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试析博物馆民俗文物的收藏与管理

[摘要]民俗文物凝聚了各个民俗的习俗和智慧结晶,是反映民众生活情趣和社会发展进步性的重要物证。目前,对于民俗文物的收藏和保护还没有得到公众乃至博物馆的充分重视。本文以在博物馆中保管民俗文物的工作实践经验,说明博物馆在收藏和管理民俗文物中应注意的重点和方法。[关键词]博物馆民俗文物收藏管理自古以来,中国民

[摘 要]民俗文物凝聚了各个民俗的习俗和智慧结晶,是反映民众生活情趣和社会发展进步性的重要物证。目前,对于民俗文物的收藏和保护还没有得到公众乃至博物馆的充分重视。本文以在博物馆中保管民俗文物的工作实践经验,说明博物馆在收藏和管理民俗文物中应注意的重点和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 民俗文物 收藏 管理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丰富而多彩,而其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物化载体正是我们所说的“民俗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对“民俗文物”解释为:“民俗文物是反映民间民俗、习惯等民俗现象的遗迹遗物,其范围很广,包括衣食住行、生产、信仰、节日活动等各个方面,涉及全部的社会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又反映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1]简言之,“民俗文物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继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2]这些遗存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广大群众,其形象地反映出某一个时代民众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文化以及当时社会发展的进步性,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中各个民族的习俗和智慧结晶。然而,在全球化加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许多经长久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正在快速消失。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和研究文物的重要机构,理应承担起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收藏工作。本文结合在博物馆保管民俗文物的日常工作实践经验,尝试对博物馆民俗文物收藏与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更多的文博同仁对民俗文物重视起来,并切实投身于民俗文物的科学收藏、保护和研究工作之中。

一、 博物馆民俗文物的收藏现状和发展趋势

按照惯例,博物馆对藏品的收藏往往是更加重视古代的、价值高的、宫廷出产的……文物;而民俗文物多为近代和现代的,价值往往不能和古代文物艺术精品相比。总的说来,民俗文物在多数博物馆中,尤其是非民俗类博物馆中,受到的重视程度往往相对较低,相关的收藏、管理以及学术研究也相对比较薄弱。然而,经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民俗文物对于地方社会的传统文化的反映功不可没、不可或缺。而目前,社会以及不少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意识还不够清晰和深刻,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文物局于2015年发出《关于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作”试点申报的通知》,指出:“‘为明天收藏今天,拓展博物馆职能和藏品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博物馆,特别是基层博物馆在配合中心工作、凝固家国记忆、留住乡愁方面的作用,国家文物局拟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作试点申报工作”。[3]这里虽然关注的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征藏,但其中相关的物证有一部分正是反映民俗文化的物件。此外,这里关于“为明天收藏今天”的思路也同样适用于民俗文物的收藏。因此值得博物馆关注。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博物馆以及学者能逐渐意识到民俗文物的重要意义,并逐渐转变观念,将民俗文物和历史文物等同重视起来,在对民俗文物的收藏和管理方面做出更为长远的规划。

二、博物馆民俗文物的收藏重点与策略

民俗文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主要分散于民间。选择什么样的民俗文物进行收藏以及怎样去征集到目标中的民俗文物对于博物馆的收藏工作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博物馆在考虑收藏民俗文物之前就需要有明确的收藏重点和收藏策略。

(一)以能反映当地人民特色风俗的民俗文物作为收藏重点

民俗文物往往凝结了当地人民的共同心理、性格、传统和精神,也往往能代表一个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4]因此,关于民俗文物的收藏重点之一,应考虑收藏尤其能反映当地人民特色风俗的民俗文物。以广东为例,广东在古代属于瘴疠之地,经过数千年、数百年北方移民的不断迁徙和辛勤劳作才逐渐成就了经济繁荣的广东,并形成了作为广东人民主体的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福佬)民系。因此,对于广东地区,就可以考虑收藏以能反映广东三大民系的民俗文物为收藏重点。以此为指导思想,广东省博物馆就在近年从一个已有近900年历史的广府村落——广州“猎德村”征集到了1艘村民们在端午节中用于“龙舟竞渡”的真正使用的龙船。这艘龙船长42米、宽1.14米,重约4吨,是目前广东省博物馆内最长的一件文物,而其体量在全国博物馆的藏品中也可谓首屈一指。[5]虽然这艘龙船建造于上个世纪80年代,距今仅有30余年的历史,但它却是能生动反映广东地区广府民俗文化的重要物证。广府民系在广东三大民系中分布最广,是广东风俗文化的主要代表。“扒龙船,唱龙舟”正是广府民系的重要传统文化活动。每逢端午佳节,广府人民就会“扒龙船”、吃粽子、祈平安。当我们想在博物馆中为观众呈现广府民系的“扒龙船”传统时,我们发现如果仅仅是以图片和视频来展示这一活动很难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而最终我们采用的方案:将从猎德村征集到这艘极具代表性的广府龙船陈列于展厅之内,同时在龙船的背后设置巨大、加长的投影屏幕循环播放广府人“龙舟竞渡”场景的视频。结果显示,每一位进入到历史展厅的观众看到如此巨大的龙舟陈列于展厅之内时都会感到震撼,同时在看到广东传统龙舟赛的场景时往往禁不住随着比赛中的锣鼓、呐喊声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更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让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感到由衷的自豪。

(二)以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的民俗文物为收藏重点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二者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其传承人。然而,传承人一旦消失,其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随之消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遗存及相关物品作为物质载体却是可以长久保存的。[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民俗文物。加强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也就是相应地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在对民俗文物收藏方向进行考虑时,应重点考虑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的民俗文物。

例如,“广东剪纸”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广东省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主题多以喜庆吉祥、驱邪纳福、多子长寿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广东剪纸在明清时期曾是一门可以谋生的行当。但是,随着使用窗花、剪纸装饰的民俗逐渐淡出,这一行业也不再兴旺。目前,广东剪纸艺术略显后继乏人,一些剪纸技艺由于失去原料面临失传,而亟待抢救和保护。对于这种广东地区特有的且已列入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显然应该考虑收藏相关的艺术作品。广东省博物馆针对广东剪纸艺术就收藏有来自佛山、潮阳、揭阳和广州的著名剪纸艺术家的数十幅作品。

三、博物馆民俗文物的科学库藏管理

民俗文物在博物馆中多数时间是存放于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之中。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于民俗文物的科学库藏管理至关重要。结合博物馆库房的日常管理所遇见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这里对民俗文物从入藏到保藏过程中应留意的各个管理细节进行分述。

(一)入库前需进行“体检”

对于新入藏的民俗文物,在藏品入库前不仅需要专业人员对其鉴定验收,还需要请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对藏品进行“体检”,以查明这件文物是否需要进行清洗、消毒、除虫、修复和维护之类的保护工作。如有这类保护工作的需要,这件藏品则应先送至文物保护实验室进行处理。待藏品完成相应的保护处理后再办理入库手续,从而以免这件藏品上原来存有的虫害及有毒物质影响整个库区或本身存有脆弱的部分导致在库房中不易保存。

(二)全面的“身份”登记

库藏管理首先涉及对民俗文物及相关物品的登记,通常需要进行完整的登账、分类、定级、拍照、建档等入藏手续,确保账目清晰、鉴定确切和查用方便,以保证博物馆收藏的民俗文物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8]需要留意的是,入藏文物在入藏前各种经历,如来源何地、何人、如何征集而来以及经过的保护或维护处理等信息,都应需登记在入藏文物的相关记录中。这些信息有助于日后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

(三)“量身定制”库藏系统环境

民俗文物种类多样,涉及的材质也是各式各样,至少涉及棉、麻、丝绸、毛发、纸、竹、木、藤、草、生漆、皮革、角、骨、象牙、土、石、金属、陶瓷、玻璃、琉璃等材质。因此,民俗文物入库存放时需要注意根据其材质科学存放在具有不同温湿度环境的库区,对于特别娇气易损的文物还需提供单独特别的保护环境。例如,多数的民俗文物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在18±2℃,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5%,但是存放书画、丝织品的库房湿度需要尽量控制在50-55%。因为书画和丝织品对湿度敏感,如果湿度不宜,微生物就有可能大量繁殖。对于部分对外界环境特别敏感的民俗文物还应尽可能提供单独的适宜环境。例如,丝织材质的民俗文物主要由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组成,对外界环境影响就相当敏感,可以说是很“娇气”的文物。如湿度过大,丝织文物易受潮发霉;如湿度过低,丝质文物容易变脆;如温度过高,丝织文物容易干朽或脆裂;如果在空气中长久暴露,又会很快氧化变质。因此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为较珍贵的丝织文物提供特别的存储柜,在柜内严格控制丝织品适宜的温湿度,并且充氮排氧,尽可能降低丝织文物发生氧化和变质的可能。[9]

(四)出入库的细致点交

如果民俗文物仅仅是存放于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中,那只能起到博物馆的收藏和研究两大职能,还没有办法履行博物馆至关重要的职能——教育。对于这一职能的实现,往往需要筹备某一专题的展览,将相关文物陈列于展览之中,在观众参观的过程中,通过文物和图文介绍相辅相成地使观众获得某一方面的认知。然而,文物一旦需要从库房进入到展厅、甚至是进入到异地博物馆的展厅进行陈列。这就会涉及点交、包装和运输的环节。民俗文物进行点交时,务必准备一页一大图的点交清单,以便在大图上注明文物已经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点交过程中务必在牢固、整洁、安全的工作台上进行;同时,需要为点交工作台面提供明亮的照明。另外,点交时还需要对文物一一进行拍照,并交由点交和提借的双方工作人员确认。

结语

我国的民俗文物丰富多彩,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民俗文物就如同一座宝库一般。但是,现在这座宝库尚未大放光彩,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挖掘其中的宝藏。作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笔者深感博物馆有义务、也有能力承担起这一重任。以上仅是笔者结合在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总结出的一些心得。在未来的工作中,博物馆应有意识地针对民俗文物制定长远的收藏计划和管理细则。相信经过系统收藏的民俗文物也会为博物馆注入新鲜血液,并很可能成为博物馆展览陈列中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谢辰生.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585;

〔2〕徐艺乙.中国民俗文物概论: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P39;

〔3〕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博函〔2015〕978号,2015年04月07日)《关于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作”试点申报》的通知http://www.sach.gov.cn/art/2015/4/7/art_8_118464.html.

〔4〕刘顺安.开封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P473;

〔5〕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11:P68-69;

〔6〕赵冬菊.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东南文化,2008(3):P59;

〔7〕蔡琴.论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原则.郑巨欣.民俗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P113-124;

〔8〕徐艺乙.中国民俗文物概论: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P383-385;

〔9〕张亮.丝质文物保护环境的研究与实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简介:涂晓琼(1971--),女,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近现代民俗,文物博物专业。现任职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保管研究部。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试析博物馆民俗文物的收藏与管理

[摘要]民俗文物凝聚了各个民俗的习俗和智慧结晶,是反映民众生活情趣和社会发展进步性的重要物证。目前,对于民俗文物的收藏和保护还没有得到公众乃至博物馆的充分重视。本文以在博物馆中保管民俗文物的工作实践经验,说明博物馆在收藏和管理民俗文物中应注意的重点和方法。[关键词]博物馆民俗文物收藏管理自古以来,中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