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秋龙轩藏古今书法选析(下)

古今甲骨文书法集汇收藏秋龙轩藏古今书法选析下落伍网杨建华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新华巷古玩城内的秋龙轩,主人马先生是位在高校任职数十年的教师,自幼好金石书画,嗜古敏求,业余研习书画艺术,颇有心得,多年来一直业余从事对书画艺术品方面的研究与收藏。在主人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下,秋龙轩已逐渐成为淮北市高档次、高品位的

古今甲骨文书法集汇 收藏 秋龙轩藏古今书法选析下 落伍网

杨建华

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新华巷古玩城内的秋龙轩,主人马先生是位在高校任职数十年的教师,自幼好金石书画,嗜古敏求,业余研习书画艺术,颇有心得,多年来一直业余从事对书画艺术品方面的研究与收藏。在主人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下,秋龙轩已逐渐成为淮北市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窗口和名家书画的艺术殿堂,同时也为广大的书画收藏与投资者,构建一个交流、鉴赏、研究、收藏的平台。上期本刊择选了秋龙轩所藏部分精品进行介绍,本期将继续刊登。

四、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年)是我国现代诗人、书法家,也是标准草书的创始人。原名伯循,字右任,后以字行。笔名神州旧主、骚心、太平老人等,号髯翁,陕西三原人。1903年中举,后入震旦学院,1905年参与并主持筹备“复旦公学”。1906年在日本入同盟会,从此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为民请命。1964年病逝于台北。

于右任对魏碑下过很深的功夫。清代中叶以来,学魏碑而能出己意者,还是寥寥。他满带“碑味”的行草书,可以说是风格独具了。尤其是行书,中宫紧促,而结构多变。在一种看上去十分随便不经意的把握之中,获得一种奇崛的、从容大气的效果。

于右任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创立“标准草书”,于1931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草书社。他广泛搜集前人的优秀草书作品,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干字文》,而后自己又手写一遍,刊印行世。标准草书的创立,目的在于使草书规范化。其实,草书是无所谓标准的,一标准就失精神。但初学草书的人,由此可以摸得一正确的门径。

至于于右任自己的草书,笔画简单,形态优美。在用笔方面,几乎笔笔中锋,精气内蓄,墨酣力足,给人以饱满浑厚的感觉。

观赏于右任条幅(见图4),风格独特,手心双畅,随机生发,笔笔中锋,字形简括,笔画凝练,精气内蓄,字势跌宕奇崛,墨酣力足,物我浑化,流畅大气。

五、冯其庸

冯先生曾任和现任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汉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等职。

冯先生早年花了很大的功夫临《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泉男生墓志铭》《道因法师碑》《张黑女碑》《张猛龙碑》《黄庭经》《圣教序》《兰亭序》等碑帖,并细心揣摩,观察名家用笔的特征。以后,在学习中认识到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五帖很难学,固冯其庸在王字上下的工夫最多。近几年以扎实的功底、极高的修养、广博的知识、诗人的天赋、精深的书论,形成了自己豪放浑厚的风格,特别是行草书,不唯古是尊,出入二王、董其昌的影响较大。与董字风姿柔媚相比,冯字显然刚健老辣,神气十足,极富金石味。他的书法内容大都是自己精心创作的,字里行间溢出深厚的学养。倘若排列在世学者的书法,启功第一,冯其庸应列为第二。冯其庸先生作书,擅用长锋羊毫,纵挫横揉,力透纸背。刚柔相济,笔墨酣畅。他的字,绝不是逞怪弄险,能寓意趣于点划之中,蕴神情于点划之外,于平正规矩处见其神采。初观也许会有甜熟之感,细读则不然,熟中有巧,熟中有生,化碑为帖,行草中有隶意,王字中带出魏碑。可见书家也在求变,力求从王字中跳出来。

也有的人认为冯老的字过于粗犷,其实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冯老大开大阖是一种惊涛拍岸的宏大气魄。评冯其庸先生的书法造诣,简单可概括为“炉火纯青”和“人书俱老”八字。所谓“炉火纯青”,是觉得冯先生的近作比以往更显得文气和清气;而“人书俱老”则指近作比以往更加自然。

观赏冯其庸洒金对联(见图5),书法行笔圆洁俊朗,锋端含露欲滴,笔韵空灵静润。结字向右取势,气势贯通,疏密有致,变换自如,诚谓得右军之神理,书无意于佳乃佳耳。中锋侧锋并施。行笔纵横连绵,结字变化多端,放逸生奇,墨色苍润。通篇洋洋洒洒,骨气深稳,清远萧散,深得王书三昧。

六、王己干

王己干(1907-2003年),又名季铨、季迁,英文名c.c.wang。1907年生,为王鏊第十四代嫡孙。早年曾拜苏州大收藏家与画家顾麟士为师,取“人一能之、己干之”,自谦改名为王己干。他是著名的鉴赏收藏家,收藏的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赫赫有名,他还藏有董源《溪岸图》等真迹。王己干是将中国书画推向世界的灵魂人物。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馆有一间展厅以他的名字命名。

王己干先生一生钟情于中国书画艺术,早年从学于顾麟士和吴湖帆。在经历了移居纽约、历游世界、遍观中西方的中国书画精品后,他得出了结论,中国画好比是歌剧。他以及所有成功画家的艺术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具象”“抽象”“造象”三个阶段。因此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常常盖一方“不是东西”的闲章,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尤其可贵的是一批亦书亦画的水墨作品,他以书法作平面构成的骨架而填装色块,或以飞白、涨墨乃至摆脱字形等为书法或类似为书法营构黑白互渗的画意,或干脆抛开毛笔宣纸,用板刷、扁笔、墨水笔、报纸等工具材料做更边缘化的实验,王己干先生的大胆和不拘一格的探索精神,实在是不亚于年轻气盛的前卫艺术家的。

然而,这一切,恰恰都源于王己干先生对优秀传统中国书画的深刻理解。“笔墨当随时代”,是开一代风气的明朝大画家石涛的名言。王己干先生在他所处的时代,用自己的实验和体悟,对这句话作了精妙的注释。

王己干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书画艺术语言就是笔墨,笔墨与中国书画同生死,共患难,须臾不可分离,我说的笔墨差不多是中国书画的同义词。中国书画笔墨已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约定的文化现象。他还进一步说:中国书画笔墨妙不可言,在于它的抽象性。中国的山水画家不是画眼见的山水,而是心中理想的山水。抽象是艺术更高层次的深刻体验,抽象是靠笔墨传递的,不然抽象意念就会空虚无物。对笔墨的认识,“深者看深,浅者看浅”。误解笔墨,歪曲笔墨,否定笔墨,说到底是对中国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特质缺乏了解和认识。他对一些青年画家朋友不重视笔墨,从而生涩的笔墨限制了他们创作的自由,感到“很可惜”。

观赏王己干手卷(见图6),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润含春雨,风姿飘洒,笔力惊艳,气息清醇,格调高雅。

七、尉天池

尉天池,1936年生,安徽省砀山县人。先后师承沈子善、林散之先生。书学篆、隶、草、楷、行诸体,尤擅行草,书风苍劲浑厚,潇洒豪放,秀逸清奇。尉天池曾任日本文部省特聘书法教授,执教于国立爱知教育大学。曾作为中国著名书法家代表之一,出席中日书法讨论会暨兰亭书会。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2013年1月尉天池在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中以最高票荣获“终身成就奖”。

尉天池早年的书法,传统的东西比较多,个人风格不明显。而现在,他对艺术的理解日渐深化,“自己感觉到还有发展的空间”,“我不是刻意要变出花样,而是在渐变过程中9币承传统,融汇个人追求,任其自然的变”。现在他已经完成了从继承、融通到创变的三部曲。

事实上,他的书法已经以独特的雄强风姿在当代独树一帜。用笔出乎意料之外,法度又在情理之中,师法杨守敬前辈,但有所变通,融得很好,参得很深透,个别笔法又有所改进,成为自己的风格语言。如捺的笔法,是先重后轻又不失波折美,侧锋撇出又有二次出锋,或收笔,继承了《颜真卿勤礼碑》的笔法,又有所活用,插笔收笔都做到刚劲有力,再者就是他老人家有的个别笔画为了字的浓淡和分量着重地加粗了,令人惊叹,有一种出乎意料的别样风格,真是老练啊,可见此人神通书理,博采众长,能熔铸贯通,在当代书坛傲视群雄。

观赏尉天池对联(如图7),墨色枯实相济,虚实相宜,字势欹侧,险中求稳,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真正体现了尉天池书法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从俗的特点。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秋龙轩藏古今书法选析(下)

古今甲骨文书法集汇收藏秋龙轩藏古今书法选析下落伍网杨建华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新华巷古玩城内的秋龙轩,主人马先生是位在高校任职数十年的教师,自幼好金石书画,嗜古敏求,业余研习书画艺术,颇有心得,多年来一直业余从事对书画艺术品方面的研究与收藏。在主人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下,秋龙轩已逐渐成为淮北市高档次、高品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