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弥复闲适墨香清远

亮鉴弥复闲适墨香清远文章望南章望南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素以徽州文书及书画庋藏立于国内,尤其是馆藏的新安画派作品颇具特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书画家黄宾虹、汪采白、许承尧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精湛的艺术品,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当中大多流传有序,保存完好,为新安画派传承体系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

亮鉴 弥复闲适墨香清远文 章望南

章望南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素以徽州文书及书画庋藏立于国内,尤其是馆藏的新安画派作品颇具特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书画家黄宾虹、汪采白、许承尧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精湛的艺术品,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当中大多流传有序,保存完好,为新安画派传承体系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许承尧则是其中颇有建树的书法家之一,同时更是徽州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收藏家。这不仅仅在于他学识渊博,还在于他热爱家乡,重视本土文化。他的书法及题跋作品始终能够让人感受到其书法魅力,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位曾经的老人书法艺术做出一番探析和审视。

许承尧(1874—1946年),字际唐,号疑庵,晚号婆娑翰林,斋号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安徽歙县唐模(现黄山市徽州区)人,中国“末代翰林”之一。

许承尧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大部分藏品和手稿都捐献给了安徽省博物馆(现安徽博物院)和歙县博物馆。2006至2007年,定居上海的许承尧女儿许家华、女婿徐仁初先生不忘乡梓之情,分三次向原黄山市博物馆捐赠了许承尧、徐丹甫、徐仁初、许家华诸先生书画作品以及民国期间由许承尧总撰的《歙县志》全16册原件、许承尧其子许家桢《疑庵诗》抄本全14卷等文物共50余件。加上馆藏原有藏品22件(套),目前,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共有许氏相关藏品70余件。这批文物对许承尧的书法艺术及其家族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印证了吴立奇先生在《许疑庵先生墓表》中的:“先生爱国爱乡爱民之精神可垂于后矣!”

从馆藏许氏相关的藏品来看,许承尧书法作品和题跋藏品数量相当。书法作品为晚清至民国时期,包括许氏书法、日记、印章等类别。题跋的藏品时代则跨越明清,有中堂、小品、镜片、卷轴、扇面、册页、斗方等多种形式。其中书法作品以隶书为主,间有楷书与篆书,草书及行书未见。作品深受汉简和唐人写经的影响,风姿绰约,流畅大方,金石味颇浓,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馆藏品的梳理,尚能从中厘清许氏书法中的碑学、诗学以及收藏一体的人生轨迹,大致总结出许承尧的书法作品创作与社会交际情况,其作品可从三个层面来归类:

第一,具有碑学的渊源关系。清民之际,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婉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许承尧可谓是其中之佼佼者。

以馆藏的许承尧《张迁碑》隶书轴为例(图1)。该轴横38厘米,纵83厘米,尺寸不是很大,上面书写了64个字:“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署款“景武仁兄先生正弟许承尧。”钤有“许承尧印”“檀干村人”“婆娑翰林”印。

《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境内,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为学书者重之,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许氏这件作品采用了横6字、竖12字的布局方法,相对平稳。在章法、字法处理上朴拙味很浓,严谨而不死板,规矩中有变化,端庄多姿,很见功力。他的隶书书法中以体现《张迁碑》意味最多,也最精彩。

所临《祀三公山碑》立轴(图2、图3),横33厘米,纵133厘米,书为:“元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惟三公御语山,三条别神,迥在领西。凡吏民祷祀,兴云肤寸,偏雨四维,遭离羌寇,蝗旱鬲我,民流道荒,醮祠希罕。”署款“中一先生属临祀三公山碑 芚叟许承尧。”钤有“许承尧印”“婆娑翰林”印。

《祀三公山碑》是我国名垂书史极有价值的碑刻之一。汉元初四年(117年)刻,篆书。此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元纳新《河朔访古记》云:“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封龙山颂碑》一通、《汉三公山碑》一通。”《汉三公山碑》即指此碑。《祀三公山碑》的字体在篆隶之间,又称“缪篆”,与印玺文字有相同之处,汉印中多见之。如翁方纲所云:

“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齐白石的篆刻也深受此碑影响。

此件作品中,许承尧将碑中的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书风古劲而茂密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是在线条及字的结构上体现出了一种“率意”,这件临本,总归还是比较忠实于原作,署款则用了《褒斜道》笔意。

《白石神君碑》立轴(图4),横36.5厘米,纵82厘米,书为:“盖闻经国序民,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有二义,或祈或报。报以章德,祈以弭害。古先哲王,类帝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建立兆域,修设坛屏。所以昭孝息民,辑宁上下也。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一。”署款“乙酉初冬苞叟为子中先生。”钤有“许承尧印”“际唐”“婆娑翰林”印。

《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183年)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县令京兆王翊所立。与《祀三公山碑》二碑为河北仅存的汉代碑石。此碑结法方正,字形稍长,用笔清劲,波磔明显,属于谨严整饬一路。对此碑是否为汉人所书,历来颇有争议,对其书法的评价也不尽同。

这件作品是许氏晚年为子中先生所作。作品中许氏避免了原碑的取形方正,线条起伏过于刻板,横笔的波挑与捺笔的雁尾,几乎千篇一律同一动作,并无随机应变的缺点。利用隶法规则中屡见活气、用笔清劲的特点,展现出自己雄浑、古拙、质朴、开张一路的书法风格,使人感觉作品与原碑之间获得了某种合乎逻辑的调整与伸延。

此外,《析里桥郙阁颂》立轴也值一提,书为:“析里桥颂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乃俾衡官掾下辨仇审,改解危殆。”署款“鹫峰仁兄属甲戌许承尧。”钤有“许承尧印”“婆娑翰林”印,该立轴横66.5厘米,纵131厘米(图5)。

《析里桥郙阁颂》又名《部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的。此书为标准的汉隶八分。是研究中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各种金石学专著和杂记,书法专论或专著,多有著录,它同汉《石门颂》《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三颂”。

许氏这件作品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体态赫奕。在隶书的取法、审美上许氏与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伊秉绶似乎有些趣味相投,伊氏在雄强朴茂处也多有《衡方碑》《张迁碑》《郁阁颂》等遗韵。作为晚学,许承尧受其影响很大。当然,许承尧书法中直取伊书面貌的并不太多。许氏所书《析里桥郙阁颂》与伊书比较,我们虽能看出许承尧隶伊书的影子,但更多的还是其自有的一种朴拙味。正是这种“朴拙”,显示出许氏对书法尚势、尚力的审美追求,真正感悟到了汉人精髓之处。可以说,许承尧先生之书法融诸汉碑为一炉,个人面目显著,感觉可用他赞伊秉绶书法之语来评论他自己书法之特点。“寻常横平而竖直,忽化浑金与坚石。两端凝注中贯精,肃穆方严自摅臆。斯乃汀州先生分书之诣极,恰如老杜诗,弯弓彀满仍似不用力。自唐以来甚稀有,平揖汉京疑可即……”颇似恰如其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弥复闲适墨香清远

亮鉴弥复闲适墨香清远文章望南章望南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素以徽州文书及书画庋藏立于国内,尤其是馆藏的新安画派作品颇具特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书画家黄宾虹、汪采白、许承尧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精湛的艺术品,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当中大多流传有序,保存完好,为新安画派传承体系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