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馆校合作“123” 模式优势,可以盘活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

[摘 要]随着现代文化传播与发展,教育体制下的校内文化教育日益急需社会教育资源的补充。全球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教育体制服务,更有效地发挥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作用。作为肩负社会教育职能的博物馆,开启了“馆校合作”模式,与学校建立互动关系,积极开展与学校联动盘活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的活动。本文根据

[摘  要]随着现代文化传播与发展,教育体制下的校内文化教育日益急需社会教育资源的补充。全球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教育体制服务,更有效地发挥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作用。作为肩负社会教育职能的博物馆,开启了“馆校合作”模式,与学校建立互动关系,积极开展与学校联动盘活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的活动。本文根据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的特质以及合作学校的实际需求,积极探讨馆校合作模式及途径,实现有效盘活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希望通过本文能更好地推动符合博物馆实际情况的“馆校合作”模式,优化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推动博物馆互动式教育理念的实践进程。

[关键词]馆校合作  博物馆  社会教育资源  教育职能

一、馆校合作的现状及意义

1895年,在英国的托马斯·霍斯福 (Thomas Horsfall)先生与曼切斯特艺廊委员会共同推动下,将学校教育法加以修正,允许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并计入有效的课时,这一创举正式开启了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关系。

馆校合作基于博物馆具有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并能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得以提出并得到了实践与证明。近几年我国博物馆与学校在相互需求基础上形成了特色教育模式,媒体也多称之为新型教育模式。从国内现有的实践效果来看,“馆校合作”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的现状,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这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虽然我们看到了馆校合作的优势,但“馆校合作”的模式在我国尚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它的实践方式还比较单一,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开展第二课堂等辅助性的文化传播教育活动等。

从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修改了博物馆定义,将教育功能提到首位。博物馆在我国属于文化体系,在我国常规的大中小学的教育活动中,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往往表现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第二课堂中,现有的教育体系没有将博物馆作为教育实施常规体系来规范,这就导致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常规教育中的缺失。

如何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馆校双方如何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模式?这是我们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资源与馆校合作

2008年10月,郑州市教育局将郑州市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院列入国民在校教育体系,2009年12月,河南博物院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这在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史上是新鲜事物,在认真研读该新闻后就会发现,列入国民在校教育体系的仅仅是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院,参观当然是一种教育方式,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否真正充分发挥了呢?

其实我们需要充分地认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利用它服务于国民在校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资源包括什么呢?首先就是我们丰富的文物收藏及社会发展史料以及对此进行研究的成果;其次就是研究、分析和从事导览和社会教育的博物馆专业人员。当然还包括承载史料展览的场地等硬件设施。

针对丰富的文物收藏和社会发展史料以及研究成果,除了可以通过陈列展览吸引学生来馆参观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校方合作开展教材研发,根据学校教学大纲以及学科教学特点,整理研发为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教学资料或教学讲义,与学校统一而缺乏个性的教材形成互补。

而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中最为难得的是博物馆的人才资源,即开展馆藏研究和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将博物馆的人才资源利用起来完善社会教育体系才是我们馆校合作的关键点,将博物馆纳入长效机制下的教育合作体系,这是我们需要进行的尝试和改革。

三、开展“123”模式的馆校合作,积极盘活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

“123”模式是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在与佛山市中小学校以及高等院校等进行馆校合作过程中通过实践而提炼出的一种模式:“1”即一个基础----馆校双方要以“合作”为思想基础,在合作共赢中努力开发各种馆校合作渠道和平台; “2”即两个基地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校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基地建设为学校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和专业学习实践平台,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了可靠的途径。“3”即三个层面的合作---教学材料的研发、教育师资人员的共享、以及志愿者队伍的培育。

(一)、“合作”的思想理念是成功开展馆校合作的基础

博物馆与学校虽然都以教育为共同目标,但却有着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同时又有着完全不同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馆校合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有合作的理念和精神。所谓“合作”,就是彼此联合行动,以达成共同目标,社会学者称之为社会互动的一种形态。而在分工日益细化的现代社会,合作更是一种常态。作为学校教育,历史教学不到历史博物馆,美术教学不到美术馆,就是闭门造车;作为博物馆,单打独斗,没有开放的理念和合作的思维,也无法有效深入地开展社会教育工作。

馆校合作强调以“合作”为思想基础,首先作为博物馆要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博物馆不仅仅是物博,更是现代多元文化下的思想之博、以及积极寻求多方合作的胸怀之博!其次就是要强化合作理念,加强馆校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加深彼此间的学习和了解。作为博物馆,要充分了解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与机制,深入研究学校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教材内容;而作为校方,也要了解博物馆的管理运行模式以及馆藏陈列特色等。只有在相互了解、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实现馆校互动与互补,相互吸纳优势资源为教育服务。

(二)、两个基地的建设是馆校合作的显性成果

博物馆承载着地域历史文化,多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作为学校素质教育重中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洞的、苍白的政治教育,而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知、热爱而产生的文化自信。学生在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在博物馆感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其受力效果是不一样的。博物馆能提供感性的认知材料使学生能真真切切地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中华历史文化的爱国情怀! 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与互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阵地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价值观。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承载着佛山近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其作为佛山民间信仰的地位仍未改变,同时更是岭南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展示中心、佛山传统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佛山城市的文化象征、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祖庙博物馆的多重身份使其责无旁贷地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祖庙博物馆在馆校合作的框架下,打开思路,与教育部门以及中小学校以及社会团体共同策划、联合组织了各种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寓教于乐的活动,例如佛山剪纸、狮头扎作、舞狮等非物质文化的现场体验活动,举办“千支彩笔绘祖庙”绘画比赛、 “我与祖庙”征文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我馆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等等,旨在引导更多的学生走进祖庙博物馆,增进对于佛山历史文化的了解,感受佛山文化的深厚与多元,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青少年爱家爱国情怀。

针对与地方高等院校开展的馆校合作项目,则是重点建立“校方实习实训基地”。例如,当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和重视,博物馆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窗口,博物馆旅游无疑在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对于高等院校,尤其对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对专业的实习、实训课程的设置和开展都具有实践教育功能。所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在馆校合作平台下,考虑到祖庙博物馆的特质和佛山地方高校的实际需求,为当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校完善教学课程体系、拓宽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渠道提供了帮助。

当然,作为博物馆,还可以考虑与校方合作建立文博艺术类专业的 “实习实训基地”等。

(三)、三个层面的合作形成了馆校合作的共赢局面

三个层面的合作,即教学材料的研发、教育师资人员的共享、以及志愿者队伍的培育。

以上文中提到的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项目为例,馆校三个层面的合作逐一体现:

首先对于教学材料的合作,这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来提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大量旅游企业或行业一手教学材料的补充,作为高端文化旅游行业代表,博物馆具有一线材料丰富的优势,可以将相关的博物馆讲解文字材料、图片或其他音频、视频资料按照专业教学要求进行相关的编辑,为学校优化相关专业教学的教案、教学大纲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可靠的蓝本。

其次,祖庙博物馆社教人员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佛山科技学院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景点讲解”培训课程,系统地讲授了景点讲解的知识和技巧并进行了实地示范讲解。在此过程中,馆校合作中的人才资源共享得以体现。博物馆的专业讲解人员充当了课程教师将一手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作为博物馆教育人员有效地充实了学校的师资资源,而高校的专业教师也以其丰富的第一线教学经验与我馆社教部人员共同探讨教学方案,协助完成教学材料、教案的编写,从而圆满完成了该课程的讲授和实践实训任务。

同时,在基地共建的过程中,祖庙博物馆也有效利用高校师资和科研资源,联合开展博物馆游客市场、行为心理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利用高校理论研究的优势指导博物馆的实践工作,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至于在馆校合作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培育,既可以为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注入新生力量,又可以为在校学生志愿者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在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加深了博物馆的了解,同时也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对博物馆的感情,这对壮大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提升博物馆志愿服务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笔者认为,为建立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还可以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改革。例如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博物馆的日常社会教育功能大胆地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来,将在校学生的课堂学习课时转移到博物馆学习参观课时的体系中。平时我们都将博物馆开设的课堂视之或称之为“第二课堂”,为何不尝试将博物馆教育正式地纳入“第一课堂”?事实上,“第二”只能意味博物馆社科教育是补充形式,如果变为“第一”那就将博物馆教育认定为必需、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这将实现从馆校合作到馆校教育融合的飞跃,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必定大放异彩!

结语

作为博物馆,应该坚持拓宽社会服务渠道,发挥社会教育服务职能;通过“馆校合作”的多种渠道和平台,积极发挥馆校合作的优势,努力盘活社会教育资源。

以馆校合作为契机结合学校素质教育,开展共建教育基地工作,同时也要注重馆校合作双方互利,做到资源共享,馆校共进。希望馆校合作的模式形成可推广模式,为当地社会文化建设、社会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博物馆教育实践中的馆校合作模式初探http://www.bjww.gov.cn/2009/11-2/1257149683343.html

[2]河南博物院召开恳谈会探索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教育机制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0/04/02/010187268.shtml

[3]福州第二课堂研讨会举行 馆校合作创新教育模式http://fjnews.fjsen.com/2013-07/02/content_11801850.htm

[4]馆校共建 共创共赢—山东博物馆与山东交通学院举行“馆校共建”签字仪式暨“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成立仪式http://www.sdmuseum.com/show.aspx?id=4962&cid=70

[5](浙江)探索馆校合作 让博物馆变身“第一课堂”http://zj.people.com.cn/n/2014/0825/c187103-22092865.html

作者简介:莫彦(1970—),女,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任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副馆长。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馆校合作“123” 模式优势,可以盘活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

[摘 要]随着现代文化传播与发展,教育体制下的校内文化教育日益急需社会教育资源的补充。全球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教育体制服务,更有效地发挥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作用。作为肩负社会教育职能的博物馆,开启了“馆校合作”模式,与学校建立互动关系,积极开展与学校联动盘活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的活动。本文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