚期壶式造型的联系,是一种有所继承的创新,这才是曼生壶真正的价值与底蕴之所在。

注释:

[1]梁白泉.宜兴紫砂[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71.

[2]李敏行.紫砂新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3.

[3]拓本转引自《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第228页.

[4]两拓本分别转引自《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第226页和第220页.

[5]关于此壶的年代问题及器形比对,笔者已有专文论及,参阅拙著《曼生款竹节壶再研究》,《东南文化》2009年第2期.

[6][7]拓本转引自《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第222页.

[8]关于此壶之论证,详参拙著《曼生壶制作年代探索》《紫禁城》2011年第6期.

[9]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92.114.

[10]梁白泉.宜兴紫砂[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39.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曼生壶造型:有所继承的创新(下)

...裁缝清新短发造型曝光【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目前存世的曼生壶,归纳其造型,并通过与早期紫砂壶造型的比对,论证部分曼生壶的造型是对既有壶式的继承与模仿,其他创新的曼生壶式,其造型也并非凭空创造,亦是一种有所继承的创新,并阐述了同式曼生壶之间的差异。【关键词】曼生壶继承创新二、在规仿前人曼生壶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