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

摘要:通过对现实主义画派杰出代表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作品《晚钟》进行解析,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作品的形式语言与宗教意蕴。画面选于农民劳作时的场景,描绘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以及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词:现实主义;暖灰色调;农民;宗教温克尔曼曾经说过,美是大自然的伟大奥妙之一,我

摘 要:通过对现实主义画派杰出代表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作品《晚钟》进行解析,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作品的形式语言与宗教意蕴。画面选于农民劳作时的场景,描绘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以及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现实主义;暖灰色调;农民;宗教

温克尔曼曾经说过,美是大自然的伟大奥妙之一,我们都能看到并感受到它的影响;至高无上的美寓于上帝之中;统一与单纯提升了所有的美;统一性又产生了崇高的美的另一特性,即非个别性,也就是说,美的形式不是靠点和线来勾画的,而是其本身就是美的形状构成。《晚钟》从整体上刻画了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透着昏黄穿过夕阳的晚霞,整个画面空旷而凝重,一对农民夫妇在忙完一天的劳作,伴随着远方的钟声响起,双手相扣,虔诚地祈祷,画面真实而永恒,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般被画中氛围所感动。整幅画面中画家并没有对人物形象细节的刻画,只是对人物透过逆光的剪影,更能让观者感受到一种纯净而神圣的光芒闪耀在余晖中,笔者不由得想起了温克尔曼的那句话: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一、历史背景

《晚钟》是法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于1850年的传世之作,现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在基督教文明近两千多年的西方,大多数的西方油画家绘画题材来源于宗教题材和神话故事,根深蒂固的《圣经》题材绘画在当时是主流文化,鲜有对现实主义的描绘。19世纪的艺术世界有两股力量的抗衡,一方是传统力量,另一方是新生力量,而当时的画家米勒是新生力量的代表。他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年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小镇。由于从小就看着农民在近乎不人道的严格劳动中求生存,因此,当他在眺望自然时,也毫不忽略在自然中与大地结合为一的人类。在米勒生活最艰难时,他不得不画一些仿蒲珊和佛拉贡纳的洛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在画店里出售。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淳朴而勤劳的形象。他居住于巴比松小镇达27年之久,时间比谁都长。在那里,他上午去田间劳动,午后画画,长年累月没有改变过,所以,他对农民题材的刻画,更加地生动形象,让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二、内容解析

画面中一对中年农民夫妇衣着朴素,没有华贵的服装和饰品,在忙完了一天的农活之后,寂静的黄昏,落日余晖洒满一望无垠的草地,左面的男主人公放下了手中的农具铁耙,摘下了自己的帽子,手里拿着刚刚从袋子里滑落出来的马铃薯,一旁的竹篮里放满了一天的劳动成果,右面的女主人公双手相扣,低头拘身,后面是小巧而简陋的手推车。整个画面中没有夸张的道具与姿势,一切都是那么地真实,对画面中人物也没有做出精细的刻画,人物采用了逆光剪影的效果,在黄昏余晖照耀下的大地,伴随着远方祈祷的钟声响起的那一刻,忙碌了一天的农民,开始了一天的祷告。然而劳累了一天的他们,却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疲倦,每个人都在虔诚地祷告。我们不知道他们在祷告些什么,或许是一天劳动成果对神的感谢,又或许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画面把观者拉近了距离,这不再是单纯的一幅油画,更不单单是画面中到底画了些什么,更多的是让观者忍不住和画上的主人翁一样,想去深深地祈祷,祈愿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画面中的女主人公手指没有拉斐尔绘画中的圣女手如柔荑,而是粗糙丑陋;头包围巾的形象也没有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优雅;在忙了一天的农活之后沾满了灰尘的长衣,更比不上安格尔绘画中宫廷贵族的雍容华贵。没有教堂,没有住持,没有人组织,而是自觉地就地而站的虔诚祈祷。男主人公也没有多么地高大强壮,但在画面中晚霞照耀在人物的身上,整个画面氛围使人物高大神圣,女主人就好像是圣母一样,孕育着整个大地,在广袤的旷野中伫立着,高大而形象,纯洁而神圣,安静而肃穆。犹如时间的定格,前一秒的过去及后一秒的到来都仅停留在这一刻,安静而祥和的氛围中,是一种对大自然的领悟和对心灵世界的洗礼。无论现实的生活多么破烂不堪,那种对生活的坚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颗虔诚的心,都深深地打动了笔者。一旁的男主人公在安静地陪伴,更是描绘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没有言语的表达,只是一起共同劳作的辛苦,共同祈祷时刻的美好向往。就是这样农民生活的真实描绘,画家米勒受到了当时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爱戴,得到了人民的赞誉——“农民画家”。

米勒也曾这样说过:“我就是一个农民。”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想要的有没有画出来,而他想要的就是“当下的、眼前正在发生的”。

三、构图形式与色彩分割

从画面整体上来看这幅画采用的横式构图,在画面中画出图像的黄金分割线,会发现在视觉中心的两个人物形象正好处于黄金分割线上,人物位置的相对平衡,让整幅画面不偏不倚,和谐而统一。天与地的结合,地平线的抬高,使大地面积看上去一望无垠。铁耙、男主人公以及后面的小推车,形成一个三角形,女主人公、铁耙、竹篮又形成了另外一个三角形,双重三角形的叠加在画面中,更加重了画面的稳实感。两个人物形象地伫立于地平线又形成了双十字的构图,与背景中隐隐约约可见的教堂形成呼应,更体现了《晚钟》的意蕴表达。画面中人物与农业工具围成了一个“圆”形,又像寓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耕耘(铁耙)、播种(人物)、收获(马铃薯篮筐、小推车)。他们长年累月地辛勤劳动,但从不怨天尤人,要的是付出一份努力得到一份回报的满足。小到这幅画,大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无不是在耕耘、播种、收获中循环度过,也是天、地、人的和谐。

色彩上画面整体采用暖灰色调,在黄昏夕阳的映衬下,彩霞交织着蓝天的紫灰色调,加上远处的远山、钟楼的少许蓝紫色调,大片在夕阳照耀下如金子般金黄的大地,欢快而明朗,即使黑夜来临前的黄昏,也不失一种别样的美丽。画面三分之一大地的暗部,在与大面积的亮部形成鲜明的对比,由近到远、由上到下逐渐变亮,使画面有了更强的空间感。远处的夕阳从左往右由红灰色调逐渐变为冷色调,按地理学解释,夕阳正在西南方往西北方滑落,夜幕即将来临。

没有对人物细节的着重刻画,模糊的外轮廓造型,没有任何的服装线条的修饰,身体鞠身前倾伫立,与米勒之前的那些农民画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被称为米勒接触三大作品的《播种者》《拾穗者》,人物形象都在活动,而《晚钟》这幅画中的安静,所有人物都停止了活动,只是伫立,采用了听觉上钟声来表达画面的主题,这也是有区别于其他两幅作品的最大区别。

四、宗教意蕴

宗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西方绘画艺术必然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画面中可以仔细观察女主人公的手势,是十指相扣、鞠身低头,而佛教的双手合十、屈膝跪礼,伊斯兰教面朝天方,双手捧在胸前,这也是有区别于其他宗教的祷告手势。基督教不敲钟,一般天主教会敲钟。天主教的敲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同的地方敲的次数也不相同,一般只是根据每个天主教堂的晨祷、晚祷还有弥撒的时间来定。天主教又是基督教的分支之一,所以再加上远方模糊尖尖的教堂穹顶,从而可以判断钟声是在基督教中的天主教教堂响起的晚祷的晚钟。早祷每天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的一小时祷告,晚祷为每天的黄昏六点。当然《晚钟》就是讲述晚祷的。

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感谢神对自己一天的卫护,饶恕一天所犯下的罪过,饶恕对我所作恶的人,赐予一夜长眠,保护免受黑暗的诱惑……晚钟时刻也是对自己一天的忏悔与祈祷。

祈祷就是与神的交流,是基督教对神的一种内心深处的呼求和仰望。耶稣曾应许: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祷告是用诚实的心灵与神交流,就不拘什么方式,无论走路、躺卧、做事时都能祷告。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心有所感,就可以毫无拘束地默默献上祷告,或在家,或出门,或工作,或休息,随时随地都是祷告的机会和场所,都是与神交流的“至圣所”。祷告不在乎话语的多少、辞句的巧拙,而是用心灵和诚实向神说话,是将心中的话告诉神,或祈求和代求、或感恩和赞美,不论大事小事,难事易事,凡是心中的事都可以告诉神,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为教会、为这个世界祷告。在祷告和敬拜的生命里,神无尽的慈爱是基督教喜乐及力量的泉源。画中的农民夫妇没有怨天尤人,每当祈祷的钟声响起时,他们会静静地祷告,感激着神的恩赐,以真诚、善良的心态听从主的安排,忠贞不渝地坚守自己的信仰。正如米勒自己一样,出生在一个民风淳朴的偏僻荒凉的村庄,他的父亲任教堂唱诗班的指挥,祖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以米勒从儿时起就受到基督教文化的熏陶,耶稣的甘霖一直沐浴着他的成长,正因如此,他的绘画作品多以人物为主,灵感源泉来自于生活的自然情景与《圣经》故事。由于对宗教的信仰,常使他的作品在平凡画面中流露出崇高庄严的精神。他的艺术一直表现生活与情感,作画不仅是造型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传达,这是他艺术的精髓,所以他的画思想集中,构图坚实,描写单纯化,而且具有古典主义的象征性;另一方面,他的画作可以说是生活与艺术的交流,他以对人生的感受,形之于绘画作品中。

五、结语

欣赏米勒的绘画,要从世俗生活与宗教精神两方面去体验。在他的所有画中多处可见农场农民干活的场景,简陋粗糙的环境下却被他刻画得那般沉静、庄重、含蓄而不失优雅,农民的质朴与单纯,简约而干净,正好符合了温克尔曼的那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播种者》辛苦的播种、《晚钟》的耕耘、《拾穗者》的收获,不愧为米勒的三大名作。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使得他在美术史上有着不朽的价值和地位。

参考文献:

[1]王琦.欧洲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国美术史及作品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4]任济方.浅析米勒作品中的真[J].唐山学院学报,2008,(01):90-92.

[5]唐绍伟.现实主义的歌者——让·弗朗索瓦·米勒的心性世界[J].安徽文学,2010,(05).

作者简介:

王聪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

摘要:通过对现实主义画派杰出代表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作品《晚钟》进行解析,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作品的形式语言与宗教意蕴。画面选于农民劳作时的场景,描绘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以及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词:现实主义;暖灰色调;农民;宗教温克尔曼曾经说过,美是大自然的伟大奥妙之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