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综述博物馆变迁及应对

未来博物馆探索应对气候变化[摘要]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展示平台和城市发展的记录载体,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并内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它的原始概念或甚至百年前的解释与现代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有明显变化,本人立足中国博物馆发展过程以及当前存在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当前博物馆创新的对策。[关键词]博物馆发展过程创新博物

未来博物馆探索应对气候变化

[摘 要]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展示平台和城市发展的记录载体,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并内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它的原始概念或甚至百年前的解释与现代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有明显变化,本人立足中国博物馆发展过程以及当前存在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当前博物馆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博物馆 发展过程 创新

博物馆是适应社会和文化需要而产生的。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历史年代第[1]。14-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文明的时代。在意大利。人们访查罗马古城遗迹,甚至到爱琴海中的岛屿,到亚洲、非洲的一些地方带回碑文和图略。随着15世纪末环球新航线的开辟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得从遥远的地方搜集奇珍异物成为可能。欧洲的探险家,商人来到东方,满载中国、印度的文物驶回,以至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时成为世界艺术品贸易中心。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者的兴趣和收集者的热情,近代博物馆产生的思想条件和物质条件渐趋成熟。17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即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创建于1683年,世界第一家对公众开放的公共博物馆[2])。

一、博物馆的释义

博物馆(Museum)一词,在国外始自公元前300年左右。Museum作为中国的外来语,是一位日本学者将英语Museum依据汉文字司词义于上个世纪中叶译引我国的。Museum一词源出希腊Mouseion及拉丁及Mueion,Muece,汉文译义即为“沉思”或“默想”,用以形容专司美术、文艺、音乐等九个女神,并为供奉她们的神庙叫做MQUReion(Museum)。后来欧洲人利用它作为研究学术及文化教育的场所,演变到中世纪逐步发展成为搜集、保存和研究有关历史文和人类与自然的实物并公开陈列,用来教育人的组织机构。

“博”、“物”、“馆”及“博物”等字、词,在我国汉文文献中即有数千年的历史记载。商周文献可为实证。《说文》说:“博,大通也,从十从布也”,故而“博”字有大、广、久、多、丰富等含义;“物”解释为“万物也,牛为大物,有天地之数牵牛,故从牛勿声”,“万物”包含着人为物与自然物这样两种内容。“馆”字,在《玉篇》称“客舍”。《周礼·地官》说:“五十里,市,市有馆。”《左传·隐公十一年》说道:“公祭钟亚,斋于斯圃,馆于为氏。”凡馆字都赋予一切公共建筑物之意。唐宋以后,对保存文物及论述学问的建筑物为馆。“博物”两字连为一词,最早见于汉文《左传·昭公元年》,其说:“晋侯闻子彦子客,曰博物君子也。”《汉书·刘向传》称“博物治闻,通达古今。”晋朝张华集古今异物,奇境殊俗等成书《博物志》。总之,“博物”有博览万物、保存万物、精通万物的寓意。我们从上述各词的出现与演义中,可以看出博物馆即为保存、展示与研究万物的场所。我们把汉文与英文所述博物馆(即Museum)概念作比较,亦不难看出,它们的字义、词义及其成为文化教育机构和宣传工具之内涵完成一致,若同出一辙。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重新修订了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3]。

二、博物馆的雏型及发展

我国很古以来就是统一民族国家。由各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这个古老而文明的伟大群体,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显赫的贡献,博得世界各民族人民的钦佩。她的博物馆事业的酝酿与产生由来已久,当然,其发展与成熟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笔者认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三个时期。

1、古典博物馆萌芽和产生时期

我国博物馆作为文明信息载体,其萌芽当前博物馆界比较集中的看法是,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掘挖的库房,出土的“册六”兽骨刻辞,是本世纪20年代发现的。“册六”者“典”也,典象征册六有秩序地陈放在几案上。1973年,又在该处获得了刻辞甲骨4511片,多数被集中陈放在一起,这应视为殷人有意识的贮存,若果如此,可以认为是我国古典博物馆的萌芽。

其实,在浩如烟海的汉文文献典籍中,就记载有传说中的尧舜,在经营都邑时首要建筑就是宗庙以及祭祀天、地、日、月、风、雨等自然、社稷、文化诸神的坛庙,而坛庙里大都保存有物质资料及标本以作为演习礼仪和讨论学问的场所。从性质上看,这是古典博物馆的萌芽。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对照分析,宗庙和坛庙所保存的历史文物,即属人文科学性质的博物馆,一切自然之神庙当然就是自然科学性质的博物馆。

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间的中原地区,古汉文文献《周礼》记载“春官之职,掌祖庙之收藏。凡国之玉器大宝藏。”此为春秋战国的事。到了秦汉,武库专事保存历史胜利品和纪念品。如《晋书·张华传》载“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十月,武库失火,累代之宝及汉高祖斩白蛇剑、王莽头、孔子覆,皆被焚毁。”反映了当时的武库收藏的范围涉及服饰、器具,乃至名人遗骸之类。《史记》司马迁“适景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它,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足证在汉代古典博物馆已显雏型。到了唐代武攸宁建立的古物馆竟达500步的方圆面积。宋未元初,收藏历史文物达万件之余,在皇舍的宣和殿、保和殿建立稽古、博古、南古等阁,陈列古代文物,组织文人研究,还先后编成《宣和博图》、《宣和睿览集》等专著。宋元之后的太庙、内府、仕家望族都有古物陈列馆,到了清代,更盛行收藏历史文物以建馆阁。

反映自然科学的,亦有类似博物馆性的机构。公元前20世纪前,即中原地区尧舜时代就设有近似天文馆的场所。到了封建时代,领主们就设“神道”,也就是自然之神庙,如天坛,地坛、先家坛等。除此,还建有植物园,当时称“苑”。

2、近代博物馆酝酿与兴起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还是近百年来的事。清末民初,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为其侵略服务的新式博物馆,也随之来到中国,因此,在中国最早建立博物馆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公元1868年(清咸丰十年),上海徐家汇耶稣会法籍修道院院长达维,以在我国华北地区收集的生物标本为基础,建立了震旦博物馆。公元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创建的格致学院内设立图书馆、博物馆。随后,法国、美国、日本等,在我天津、辽宁、吉林、四川都办了规模不等的博物馆。这在客观上对我国兴办近代博物馆是有益的。

我国有识之士从实业出发,与外人抗争之下,积极酝酿自己的博物馆。这就样于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筹组了新式博物馆机构即“强学会”。我国近代博物馆事来的开山鼻祖张]謇自本世纪初先后撰写了《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国博览馆议》、《国家博物苑图书馆规划条议》、《南通博物苑品目序》等文。他认为博物馆是“近今东西各国,其所以为政冶,学习参考之大部以帮助学校者,为图书馆、为博物馆,大而帮畿,小而州邑,莫不高阁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咸备,纵人观览。”舆论之后,他于公远1905年创立了中国人办的第一所博物馆即有名的南通博物苑。紧接着,中国人在武汉、天津、河北、山东、南京、北京等筹办了一批博物馆或博物馆性的陈列馆、商社等教育机构。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公元1910年 (清宣统二年),农商都筹办的南洋劝业会就有40个陈列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到1929年(民国十年),包括动、植物园全国有15座博物馆,其中包括1925年建立的故宫博物院,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

进入本世纪30年代后,博物馆的发展还是可观的。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全国已有200座博物馆。但是,好景不长,自抗战伊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博物馆仅剩9座,到1949年旧中国也只有21座博物馆。

3、现代博物馆事业长足发展时期

所谓现代博物馆事业,在我国并非1949年以后的事,系指在近代博物馆事业发展基础上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科技文化事业的重要构成,现代与近代博物馆并无严格的界定,近代博物馆相对于古典(或古代)博物馆而言的。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长足发展,是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中国博物馆的类型、藏品、内涵与功能也得到空前的拓展和完善。除了原来较为发达的历史(革命史)类博物馆、纪念馆之外,艺术科技、民族民俗、自然类和地矿及各种行业性的博物馆,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文化系统归口管理的144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8.2亿人次。此外,还涌现出了不少遗址类、景观类、与地方特色经济紧密挂钩的产品类博物馆,譬如,秦直道博物馆。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长足发展,在藏品丰富,科研活跃,队伍宏大方面是举世瞩目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发展,使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时代标志下,所有传统的机构和传统的文化教育都受到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挑战。博物发展也是如此,网络的应用使得很多的知识不必通过亲自去博物馆参观和感受就获得,足不出户就能将每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学习和查阅。时下,现代和当代文物挤进博物馆。中国许多博物馆的收藏内容也正发生变化。与往昔只注重收藏、展览文物不同,中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收藏,陈列有价值的当代文物,从而拉进了民众与博物馆的时空距离,增强了亲和力。众所周知,历史是割不断的,现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生活用品更新周期很快,今天随处可见的东西,明天或许就销声匿迹了。虽然很多东西人们不能预知其历史价值,但对有特殊价值的现代文物要格外珍惜和妥善保护,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近年来收藏了数千件现代历史的“物证”:从民国时期老字号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照片、洗衣机等,都成了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珍宝”。

三、当前我国博物馆存在的痼疾

1、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达3470个平均4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据资料显示,在全国2400多座博物馆中大约2/3仍处于生存困难状态中,其中主要以西部为主,以中小博物馆居多[4],建馆难,兴馆更难。国内很多博物馆是盲目建设和设计,并不理性,建馆决策程序非科学化,无建馆持续发展意识,使展示设置与运营管理严重脱节,沿用无自身创造性思路的设计和展示设计,盲目抄用,造成主题雷同,创意低下。

2、展览内容过时,陈旧、展品乏善可陈、布展生硬死板,图解说教味浓重。博物馆陈列长年不变,很多展品用复制品替代,博物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功能不够完善设施比较落后的情况,其表现为博物馆库房狭小;展厅不足,大量藏品无法展出,藏品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博物馆的地方特色不够突出。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被严重低估了,其次缺乏公众服务区,不能满足教育和服务要求。第三、我国的博物馆展览内容相对空洞,展品对参观者的吸引力有限,文物征集缺乏有效的征集渠道,博物馆与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媒体之间缺乏沟通,这些都影响了博物馆扩充馆藏,改善展品结构,提升吸引力。

四、如何推进创新

在互联网等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对博物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博物馆应加快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学习科技的需求。传统的博物馆之所以被观众淡忘,关键是观念比较陈旧,理论研究滞后,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面向新世纪,树立现代意识、精品意识,以全新的视角对博物馆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审视,从陈列内容到形式,从设施到管理,按知识创新的要求对陈列展览作前瞻性研究,把握历史信息的闪光点和当代文化需求热点,有的放失推出陈列展览精品,在形式上必须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社会教育心理和现在审美要求,在展示理念方法上进行大胆变革,突出形象性,追求历史感;突出艺术性,追求悦娱感;突出科技性,追求现代感;突出地方性,追求民族感。

在宣传形式创新方面,目前国外的展览已用三维电脑作数码记录,再现后的视频图像,如身临其境,通过卫星天线网络,可对国内和国际博物馆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编辑各种题材的内容,定期向观众放眏,使人们在参观的同时,可以观看大千世界的虚拟博物馆。博物馆要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关键是要拥有观众,这就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出正确的经营策略和方式。作为地方博物馆,首先应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中心,根据不同观众,策划富有特色的博物馆文化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横向联系,与机关、部队、学校等单位开展共建活动,以确定博物馆在基本观众群,必须树立“观众第一”优质“服务”的思想,开展请您参与,因人施讲、信息咨询等服务活动,同时要树立人才意识,人才战略,制定出有利于人才培养和高素质人才的输入,学术研究和业务建设的一系列管理机制。在资金使用上,保证创新成果和业务发展经费。以促进专业研究工作向高起点,高水平迈进,做到以项目促成果,经成果出人才。

结语

21世纪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三个根本转变:一是实现博物馆现代化,从旧的管理模式向现代文博事业转变,二是实现博物馆社会化,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向社会充分开放转变;三是实现博物馆多元化,从单一的国家办馆体制向多种体制转变。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强化创新意识,制定创新策略,建立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实践,形成从思想到实践,从目标到方法的创新系统,最终实现博物馆事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宋向光.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调整的解读.中国文物报,2009.3.20;

[3]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P91-98;

[4]崔波.博物馆:高校风景里被忽视的沃土.中国文物报,2009.11.4。

作者简介:

李军平(1965—),男,大学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博、民俗学,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内蒙古《实践》、《岭南考古研究》、《草原》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现任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业务信息部主任。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综述博物馆变迁及应对

未来博物馆探索应对气候变化[摘要]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展示平台和城市发展的记录载体,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并内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它的原始概念或甚至百年前的解释与现代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有明显变化,本人立足中国博物馆发展过程以及当前存在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当前博物馆创新的对策。[关键词]博物馆发展过程创新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