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试析旅顺博物馆藏乾隆官窑彩瓷

旅顺博物馆藏镜王梅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景德镇名师云集,督陶官成绩斐然,瓷艺空前繁荣,是清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饮流斋说瓷》中言:“至乾隆则华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叶喆民译:《饮流斋说瓷译注》,紫禁城出版

旅顺博物馆藏镜

王梅

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景德镇名师云集,督陶官成绩斐然,瓷艺空前繁荣,是清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饮流斋说瓷》中言:“至乾隆则华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叶喆民译:《饮流斋说瓷译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古铜器考》一书亦赞日“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乾隆时期的瓷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是彩瓷的制作,可谓华丽多姿,美轮美奂。

彩瓷也称彩绘瓷,是一种带彩绘图案装饰的瓷器。古陶瓷中属于彩瓷的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三彩、加彩、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本文结合旅顺博物馆馆藏乾隆时期官窑彩瓷的部分品种,对其种类及时代特征做一梳理和浅析。

青花和青花釉里红

作为釉下彩品种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在乾隆时期达到历史顶峰。以后各朝无论是器型的丰富,还是呈色的纯正以及品种的繁多均无法和乾隆时期相提并论(铁源:《清代乾隆瓷器·青花釉里红卷》,华龄出版社,2006年)。乾隆时期的青花器量多质精,造型上可谓端庄秀美。此时的青花器型包罗万象,从日常的碗罐到掌中可把玩的鸟食罐等器应有尽有。纹饰题材多为图案化,讲究对称。所绘内容主要有缠枝、云龙、山水人物以及各类吉祥图案。官窑青花款识多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或楷书。《乾隆纪事档》:“乾隆二年十月十六日太监高玉交篆字款纸样一张,传旨:以后烧造尊、瓶、罐、盘、钟、碟瓷器等,俱照此篆字款式轻重成造。”

青花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图一),20世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拨交。高28.3、口径8.3、腹径18.2厘米。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外撇。主题纹饰为竹石芭蕉图,辅以蕉叶、忍冬、变形如意云头、变形莲瓣、朵花纹等边饰。器底署“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玉壶春瓶在明清两代,被皇家所珍爱,由于线条的优美,作为名品陈设于宫中。此瓶典雅秀丽的器形,细润洁白的胎质以及细腻精致的绘工,难以被后世企及。

青花如意万寿纹瓶(图二),20世50年代上海博物馆拨交。高14.1、口径4.7厘米。撇口,溜肩,垂腹,形体修长,颈、肩、腹部的主要纹饰有贯套纹、卷草纹及桃形开光如意云荷花托“卍”字纹等。三个部位的纹饰遥相呼应,多种吉祥寓意其中。此器形制规整,绘工精湛。青花发色深沉稳重,与白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素雅秀丽。同类器物还见于南京博物院(张浦生、霍华:《青花瓷鉴定》,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除了尺寸有别外,其造型、胎质、釉色及纹饰别无二致。

青花烛台(图三),20世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拨交。高13.1、底径9.4厘米。烛台三层圆盘,由上而下分别为灯盏托盘、腊盘和底层托盘,中以柱状体贯联。烛台纹样主要有如意云头纹、缠枝花卉纹、卷草纹、海水纹及连珠纹等十余层纹饰。底青花书“乾隆年制”篆书款。烛台发色沉着,胎釉致密,工艺考究。

乾隆时期,青花釉里红瓷器沿袭雍正朝,其共同特征是青花发色浓艳,釉里红色泽偏浅淡,红色中多见铜绿疵点。官窑器以各式瓶、尊、壶等陈设器为主,缠枝莲、云龙、团凤及三果纹等规矩纹样仍是此期常见的纹样。

青花釉里红海水八仙图碗(图四),20世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拨交。高8、口径22.1、底径9.5厘米。碗外壁以青花绘八仙过海图,内底绘持杖寿星及梅花鹿立于波涛中,釉里红绘海涛纹,老寿星和梅花鹿以青花绘制,画工精细,青花与釉里红发色俱佳。碗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青花釉里红九龙闹海纹梅瓶(图五),旅顺博物馆旧藏。旅顺博物馆始建于1917年,是由日本殖民当局在中国的领土建造的一座早期博物馆,至1945年又有前苏联红军接管,直至1951年方移交于中国政府。一般我们将1951年以前入藏的藏品称之为旅顺博物馆“旧藏”,而约定俗成。高35、口径6.8、腹径22.4厘米。小口,短颈,丰肩,深腹,胫渐收,足脊滚圆露胎,呈泥鳅背状,圈足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瓶胎体细腻柔润,造型端庄秀丽,绘画细腻工整。通体以青花釉里红为装饰,颈至肩部的装饰依次为蕉叶纹、缠枝莲纹、变形莲瓣纹等。腹部主题绘九龙闹海纹,九条红龙形态各异呈追逐状,腾跃于蓝色海水中,洁白的浪花随之舞动。釉里红淡雅妍美,青花稳重深沉,釉面莹润洁白,整个画面和谐灵动。

梅瓶为历代瓷器造型中格调最为高雅的重要器型之一,在乾隆朝常作为经典的御用瓷陈设宫中。乾隆帝对海水龙纹梅瓶颇为青睐,曾旨意多次烧造。据清官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太监毛团,胡世杰,高玉交霁红靶碗一件……,宣窑青龙海水梅瓶一件……。传旨:……再烧造青龙海水梅瓶时,其青花白地不必改青龙,改烧釉里红龙”(张荣选编:《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二辑,乾隆朝,故宫出版社,2012年)。龙纹在封建帝制,被视为君权的象征,从明永乐到清宣统,一直出现在御窑瓷器上,主要有单龙、双龙、五龙和九龙四种。九龙较少。乾隆官窑绘制九龙纹饰的瓷器中,其上的龙爪一般为三、五组合(叶佩兰:《中国明清彩瓷收藏鉴赏全集》下卷,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定名为:清乾隆青花“九龙在天”天球瓶;铁源:《清代乾隆瓷器》青花釉里红卷,华龄出版社,2006年,定名为:清乾隆白地青花穿花龙纹梅瓶;李萍:《窑火神工——南京博物院藏清代瓷器探析》,《荣宝斋》2011年7期,定名为:乾隆青花釉里红九龙纹大盘),或者是五、五组合(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龙凤纹卷》,华龄出版社,2006年,定名为:清乾隆青花加彩九龙戏珠纹瓶;萱草园主人:《明清御厂梅瓶的制作及发展》,《收藏界》,2007年,定名为:清乾隆青花胭脂彩九龙纹梅瓶)。馆藏这件梅瓶上的龙纹为三、五组合。可见,五爪龙规制在乾隆年间不甚严格。

粉彩

从乾隆时期开始,粉彩在彩瓷领域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虽然此时的质量不及雍正朝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乾隆粉彩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白地粉彩纹饰的疏朗艳丽之特点,同时又增添许多新的品种,各种色地粉彩器盛行,如在豆青、红、黄、绿、木纹釉等色地上绘制粉彩纹饰,还有加绘釉下青花的色地粉彩器。

乾隆时期的官窑粉彩器往往集压印、剔划、绘画、开光、色釉、镂空、堆塑、描金等多种工艺于一体。此期官窑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乾隆时期除了常见的器型之外,新颖的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心瓶等。

粉彩八宝纹贲巴壶(图六),20世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拨交。高19.4、口径8、腹径10.5厘米。洗U,细颈,球形腹,腹一侧有S形流,流根龙首呈吞噬状,瞠目獠牙。通体粉彩绘制,腹部八宝纹错落有致穿插于缠枝莲纹之间,足内红彩署“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贲巴壶,俗称“藏草壶”,是藏传活动中的主要器皿。瓷质贲巴壶始于康熙御窑厂的烧制,乾隆帝大量生产,主要用以赏赐天下藏传佛教名寺。这件贲巴壶,将完美的佛教造型艺术与典型的宫廷纹饰巧妙结合于一身,加之洗口、流口及足边等多处的描金连珠纹装饰,更凸显了皇家用瓷的尊贵之气。

粉彩开光花卉纹壁瓶(图七),20世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拨交。高20.9、腹宽9.7厘米。纵剖半器,背呈扁平式,有孔可穿系。以粉地釉为地,上绘缠枝花卉,腹部开光,内绘洞石花卉图,底足仿木座金彩装饰,底金彩书“乾隆年制”篆书款。

粉彩开光花卉纹壁瓶(图八),高20.2、腹径9.1厘米。纵剖半器,背扁平并有孔可穿系。方形口,长颈,颈上附双螭耳,腹部开光,内绘山石花卉图。双耳及底座均红彩描金,底足内红彩描金横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壁瓶,亦称“挂瓶”,是悬于壁上,用以插花之器。明代宣德时期出现,兴于明万历朝。清代,乾隆帝对壁瓶情有独钟,不仅将其悬挂于三希堂内,还曾巡幸天下时,挂在轿舆以赏心悦目,正所谓“随行供啸咏,沿途撷芳华”。因此,壁瓶又有“轿瓶”之称。这两件壁瓶色泽典雅,工精细做,不愧是乾隆官窑珍品。

珐琅彩

瓷器上的珐琅彩是移植于铜胎珐琅器,始于康熙朝。珐琅彩瓷是清代专为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的瓷器,少数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至乾隆时期,珐琅彩承袭了康、雍的遗风,前期作品可与雍正器媲美,晚期则渐趋粗率,乃至停烧。此时的珐琅彩瓷一部分是白地彩绘,以花卉、山水为主,其中的青绿山水极为突出,另一部分器物则风行色地开光图案,有的并结合青花和其他色釉装饰。

瓷胎画珐琅双面花卉诗文鼻烟壶(图九),旅顺博物馆旧藏。高6.2、腹宽4、腹厚2厘米。侈口,束颈,削肩,扁圆腹,平底,器底蓝料书“乾隆年制”楷体款。一面以红、黄、紫等不同颜色彩绘菊花数株,周围衬以洞石,右上方空白处红彩篆书引首章“仁化”,墨书题“浓姿老圃,压倒秋容”,后落红彩篆书名章“世”“宁”;另一面绘仿郎世宁“嵩献英芝图”,右上方空白处红彩篆书引首章“仁化”,墨书题“百年呈佳瑞,千松起壮图”,后落红彩篆书名章“世”“宁”。此壶釉面光亮莹润,质地洁白细腻,尤融诗、书、画一体,不愧是宫中把玩之珍宝。

斗彩

斗彩创始于明代成化年间,成化斗彩以精致娇艳而著称。清代雍正、乾隆两朝斗彩及制作工艺很精细。制作方法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二种工艺,而以青花和粉彩相结合为多。乾隆朝斗彩瓷器一改雍正朝的清丽淡雅之风,施彩繁复而华丽,画面富丽堂皇,纹饰细致工整。纹饰多画团花、云龙、龙凤、缠枝菊、穿花龙、穿花凤等。

斗彩团花马蹄形碗(图十),20世纪80年代征集于北京文物商店韵古斋。高6.5、口径15.3、足径9.2厘米。敞口,直斜腹,圈足,底部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内壁光束无纹,外壁五组团花纹有序分布,枝繁叶茂,空白处以折枝石榴点缀其间,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一周。此器以釉下青花细笔勾勒,釉上红、黄、绿等彩填色,画工精细,色彩艳丽。

马蹄形碗摹自明成化四季瓜果杯,因其状如倒置马蹄而得名,始见于雍正时期,此后此类碗乾隆、嘉庆、道光官窑均有烧制,而乾隆器胎质较之更为细腻,纹饰绘工饱满精细。

五彩

雍正时,五彩大部分由粉彩取代,从此五彩数量骤减,至乾隆时,仅见官窑的龙、凤碗和十二月令花卉杯(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3年)。

青花五彩龙凤纹碗(图十一),20世纪60年代征集于上海。高6.4、口径14.6厘米。敞口,弧腹,圈足。碗心青花双圈内绘赶珠龙纹,外口沿绘八吉祥纹饰,其间以如意纹间隔。腹部主题纹饰为龙凤穿花纹,龙凤两两相对,飞舞在各色花朵丛中。底足青花署“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乾隆朝龙凤碗的色调较雍正时的浓艳,但胎体略见加重(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风纹颈部画法分两种:一是,延续前朝同类器,凤颈仅以红彩描绘;二是,乾隆朝首创并延至后代的羽毛式画法,即凤颈羽毛以各色彩料相间绘制而成,龙纹牙、爪上亦点涂白彩。胎细釉润,五彩浓艳。

杂釉彩和金银彩

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釉进行装饰,是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瓷器的传统工艺,乾隆时期这种杂釉彩的制作仍很盛行。金银彩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东洋的抹金、抹银技术,更有所发展。描金、描银彩的应用比康熙时更为普遍,如蓝地描金银、酱地描金、抹金粉彩、珊瑚红描金、绿地红彩描金等等,都是很高的工艺(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

白地红彩莲花纹甘露瓶(图十二),20世纪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拨交。高21.6、口径3.5、足径11.9厘米。小口,长颈,颈有一法轮,腹扁圆,胫内敛,覆盘式足。通体以白釉为地,外壁矾红彩绘折枝莲、蕉叶、仰覆莲等纹饰。甘露瓶又称“藏草瓶”。是唐英按皇帝旨意照样烧造,多用于赐予西藏僧侣之器。

清代以乾隆朝最为精美,釉色除了矾红彩还有青花、粉彩、斗彩等。《乾隆记事档》载:“乾隆十一年二月……太监高玉交白地红花甘露瓶一件,传旨:照此瓶款式花样做一大样着色呈览,准时交与江西先烧造几件送来,随后再烧造几件,俱不要款,得时照此座样一样配座,钦此。”“五月初一日,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江西唐英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等件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俱各留下,其甘露瓶着唐英再烧造几件。钦此”(张荣选编:《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三辑,乾隆朝,故宫出版社,2012年)。馆藏为不署款者。据成书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此瓶惟有乾隆有之,嘉庆、道光数代藏僧罕来,故此式瓶遂不复制(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杂釉彩·素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这件甘露瓶胎质细腻,釉色莹润,不愧是官窑精美之作。

霁蓝地描金团龙纹碗(图十三),20世纪60年代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拨交。高7.6、口径17.3厘米。撇口,深弧腹,圈足。胎质洁白细腻,釉面莹润光亮。外壁霁蓝釉上金彩绘四组团龙纹,龙凸目圆瞪,翘首盘曲,间以蝙蝠衔“卍”字纹相隔,底足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此碗绘画精细,形象生动,尤其以金彩描绘,凸显皇家用瓷的华贵富丽。

乾隆朝的彩瓷是陶瓷文化艺术宝库中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或奢华凝重,或内敛别致,或精巧美妙,或端庄大方,都无不折射出王者尊贵之风。旅顺博物馆藏乾隆时期的官窑彩瓷,虽不能完全反映此时期瓷器的风貌.或许仅是冰山一角,但它们也是历史的缩影,文化的传承,永恒的经典。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试析旅顺博物馆藏乾隆官窑彩瓷

旅顺博物馆藏镜王梅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景德镇名师云集,督陶官成绩斐然,瓷艺空前繁荣,是清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饮流斋说瓷》中言:“至乾隆则华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叶喆民译:《饮流斋说瓷译注》,紫禁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