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清官武备文物典藏与利用

中华文物典藏之杂项篇丝织与印章毛宪民笔者在整理武备文物中发现许多文物与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历史上的人、事、物等案例都具有相当关联,当将其珠串一起时,其案例、事件及相关文物则构成了一个整体,以物寻案、说案,脉络清晰,更具有说服力,甚至可以通过这些文物,剖析了解帝王的旨意、心态、情趣、爱好,

中华文物典藏之杂项篇 丝织与印章

毛宪民

笔者在整理武备文物中发现许多文物与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历史上的人、事、物等案例都具有相当关联,当将其珠串一起时,其案例、事件及相关文物则构成了一个整体,以物寻案、说案,脉络清晰,更具有说服力,甚至可以通过这些文物,剖析了解帝王的旨意、心态、情趣、爱好,还原历史真相并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来,这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去发掘、整理、研究。

一、清宫武备文物典藏概述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武备文物主要是清代宫廷保存下来的遗产,多为皇家御用之物,有些还是王公大臣、有功之臣使用过的物品遗藏宫廷。由于武备文物类别多样,品种丰富,十分珍贵,故清代专由总管内务府管辖的武备院管理。

(一)武备院管理

清代武备院是总管内务府上驷院和奉宸苑直属“内三院”,均属于三品衙门,在总管内务府直属机构中地位十分特殊。

武备院衙署设置在东华门外北池子路西,具体职掌:管理四库(甲库、毡库、北鞍库、南鞍库),收发修造各种器物;随侍皇帝出入并预备伞盖、兵仗等物;供用阅兵盔甲、阅射布靶、进呈皇帝弓箭等;负责收存备操、抖晾陈设盔甲;更换、安挂、修理各种器械;查点、查验班房军器;铺设宫廷设褥、寺庙念经、筵宴毡片;管理本院官员奖惩、俸饷事宜等;另外,武备院还负责办理巡幸随侍、阅兵事宜、修造、陈设、安挂、收存、更换、领取、查收、供应所需的“上用”“官用”及宫殿所用等各种武备器械,以及关于“紫禁城内外各门、各堆拨军械数目并修制定限”情况;接收各国贡物和折赏事宜等。

总之,总管内务府始终健全武备院的各项生产制度,严格军品管理,内务则例章程完善。

(二)武备来源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武备兵器文物主要是清代宫廷保存下来的遗产,多为清代帝王御用之物,品种丰富,十分珍贵,有许多兵器除国外购买或为宫外进献外,即专门为清帝上渝降旨、如意馆绘制图样、帝王亲自审定批准后,再由总管内务府造办处炮枪处各作成作,精选材料,考究工艺,精良制作,均恭贮在紫禁城内外的朝房内,随时供帝王调遣使用。这些清代宫廷遗留的文物,几乎囊括清代的各种冷兵器、热兵器,考其主要来源:

1.总管内务府造办处遵旨或以御审图样来制造的御用武备。

2.皇帝御前侍卫、紫禁城禁卫军和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火器营、虎枪营、神机营,以及八旗军、绿营兵的武备制式装备等。

3.战争中的缴获战利品和进贡品。此兵器反映康熙、乾隆等皇帝平息国内叛乱的统一战争,特别是乾隆帝自誉为“十全武功”“十全老人”,即“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可以通过这类兵器重温清代的一些军事行动,再现当时的历史。

4.满、蒙、藏、汉等各民族上层人物及王公大臣按例向皇朝帝王进贡的各种兵器。这类兵器制作上充满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同时通过这类兵器可以追溯历史,反映各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创造、融合的历史。

5.收藏欧洲、亚洲、阿拉伯等国家进献的兵器礼品,或由外交使节献入宫中,有些兵器被旨意仿制或以宝石、象牙加以纹饰,形成特有的宫廷皇家风格。这些外国兵器基本反映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以及世界兵器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6.清代皇帝谕旨清宫总管内务府通过粤海关、外交使节、西方传教士等其他渠道,向一些国家购买各种式样的兵器。

(三)武备种类

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清代武备兵器大致可分为冷兵器、热兵器(火器)、武备器具等三大类,其武备文物计15445件,其中文物一级品计52件,武备资料12187件。皇家典型的武备类别有:

1.冷兵器

(1)远射兵器:恭贮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光绪等帝御用的各种桦皮弓。60多种箭枝,种类繁多,恭贮有各种御用箭、礼仪用箭、军事用箭、行围狩猎用箭,箭镞有铁、木、骨之分,羽以雕、鹰、雁翎之别,杆以杨木柯为主,御用箭镞施鋄金、银和漆描金花纹饰等,形制各异。

(2)护体兵器:①御用或宫贮腰刀。②御用或恭贮宝剑。③民族刀剑。④外国(番属)刀剑。⑤御用或宫贮匕首。⑥杂兵、格斗兵器。

2.热兵器(火器)

(1)火铳、火炮:明代火铳。清代火铳、火炮。

(2)御用或恭贮枪支。

①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帝使用各种御用枪。

②外国枪支:马嘎尔尼进献自来火西式鸟枪、四筒火枪、自来火手枪。

③火药袋:皮镶铜、铜壶、牛角、皮镶珐琅火药袋、

④炮彈:空圆心铁弹、子母铁弹等。

3.武备器具

(1)防护装具:宫贮皇帝御用盔甲、八旗盔甲、八旗校尉白缎、青缎、青绸盔甲、铁锁子甲。

(2)远射器具:橐鞬,宫贮有康熙、乾隆等帝御用的各式各样制作精良的橐鞬;又称撒袋,为清代盛装弓箭的器物,即橐装箭,鞬装弓。

(3)马装具:御用或宫贮马鞍。民族马鞍(班禅额尔德尼进铁毁金镂花纹马鞍)。日本马鞍、驮物鞍(车鞍、木炮鞍)、喜鞍、木架马鞍、各种鞍韂(马搭)、御用或宫贮马鞭。

(4)其他

①金漆雕龙鹿哨、楠木雕龙鹿哨、描金彩漆鹿哨、竹鹿哨、黑漆鹿哨等。

②海螺、铜海螺等。

二、清宫武备典型与个性化特点

清宫武备是为皇家特需制作,因而充满个性化并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特点。

(一)乾隆朝仿制御用盔甲

清宫恭贮的红闪缎面铁叶努尔哈赤御用甲、蓝色缎面绣龙纹铁叶皇太极御用甲和蓝色缎铜钉顺治帝御用棉甲,这三件御用甲均有说明黄木牌,书明黑体汉字。其中太祖、太宗两件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特意仿制“补照”的。时年“七月七日奉旨:‘五朝朝服朝冠俟回銮后各补照一份尊藏。太祖、太宗盔甲俟到盛京请出原样记清,回銮亦各补照一份尊藏。此旨着存记,钦此。”于九月十七日“将画得太祖、太宗盔甲各一份持进,交太监鄂鲁里呈览。奉旨:‘请进京内照样各成造一份尊藏,钦此”。目前,存放盛京(沈阳)皇宫内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御用甲已不知所踪,而仿制“补照”的两副太祖、太宗御用甲却恭贮清宫,质地基本完好。这两副御用甲是乾隆朝时期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基本保持原样,忠实于清档记载即“太祖高皇帝毁金银石青缎边绿地红花闪缎面布里盔甲样一副”,“太宗文皇帝毁金动龙石青缎边绣五色龙蓝云缎面布里盔甲样一副”。

那么,乾隆朝为什么要仿制“补照”两副御用甲,配做两副木黄牌又说明什么?其实乾隆帝的苦心用意十分深刻。乾隆帝是为让后世永记先祖弓马骑射打天下的不易,专门在本朝仿制了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身穿的盔甲,以供后世帝王恭敬瞻仰。乾隆帝旨意仿制的太祖、太宗及世祖的御用盔甲,其三件盔甲均附有一木牌签墨书汉文,其木牌呈黄色,墨字清晰,长约20、宽约15厘米。我认为御用盔甲木牌签的存在有三个含义:

1.具有说明性质,先辈创业之艰,躬擐甲乘,祖武扬威,建业定基。对后世皇帝、王公贵族等后人恭瞻盔甲,具有启发教育作用。

2.警示我朝原以武功开国,虽天下一统,勿以太平而忘武备,要求后人尚其益习弓马,“国语骑射”是立国根本。

3.盔甲的制作和存放,即有严格的制作要求,盔甲配料要由乾隆帝旨意、钦定。同时,木牌签随其盔甲存放,亦便于清查、点交,以防偷换、盗窃之弊。

(二)自幼骑射哨鹿行猎

康熙帝年老时总结自己一生射猎战果,从幼时起,就鸟枪、弓矢并用,射杀哨鹿数百,一日内射兔三百余只嘲。康熙五十八年(1719)自誉道:“联于骑射哨鹿行猎等事,皆自幼学习,稍有未合式处,侍卫阿舒默尔根即直奏无隐。朕于诸事谙历者皆阿舒默尔根之功。迄今犹念其诚实忠直未尝忘也。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熊20、豹25、猞猁狲10、麇鹿14、狼96、野猪132、哨获鹿凡数百,其余围场随便射获诸兽,不胜纪矣。朕曾一日内射获318,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朕所以屡谕尔等者,以尔等年少宜加勤学,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康熙帝从小训练骑射,使用鸟枪、弓矢无所不能是事实,但在狩猎获物的同时,笔者也感受到是八旗兵士将野兽行围起来的结果,这些疲于奔命的动物只是瓮中之鳖,等待束手就擒而已。因此,康熙帝的狩猎战绩虽集于己,但如果没有八旗兵士的围追堵截,没有集体群体的互动呐喊,没有野兽的疲锇交加,犹如莽撞的惊弓之鸟,要想从容射杀,是不可能成果欣然的。

乾隆帝亦是自幼学习鸟枪和骑射,他深情地回忆自己在康熙帝身边的点点滴滴,他写道:“自六龄就学,受书于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课必兼治,进业日勤,动契夙悟,洎康熙壬寅年十二,祗谒圣祖于圆明园之镂月开云,见即惊爱,命宫中养育,抚视周挚,备荷饴顾恩慈,亲授书课,教牖有加,偶举爱莲说以试,诵解融彻,奖悦弥至。命学射于贝勒允禧,学火器于庄亲王允禄,肄辄擅能,精口家法。每呈彀宫门,习围南苑,岂体审机,叠发奇中,垂髫英武,观者莫不钦为天授,而神枪宝鞣准的具存,贻诲有深焉者。”自古以来,春搜、夏苗、秋弥、冬狩,是古代帝王重要的“田猎以讲武事”活动。清袭古制,从顺治朝既始创秋弥之礼。康熙帝东巡始定木兰秋弥之典,他木兰秋弥一生40多次;乾隆以木兰秋弥练兵讲武,秋弥行围合围50余次,秋弥规定更加详细周密。自乾隆六年(1741)始谕:“古者舂搜夏苗秋弥冬狩,皆因田猎以讲武事。我朝武备超越前代,当皇祖时,屡次出师,所向无敌,皆因平日训肄娴熟,是以有勇知方,人思敌忾,若平时将狩猎之事废而不讲,则满洲兵弁习于晏安,骑射渐至生疏矣。”故宫现珍藏有金漆雕龙鹿哨、楠木雕龙鹿哨、描金彩漆鹿哨、竹鹿哨、黑漆鹿哨等,是反映乾隆帝带领八旗官兵行围哨鹿的实物见证。

为了练习骑马,娴熟骑术,总管内务府造办处专门制作了木马马鞍(长158、宽80、高130厘米),其高度与真马无异,木马背上铺垫皮质毡绒马搭,上再架金桃皮面木鞍桥,铺设深蓝花布棉鞍垫,侧挂铜镀金脚蹬。此木马制作的逼真到位,同时木马马鞍又分出大、中、小三种式样,以适应不同年龄、高矮身材和骑射技能的阿哥等人练习骑用。可以想见,那些骑射俱佳、马术精湛的帝王及皇子们,除了有幸参加塞外行围秋弥活动外,即是在宫中以骑木马为科目来训练高超骑术功力,磨炼意志。综上所述,清代皇帝在教育皇子的方法上卓有成效,皇子们即受师傅的严格管束,从事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掌握了满文、汉文等文化知识,养成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在父皇等师傅的教导下,苦练骑射技术,强健了身体,锻炼了体魄,增长了军事才干。

(三)木兰秋弥,以纪武成

乾隆帝木兰秋弥时,不仅使用弓箭狩獵,同时亦使用御制神枪。特别是乾隆帝50岁时,臂病发作,严重时疼痛难忍,这影响了他使用弓箭的发挥。但他坚持木兰秋狝,即使用御制枪射杀猎物。他对御制枪情有独钟,更是将御制枪之虎神枪、旧神枪、花准枪、大准枪视为“武功良具”“神器”和“功全利器”。不仅如此,御制枪在书画中也尽显其能,在康乾时代表现得更加充分些。如故宫博物院还珍藏一幅清宫廷画家绘《弘历射熊图》,述说乾隆皇帝少年时即随祖父康熙皇帝木兰秋弥,有一黑熊被赶进合围中,康熙皇帝先用火枪将熊射倒,又命御前侍卫在保护弘历生命安全的同时,旨意弘历举箭再射,使弘历得获熊之名,现藏御用弓上还镌刻有射熊字迹。这幅图以缩影弘历狩猎的情景,再现乾隆当皇帝后不忘骑射的壮观景象。清宫旧藏的郎世宁画《弘历哨鹿轴》《弘历射鹿图》等,也充分地表现了乾隆使用火枪狩猎的情景,甚至于描绘出将火枪前两角叉着地做射击状。

同时伴随着清帝御用枪的生产制作,清宫总管内务府造办处能工巧匠设计制作了精致无比、精美绝伦各式各样的火药袋。清宫藏有中式、西式或中西合璧式样的火药袋;从用材质地上有银、铜、皮、木、匏、竹、漆、珐琅、玳瑁、牛角、蛤蜊等,式样随形雕饰成各种动物、植物样,以适逢帝王的审美观点和情趣,更适宜于腰间佩饰之需。笔者在整理这些火药袋时,除了发现袋内有黑色火药末外,甚至发现火药袋内还存有铅弹。所谓铅弹,清宫称之“铅子”,大小如蚕豆,圆形或圆锥形。另外乾隆盛弹匣在一个楠木方匣内,盛有乾隆帝狩借时射获禽兽所使用的铅弹。此匣分为五层,每层藏有约30卷用上等鹿皮裁剪成长13.5、宽5厘米的条形,此皮签质地柔软雪白、平滑细喊,一面墨书满文,一面墨书汉文,记载清帝在何地、何时、用何枪猎杀虎、鹿禽兽等。

从上述的部分介绍,不难看出乾隆帝从乾隆六年(1741)至乾隆六十年(1795),不遗余力地使用所心仪的“花准神枪”“虎神枪”“旧神枪”等去行宫行围狩猎,而御用枪的确又被后世皇帝称赞之“武功良具”也。

在上述皮签包裹的铅弹中,有关记录虎神枪的有6件,分别在朱胡围场打虎2次、轰科围场打虎1次、商建窝赫图围场打虎2次、阿济格鸠圍场打虎1次。在木兰围场,乾隆帝专门立下了《虎神记碑》,碑高4.5米,保存比较完整。这是乾隆十七年(1752)秋九月立于木兰围场的岳乐围场的山坳中,碑文用满、蒙、藏、汉文四种文字錾刻。

乾隆帝感慨虎神枪的威力,皇祖所遗称为“神器”,使用的得心如手,志在必得。他在《射虎行》、《射虎川》、《殪虎行》、《永安湃围场殪虎》、《永安莽喀殪虎》等御制诗中,描写使用御制枪及虎神枪枪杀虎后的愉悦心情,溢于言表。习武用枪“以效奇而愉快则是枪也”,这是乾隆帝的真心话,当然不拗家法,枪应“与兑戈和弓同为宗社”也。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这些被清帝御用枪射击保存下来的“铅子”,虽已失圆形样,呈扁平状,边圆有刺,凹凸不齐整,但均用皮签和黄纸签包裹“铅子”,注明在何宫、何围场狩猎,以显珍重、以纪武成。

(四)天、地、人刀剑

古代帝王历来有制作刀剑之传统,清代发扬光大之,使铸技的超卓与刀剑器具的精良,在乾隆朝时期制作的传统冷兵器技艺时达到最高峰。乾隆朝继承和发扬了前辈制作刀剑的传统工艺,乾隆帝更是要求甚严,授意、审阅、钦定清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御用刀剑。乾隆十三年(1748),总管内务府造办处遵旨制作天、地、人腰刀30把和天、地、人宝剑30把,共计60把,直至二十二年才铸造装饰完成,历时尽十年。其后,乾隆四十四年、五十八年、六十年,又分三批制作天、地、人腰刀,其形制、质地、样式均经乾隆帝根据刀剑画样亲自授意、修改和审定。

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各成作处在制作“乾隆年制”天、地、人刀剑的过程中,始终如一的秉承乾隆谕旨行事,从创作初始就授意刀剑先要画出图样,要求每把刀都要画出纸样一张,一把刀甚至要“画得刀纸样四张”;“将做得錬精龙吞口刀样一件,醴石番花吞口刀样一件,螭虎吞口刀样一件”进行综合比较,以此选做腰刀样式达到制作精彩。同样“将做得画兽吞口剑本样一件,锦吞口本样一件,西番花吞口剑本样一件,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兽吞口画全,再看番花吞口枝叶再整壮些,锦地吞口俗气另画好,花样剑上再添一道线,中间一面做乾隆年制,一面做第一至第十,钦此”;“将金昆改画得沔(笔者注:涌)泉、振远、剪水、掩虹等剑名纸样四张;月刃、孔纯、叩鸣、觫精、飞鹊、宿铤、超阿、飞蛇等刀名纸样八张,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准做,钦此”。金昆(生卒年不详),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画风细腻,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金昆与程志道、隆福安描绘了乾隆时期宫廷内“太液池冬月表演冰嬉”典制的《冰嬉图卷》,细腻绘制了八旗兵在金鳌玉虫朿桥之南的中海,为皇帝、后妃、王公大臣等表演冰嬉的热闹场面。就是这样一位宫廷画家,在乾隆御制刀剑画样上要根据授意“改画”进行再创作,可见乾隆帝对御制腰刀、宝剑的重视,可见一斑。

另据清档记载,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员外郎四德等将现做玉靶腰刀五把,请商做刀名、号数,交太监如意呈览,奉旨:‘着挑好名色刀名,商做其号数,按天、地、人字号,接续商做,钦此。”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初九日,“员外郎四德、五德将打造的玉靶腰刀二把,一把拟得‘地字二十号凝水刀名,一把拟得‘人字二十号孔纯刀名,并贴得‘乾隆年制款样,持进交太监厄勒里呈览,奉旨:‘准商做其刀名、号数,着翰林们写样,钦此”。“刀名著于敏中拟名”。(于敏中时任国史馆、三通馆正总裁、上书房总师傅,主持编纂过大量乾隆朝官修图书)。说明制作“乾隆年制”刀铭、字号数都要经乾隆帝呈览、授意、钦定,并由翰林学士拟名和亲笔书写。

故宫博物院武备兵器库藏中,珍藏保存盛装御制腰刀和宝剑的天、地、人楠木箱总计17只(即楠木刀箱11只和楠木剑箱6只)。楠木箱具体是乾隆二十二年御定,乾隆四十四年御定,乾隆五十八年御定,乾隆六十年御定。总计分四批制造完成。我们注意到,每只楠木箱盛装腰刀计5把,即乾隆四十四年制作铭号“龙”“虎”刀箱,六十年制作铭号“精”“神”刀箱,均各为10把;唯五十八年制作铭号“风”刀箱仅5把,估计应该还有一只刀箱和盛装的5把腰刀,究竟在何处?纵观故宫博物院庋藏的乾隆朝四批制造的御制腰刀和宝剑楠木箱,共计17箱,除乾隆二十二年制造的御制腰刀和御制宝剑楠木箱12箱属完整无缺外,其余年代制造的三批御制腰刀均不甚完整。值得指出的是,乾隆朝四批御制的天、地、人腰刀,从现库存腰刀铭号分析:“天字一号”至“天字二十九号”;“地字一号”至“地字二十七号”;“人字一号”至“人字二十六号”,可以看出御制腰刀是在各个不同时期逐步制作完成的。因有些腰刀制作年代已久,笔者并不能贸然拔鞘试看刀铭与年款字号,但至少能使我们理出一个头绪,即“乾隆年制”天、地、人腰刀按每个字号(即天、地、人)来算,应该是有30把,总计为90把。同样,乾隆朝御制宝剑,仅是从乾隆十三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制作,完成了天、地、人30把外,即每个字号(即天、地、人)来算,是为10把,其后却没有再制作。

乾隆帝对制作的宝剑刀箱,分别镌刻“功全利器”“湛锷韬精”“神锋握胜”“云文韫宝”“霜锷含清”“宝治凝涛”“德耀祥金”之字句,刀剑兵器更赋予“武功良具”加以重视,对所御制的“乾隆年制”天、地、人刀剑,除“拟交盛京”外,即陈设安放在紫禁城内养心殿、坤宁宫、斋宫、宁寿宫等其他宫殿内,其目的是训谕后世,“若夫酌古宜今之精意,奉天法祖之鸿规”,“内廷制胜鸿宝,武功良具,昭功纪获……,于以见我朝宣威制胜之盛,昭垂法守,远靖迩安,永永无极”。藏之武库,以记武成,是乾隆帝继承先帝遗志,在大阀庆典、秋狝行围、巡幸省方、命将出征及款洽外藩等政治活动的组成部分。

(五)皮纸牙木签

在故宫博物院的武备库中,珍藏有铳、炮、枪、刀、剑、匕首、马鞍、盔甲、弓、箭、橐鞬(撒袋)等冷、热兵器。在这批文物中姑且不论镌刻在物体上的铭文字号,仅是分析和披露系结在这批文物上的皮、纸、牙、木签,就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皮、纸、牙、木签是记录清代皇宫藏品的方法之一,它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实物见证,通过记录进宫年月、何地制作、进献者名、恭贮数量、类型名称等,即利于宫廷保管和取用便捷,对于鉴定武备兵器文物那朝那代不可或缺,又可以直接反映出帝王的御用活动情况,反映当时战争和重要人物情况,是研究清代武备兵器最直观和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是达到以物证史、以史论物、史物结合研究的最好方法。

武备文物系结皮、纸、牙、木、签十分普遍,墨书均为满、蒙、藏、汉文,但不一定每签均是四种文字,有两种文字或仅一种文字,其中墨书文字规范,汉字均为小楷。纸签呈黄条双折,长20-30厘米,宽2-3厘米不等,系其御用箭杆上居然就有57件之多,另在御用马鞍上亦多有体现。这些纸签保存良好,墨迹清晰。皮签呈三角形状,上细下宽,长30或20厘米、宽20余厘米,主要系之于腰刀、宝剑、火枪和马鞍上,它是用极好的鹿皮或羊皮制成,呈白色,微软,平滑细腻,皮质上乘。另在一楠木方匣内,箱中盛有乾隆帝狩猎时射获禽兽所使用的铅弹,其此匣分为五层,每层藏有约30卷,均用上等鹿皮裁剪成长13.5厘米、宽5厘米的条形,用以包裹黄豆粒大的铅弹,计有约150件。此皮签质地柔软雪白、平滑细腻,一面墨书满文,一面墨书汉文,内容相同,记载清帝在何围场、何年月、使用何种鸟枪,猎杀虎、鹿禽兽等,十分珍贵。牙牌、木牌签也是尺寸长短不一。但这些皮、纸、牙、木签汉文均墨书楷体,牙牌是镌刻上的,字迹十分隽秀、工整。经笔者整理过的武备文物,除去不包括已知的乾隆帝射猎后,除上述用鹿皮包裹的铅弹150余件外,其余总计:皮签96、纸签100、牙签5、木签34、缎签1,共计236件。无疑这批证据对于鉴定时代特征是重要依据,用于研究历史文物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史料价值。由于清宫总管内务府保管得好,这些皮、纸、牙、木签始终伴随着武备器具岁月迁移,珍藏至今。

清官武备兵器上的皮、纸、牙、木签,是一份历史见证的备忘录,有力地证明了确切的制作、恭贮时间,贡进时间,贡进人物等与清政府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关系。当然,这些都得益于清代宫廷建立起的一套完备的武备兵器贮藏制度,由于有专人严格管理,有典可查,文献史料也可与文物相互印证,才为我们鉴定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提供了最初的可能。

三、结语

所谓“典”即标准、法则、典范之意,突出概括性或代表性,而清宫珍藏的武备则代表皇家标准据为典要。如步骑射箭是清廷选拔人才的一个特定标准。乾隆帝发现“今引见人员弓力软弱,发箭多不能及把,皆平日不事操练所致”;而弓箭射手多用软弓,专讲虚架,并未练挽强贯扎之㈨。在阅看侍卫等步射时,发现“伊等所用箭翎太曲,竞成绿营体制。又有弓力软而箭长翎大者,其意不过欲令人美观,步射之道必须合弓力造箭”。他特别强调弓箭不求美观而求使用务实,阐明“我满洲肇起兴京,底定天下,全赖弓箭”,所以他要求“着将朕御用之箭发出一枝,令领侍卫内大臣等给各处看视,俱着以此为制,合各人所用之弓制造。诸大臣其时体朕意留心教导各该管侍卫官员兵丁等,阿哥等亦着谨记朕谕”;特别要求在制造弓箭时,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各人应量身制作而又以御用箭为使用之弓箭制作的标准。

清宫武备中的每一件文物,都可以与每一事、物、个案紧密相连,文物是主体,文献史料是为其服务的。而且目前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武备,在研究中又不能仅仅局限其中,而是要与其他专业的文物库房紧密联系,甚至于外省市、紫禁城周边等地博物馆的协调合作,犹如一条珍珠链,相互串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由于人为架构的关系而分离,这样才能将其研究的每一事、物、全案挖掘深透,理出头绪来。

(责任编辑:阮富春)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清官武备文物典藏与利用

中华文物典藏之杂项篇丝织与印章毛宪民笔者在整理武备文物中发现许多文物与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历史上的人、事、物等案例都具有相当关联,当将其珠串一起时,其案例、事件及相关文物则构成了一个整体,以物寻案、说案,脉络清晰,更具有说服力,甚至可以通过这些文物,剖析了解帝王的旨意、心态、情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