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博物馆教育活动中角色变化对馆校合作的意义

[摘要]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然而,与西方先进博物馆相比较,我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融合程度还不够,馆校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如何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努力。本文以三个教育项目举例,探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对于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

[摘 要]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然而,与西方先进博物馆相比较,我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融合程度还不够,馆校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如何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努力。本文以三个教育项目举例,探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对于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意义。

[关键词]角色变化 参与者 引导者 馆校合作

从1905年张謇创办起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到如今,短短一个多世纪过去,无论博物馆的类型如何发展,现代博物馆如何变化,文化功能如何发挥,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机构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认可的事实。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博物馆必须与学校进行合作。

一、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必要性

同是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和博物馆具有不同的性质,各自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制度,在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效果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然而,博物馆与学校更多的是补充与促进的作用,这一点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首先,博物馆能为学校教育提供实物资料。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史料、设施环境、图书影像、研究人员,能够让学生在课本之外获得丰富的实物教育,增强感性认识。其次,博物馆不断举办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青少年能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不断获得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西方许多博物馆都十分重视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他们积极寻找各种机会,与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以期从小培养国民的“博物馆情结”。美国博物馆协会的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埃博更是明确提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例,其宗旨是“收藏、保存、研究、展示共同代表人类最广泛及最高水平成就的艺术品,鼓励人们鉴赏艺术品和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认识水平,并在各方面以最高的专业标准服务于公众”。①教育功能堪称该博物馆一切活动的中心。为了更好地贯彻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仅仅是进行教育服务的办公室就有三个,并且专门设有一个办公室负责与学校进行交流与沟通工作。②

与国外先进博物馆比较起来,我们在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的合作及交流机制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为此,博物馆的教育模式必须有所改变和创新。

二、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分配

博物馆教育活动是博物馆为了实现社会教育与服务的目的而策划和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广义上来说,教育活动还包括讲解与导览、出版物、公众讲座等。本文中的教育活动是指狭义的教育活动。既然是活动,就有主导者和参与者;涉及到教育,就有施教者与受教者。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一般来说,博物馆是主导者、施教者,而观众则是参与者和受教者。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终生学习逐渐成为主流理念,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教育场所、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

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也应该审时度势,顺应这一变化,在策划教育项目时,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在体验、实践和探索等各个层面上的认知需求,改变单一的“施教-受教”关系,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充分发挥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博物馆观众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

三、博物馆教育活动及角色分配举例

以下以广东省博物馆三个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分配举例说明,涉及到的人群分别是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

(一)、“小小讲解员”活动。“小小讲解员”活动是由广东省博物馆教育推广部从2010年起推出的系列活动,每年暑假期间举行,针对的对象是8~13岁的小朋友。经过招募、面试,以及为期一周的培训、考核等一系列程序,表现特别优异的学员被录取为广东省博物馆“小小讲解员”。被录用后的小小讲解员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时间来到博物馆,佩证上岗,为观众免费进行“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和“广东自然资源陈列”两个常设展览的讲解。

在“小小讲解员”活动的培训、考核阶段,同学们属于“学员”。和在学校一样,充当的是“学习者”、“聆听者”、“接受者”的角色,接受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知识讲解、形体培训、现场考核;考核通过之后,进入上岗阶段。这时,“小小讲解员”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此时,他和真正的讲解员一样,独立面对观众,需要运用自己在培训期间以及平时所学习和积累的知识为观众进行引导、讲解服务,他的角色是“引导者”、“讲述者”和“传授者”。

(二)、“非凡之美”中非学生交流活动。该活动是“非凡之美——非洲雕刻艺术展”开幕式中的一个环节。参加人员是广州市铁一中学的22名同学和来自南非德班音乐学校的60名师生,活动内容为剪纸。在活动现场,有一名专业的剪纸老师进行指导。讲解了基本的技术要领之后,师生们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剪纸作品。在持续4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他们相互交流、比较、模仿、学习,每个人都制作出具有不同特色的剪纸作品。

对于参加“非凡之美”中非学生交流活动的铁一中学同学们来说,他们也经历了两个角色的转变。在剪纸老师进行现场指导时,他们是“外行”的学生,学习了很多剪纸的技巧;在自己动手进行裁剪时,他们帮助同小组的非洲朋友,用英语为他们介绍剪纸的历史和传统,在非洲朋友面前,他们俨然成了传递中国文化的“专家”。

(三)、“This is my country----与非洲朋友面对面”沙龙活动是配合“非凡之美——非洲雕刻艺术展”举办的一次教育活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的3名非洲留学生和将近50名观众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沙龙以分享会的形式,留学生使用中文,配合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各自国家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民情,每人约15~20分钟。展示过后与观众进行交流与互动。

“This is my country----与非洲朋友面对面”沙龙活动中,3名留学生的角色变换最为明显。作为来中国时间并不长的他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他们一直需要学习的,尤其是中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国家,更顺畅地和观众进行交流,三位留学生先是在学院老师的辅导下做好了PPT,接着,先后两次来到博物馆,在活动现场进行了预讲。在此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工作人员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建议。这一过程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如何正确运用中文、怎样取舍PPT材料、如何现场表现等等。而到了沙龙活动当天,三位留学生的角色则完全发生了改变——他们面对将近50名观众,讲述自己国家的风俗民情,介绍独具特色的节日传统,解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疑问,俨然成了非洲文化的传播者,在对非洲文化知之甚少的中国观众面前,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老师”。

总结以上三次教育活动,其共同特点都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变身引导者,由“被动”到“主动”。

四、教育活动中角色变化对于馆校合作的意义

那么,在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活动参与者的这种角色转变对于馆校合作有何意义呢?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展示博物馆的丰富内涵,让更多学生了解博物馆。目前,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博物馆就是一个陈列各种文物的地方,是严肃、了无生趣甚至死气沉沉的代名词。邀请学生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项目中,并且让他们担任主角,这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真正发现、认识博物馆的机会。就像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说——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在教育项目中,经过由“被动”到“主动”、由“参与者”到“引导者”角色的转变,同学们开始真正认识博物馆。例如,通过“小小讲解员”活动,学生们不仅对各个展厅的展品了如指掌,同时体验了博物馆讲解员的责任与乐趣,交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发现博物馆不仅展示文物,还是一个学习的好场所,展示和锻炼自我的大舞台。

(二)、充实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博物馆。博物馆要发挥教育的作用,要和学校真正地实现合作,首先要对学生有吸引力,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而博物馆靠什么吸引学生观众,让他们主动走进博物馆呢?除了丰富的展览内容,还有各种教育活动。相对于单纯的讲座、学习班以及其他教育活动而言,上面谈到的三个活动的主导不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而是来自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这些人群的加入使得活动能够以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得以开展,令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充满吸引力。以“This is my country----与非洲朋友面对面”沙龙活动为例,活动改变了以往“组织者坐在台上讲,参与者坐在台下听”的模式,非洲学生与观众坐在一起,共同分享非洲的风俗民情。没有主讲者,没有听众,所有的人都成了主讲者,所有的人都成了听众,就连七、八岁的孩子也饶有兴趣地加入到了讨论之中。

(三)、培养“博物馆情节”,让更多学生爱上博物馆。这一点对于参与了活动、经历了角色转变的参与者来说尤为明显。在以上所举的三个例子中,这些人分别是指小小讲解员、铁一中学的同学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留学生们。如何知道活动对他们产生的效果呢?从三次活动的反馈来看——从2010年到2013年间,四次“小小讲解员”活动的报名人数逐年增加,活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2013年,参加培训的学生从第一期的88名增加到150名。“小小讲解员”活动已经成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一个品牌,每年暑假前夕,还未等到公布活动信息,就早有学生和家长开始咨询;“非凡之美”活动过后,铁一中学的老师、校长和教育工作人员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小小外销商”活动中,校长还特意请博物馆开辟了专场,带队参加了活动;“This is my country——与非洲朋友面对面”沙龙活动结束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第一时间将活动放上了官网,学院老师表示,十分乐意与博物馆进行各种合作,希望博物馆多多举办类似的活动。对于我国博物馆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要使所有人都有“博物馆情结”还不太现实,然而,这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尤其是作为博物馆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寻求各种机会与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逐步培养社会公众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能力,逐步培养社会公众的艺术文化素质,这也是对于博物馆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行动。

(四)、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的良性互动。目前,我国博物馆与学校之间还没有完全实现资源的相互利用。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的人数少、形式不够丰富,基本上还停留在组织参观博物馆、看展览、听讲解上面,走马观花很难起到实际的教育效果,最终流于形式,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是纸上谈兵。而从博物馆方面来说,目前我国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的教育理念还未完全成熟。“博物馆教育的目的侧重培养中小学生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获取各学科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对为何开展、如何开展此类活动的基础研究较少,总体上还未改变展览、讲解代替教育的现象,未完全建立指导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理念”。①举办有特色的、尤其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教育项目,无疑为博物馆与学校搭建了一座良性互动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参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老师和学生发掘出大量可以供学校利用的博物馆资源。另一方面,在一系列活动中,博物馆更加了解学生观众的特点,认识到他们真正的需求,从而得以从展览设计、活动策划等方面实现观念的转变,真正将教育职能的核心观念落实到实践中,从而最终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真正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变化不仅能够展示博物馆丰富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形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还能发掘活动参与者的“主体意识”,逐步培养起他们的“博物馆情节”,从而为学校与博物馆搭建起相互了解、良性互动的桥梁,学校与博物馆的融合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实现了。

参考文献:

[1]. 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科学出版社,2003(10):P43

[2]. 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12):P156;

[3]. 曹默.优化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理念.博物馆研究,2009(4)(总第108期)。

作者简介:郑莉(1986—),女,大学本科,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现任职广东省博物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博物馆教育活动中角色变化对馆校合作的意义

[摘要]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然而,与西方先进博物馆相比较,我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融合程度还不够,馆校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如何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努力。本文以三个教育项目举例,探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对于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