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儒雅与豪迈

儒雅豪迈庄英博山东博物馆的书画库里珍藏有一幅明代画卷,画面很简单:一位儒雅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那里,老者、画面里的物品——松柏、岩石、床榻、香炉、服饰都充满了温文尔雅的文人气息,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是明代山东青州人——邢玢,他的一生充滿传奇色彩。这幅作品的名字是《邢玠像图卷》,彩绘绢本,作者是明代画家钱後

儒雅豪迈

庄英博

山东博物馆的书画库里珍藏有一幅明代画卷,画面很简单:一位儒雅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那里,老者、画面里的物品——松柏、岩石、床榻、香炉、服饰都充满了温文尔雅的文人气息,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是明代山东青州人——邢玢,他的一生充滿传奇色彩。

这幅作品的名字是《邢玠像图卷》,彩绘绢本,作者是明代画家钱後。钱後,常熟人,善书画,尤以山水画见长。

《邢玠像图卷》(图一):在一个空旷的庭院里,几处秀丽的岩石横卧,几株遒劲的松柏直立,一张考究的三屏式罗汉床放置于岩石和松柏之间。一位面容清瘦,双目有神的老者头戴儒巾,身着华服,手执一件云头玉如意微笑而坐,罗汉床上有一个小几,几上摆放着笔墨古籍,古朴的花樽里面插着珊瑚灵芝状的物件,还有一套炉瓶三事,床边一位身穿月白长衫,头上绾着小髻,干净清爽的童子正在燃香。整个画面布局合理,色调简洁明快,安稳静谧的氛围,仿佛能让人听到风穿过树枝的声音。

一、画里乾坤——凝固的风雅

明钱後《邢玠像图卷》是一幅典型的文人休闲图卷。

明代文人追求高雅、闲适的生活状态,这一生活理念常体现在当时的诗词和绘画作品中。而在绘画中,常常会有一个床榻,正如此图中的罗汉床,这种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卧具,中国古人在隋唐以前的生活习俗是席地坐,虽宋以后演变为垂足坐,但盘腿打坐的习惯一直保留着。榻、罗汉床都是为适应国人旧的习俗而保留的家具形式。在历代的绘画作品中,特别是明代以来,常常可以见到古人以罗汉床为中心休闲、待客的场面,罗汉床也由朴素向华丽发展,逐步加强自身的装饰,可以倚坐读书、会客,也可以躺卧小憩,造型美观,可以放在厅堂、书斋,也可以放置于亭台楼阁等室外,又方便使用,已经成为当时文人雅士悠闲生活的一种象征(图二)。

在《邢玠像图卷》中,罗汉床上的小几上有一套考究的燃香用具——炉瓶三事。中国古代的用香历史源远流长,至明代,用香已经遍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文人雅士阶层,“香事”已经成为“风雅”之事,各种做工考究的香具更是依香而生。这一时期,流行“炉、瓶、盒”搭配使用的套装香具,后来被称为“炉瓶三事”(图三),其中香炉燃香,香盒承香,瓶中放置香箸和香匙,三位一体,做工精巧细致,成为士大夫家中不可或缺的陈设品。

以上场景在明代的绘画作品中很常见,例如在书画家陆师道临文徵明《吉祥庵图》中(图四),庵室树荫环绕,室内一几一榻,几上一瓶花、一香炉,榻上书画数卷,榻旁则有书案。主人衣着随意,坐在榻上,正在与一名僧客闲聊。居室幽静清雅,宾客相谈甚欢,闲适的身心必然要有个床榻在其中,明代许多类似的绘画作品,正是当时文人雅士对安静和平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在《邢玠像图卷》中,老者身着蓝色蟒袍,交领,衣领处用白绸相饰,右衽大襟,过肩、通袖、膝裥处饰有飞蟒以及五彩的海水江崖,服饰极尽华丽。这种服饰属皇帝赐服。赐服是明代的一种服饰制度,是皇帝给予臣下的一种特殊恩宠,一般分为蟒服、斗牛服、飞鱼服、麒麟服。因为龙纹是等级最高的纹样,只用在皇室贵族的服饰中,而这几种赐服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原本不在品官的官服制度之内,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图五)。

二、英雄长歌——豪迈的一生

画卷中的陈设摆件等各种因素都表明图中的老者一定是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的确如此,邢玠,一位伟大的英雄。

邢玠(1540-1612),字摺伯,亦字昆田,益都(今青州)人,生于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隆庆五年(1571)考中进士,被朝廷派往密云做知县。在密云的三年间,邢玠实行宽松的惠民政策,使得百姓受益,密云大治。三年知县期满,在全国官员的政绩考核中,邢玠被评定为廉能官员,此时的大明朝皇帝已经从隆庆换成万历,但是有才能的官员仍然得到重视,邢玢受到万历皇帝的接见及嘉奖。

密云地处明朝的前沿地带,经常受到蒙古军队的侵扰,邢玠做密云知县的时候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抵御外寇,他为此加固长城,训练军队。在此地,邢玢开始关心军事,研习兵法。机缘巧合,当时驻扎在密云的总兵官是戚继光(图六),戚继光是明朝最伟大的军事家,在抗击倭寇的历史上留下不朽的功绩。戚继光的家乡是山东登州(今蓬莱),邢玠的家乡是山东青州,两个人既是志同道合、为国为民的热血男儿,又同是山东老乡,见面之后的惺惺相惜不难想象,至今,在密云县境内还有两人共同修筑长城的历史印记。与戚继光的这一段交往,对邢玢日后走上文官治兵之路以及他的军事策略有着很大的影响。

由于政绩突出,万历三年(1575),邢玠由密云知县晋升为都察院浙江道御史,巡按甘肃。后来,又相继出任山西右布政使、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直至南京兵部右侍郎。此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而邢玢以一介文官,常年奔波于西北边陲,保家卫国,殚精竭虑,终于走上文官治兵之路,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

万历二十二年(1594),播州土司杨应龙对抗朝廷,万历皇帝下令围剿,并委派邢玢为川贵总督,率军平叛。邢玠为减少民众疾苦和朝廷军费开支,使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平定杨应龙之乱。万历皇帝对这件事情大加褒奖,将邢玠提升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

从隆庆五年(1571)开始,二十几年的时间里,邢玠常常是临危受命,为国为民,每次都能不辱使命。但他的巅峰时刻,是著名的援朝抗日战争。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关白(日本古代官职,相当于丞相)丰臣秀吉统一封建割据的日本,随即向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发动侵略战争,并企图通过征服朝鲜,进一步染指中国明朝。

由于朝鲜军队不堪一击,仅三个月,朝鲜大部分地区沦陷,朝鲜国王李睑逃到中朝边境,向明朝求救,万历皇帝派出军队抗日援朝。1597年初,兵部侍郎邢玠作为援朝统帅,入朝指挥抗日战争。邢玠凭借多年的军事经验,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指挥得当,取得一系列胜利。1597年9月,在邢玢的指挥下,中朝联军在露梁海峡大败日军,取得“露梁大捷”,这一胜利,标志着朝鲜战争以日本侵略者的失败,中朝两国的胜利而结束。

援朝战争虽然胜利,邢玠心中并未真正感到轻松,在从朝鲜回国的途中,看到这个遭受七年战火摧残的国家,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人民更是流离失所,他怀着悲天悯人之心,一路沉思,费尽心力,著成《东征善后事宜》,为朝鲜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为感谢邢玠抗倭援朝的伟大功绩,朝鲜国王李松命人在釜山为邢玢建立生祠“宣武祠”,亲自书写“再造藩邦”,并铸铜柱纪功。

援朝抗倭胜利,万历非常高兴,这位以“懒惰”著称的皇帝此时虽然已经十几年不上朝,却破天荒地参加了登楼献俘仪式,并对参加援朝抗倭的将士们论功行赏。对邢玠的封赏是:“加太子太保,荫一子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赍银八十两,大红芝蟒衣一袭,给诰命……”

万历四十年(1612)二月十五日,邢玠73岁,殁于家。皇帝颁召封邢玠为太子太保,赐御葬(图七)。

邢玠墓位于山东青州城东南角,今青州云门山街道的扈庙村。甬道长百米,御碑、华表、石人石马、石羊、石像矗立在两侧威武壮观。今青州城内的将军巷、邢玠口和城南的将军山,都是朝廷为纪念邢玠将军而命名,也记录了邢玠将军的丰功伟绩。至今,山东博物馆还收藏着与邢玠相关的一系列珍贵的文物。

中国明朝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朝廷的政治斗争风雨变幻,纷繁复杂,即使是张居正、夏言、徐阶这等身居高位的人,也都是宦海沉浮,不能善始善终,而邢玠为官四十余年,从密云知县到援军统帅,一生踏踏实实,为国为民,纵然是在朋党之争最为严重的时期,也能洁身自好,不亢不卑,更不躋身任何派别,却能让所有同僚推崇敬重,可见其卓绝的工作能力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

了解了邢玠老先生的一生,回过头再细细品读这幅《邢玠像图卷》,才会恍然明白其内在含义。

有谁能看出如此文雅之老者曾经身披铠甲,横刀立马,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画中那坚硬的岩石、挺拔的松柏象征了邢玠将军一生艰苦无畏的军旅生涯,而雅致舒适的环境描绘则表现了邢玠作为一个文人内心追求的安静闲适的生活状态,也让我们看懂他一生中所遵循的宁静致远的高尚情操。

每次看到这幅作品,都会让我浮想联翩:这是英雄凯旋后的片刻小憩,还是解甲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小景,或许仅仅是画家构思的一幅作品……无论怎样,画卷中静谧儒雅的意境和老人倥偬一生的豪迈,就这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令人久久回味,难以释怀!

这正是绘画带给人们的神奇之处,这么简单的一幅画,表面上,只看见里面有鸟语花香,琴棋书画,小河流水……深入探究,却发现里面的每一件物品,或许都蕴含着一个属于它们自己的典故,每一个人物或许都蕴藏着他们丰富多彩的一生,组合起来,便是一幅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画卷,这正是历史文物的魅力所在,是我们深入探究每一件历史文物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耿坤)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儒雅与豪迈

儒雅豪迈庄英博山东博物馆的书画库里珍藏有一幅明代画卷,画面很简单:一位儒雅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那里,老者、画面里的物品——松柏、岩石、床榻、香炉、服饰都充满了温文尔雅的文人气息,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是明代山东青州人——邢玢,他的一生充滿传奇色彩。这幅作品的名字是《邢玠像图卷》,彩绘绢本,作者是明代画家钱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