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回眸与展望

田凯河南博物院发韧于1927年,是凭籍近代民主、科学的思潮,在启迪民智、普及科学的大环境下建立起来的。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纲领中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为实行这一主张,同年7月,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并将开封法院西街(即今开

田凯

河南博物院发韧于1927年,是凭籍近代民主、科学的思潮,在启迪民智、普及科学的大环境下建立起来的。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纲领中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为实行这一主张,同年7月,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并将开封法院西街(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前法政学校校合划为馆址。1928年5月,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设立之初并没有大量的文物藏品,同年10月10日举办的第一个展是“民族模型展览”,展览以各民族人物着装塑像为主,配合照片,主要宣示“民族大同”的思想。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委任关百益为馆长。1930年至1937年是河南博物院确立形态、奠定发展基础的时期。一是河南省教育厅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提出以“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馆宗旨。这一办馆宗旨作为河南博物院的院训,今天仍然悬挂在办公楼的迎面,提醒着每一个博物院的员工。二是收藏了包括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的大量文物,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春秋铜器、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历代石刻、历代书画、唐三彩等弥足珍贵,同时河南博物院还分别在辉县、殷墟等地开展考古发掘,收获大量文物。除文物之外,河南博物院还收藏许多动植物和矿物标本。当时媒体曾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由于有丰富的文物,陈列展览也品类繁多。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列室、新郑古器物陈列室、洛阳古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民族模型陈列室、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室、石刻室、藏经陈列室、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等先后开放。科学研究是河南博物院的立院之本。八年间河南博物馆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关百益、孙文青、许敬参、傅桐生等馆内学人,先后出版《伊阙石刻图表》《殷墟器物存真》《殷墟文字存真》《新郑古器图考》《南阳汉画像集》《馆藏石刻整理汇报》《殷墟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释》《石华》《河南博物馆自然科学汇报》等各类文物图录和研究著述达一百多册、卷。1936年7月,王幼侨任馆长,创办了《河南博物馆馆刊》。这些研究奠定了河南博物馆的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和学术地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护文物,河南博物馆将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汉口,存放于法国租界。1938年9月又辗转运至重庆,1949年11月在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挑选其中的38箱,包括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运往台湾。运往台湾的文物由河南省古物监管委员会监管,于1956年舂移交“台北历史博物馆”。

全国解放后,文化部与河南方面的代表,对重庆留下的文物进行清点,少量划拨给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其余回归河南省博物馆。同时省政府重新组建河南省博物馆。新的社会、新的时代、新的起点,河南省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新中国重新焕发了生机。

解放以后至上世纪90年代末的50年间,是河南省博物馆奠定现代博物馆基础的时期。这期间馆址于1961年从开封迁往郑州人民路11号,文物收藏从解放初期的几乎白手起家,随着河南考古事业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增长到13万多件,而且品类上更加丰富,除青铜、陶瓷、玉器、石刻、书画外,还通过考古发掘、征集、捐赠等收藏了大量石器、服饰、铁器、砖瓦等,另外还收藏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革命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显示了强烈的中原地域特色,而且系统性较强,一是时代上构成了完整的中原区域历史发展的体系。二是从文化、艺术、科技,以及思想、宗教、城市等不同层面较完整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面貌。这期间以文物为基础,河南博物院的学者们开拓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许顺湛、郑杰祥、马世之等对文明起源、先秦历史与考古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出版了《中原远古文化》《中国奴隶社会》《黄河文明的曙光》《夏文化研究论集》等,周到、吕品、汤文兴等先后对河南画像石、画像砖进行研究,开拓了河南汉画研究的新领域,先后出版《汉画——河南汉代画像研究》《河南汉代画像砖》《中岳汉三阙》《龙门造像题记》等。1977年作为《中原文物》的前身、全国第一家省级文博期刊《河南文博通讯》创刊,为推动中原文物考古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者们的研究也延伸到旧石器、陶瓷、古代冶铸、近现代史、民俗等更广的领域。形成以中原历史文化为方向,以文物、考古为根本的研究风格与研究体系。这些研究摆脱了传统金石学的框架,将文物还原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认知,大大加深了对藏品的认识。基于新的研究成果,河南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也从解放前的器物、标本展变为历史展。1949年至1960年间,先后举办了“河南自然环境与资源”“河南历史”“河南革命文物”三个基本陈列。“河南历史”后来几经改版,1961年至1963年间改为“河南历史文物陈列”,“文革”期间基本陈列遭封杀,1980年重新恢复了“河南历史陈列”并在1985年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摒弃了阶级斗争的主线,转入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反应历史。90年代抛弃了历史展的框架,回归十年前的文物艺术展,举办了“馆藏文物精品展”“河南革命文物陈列”“古代雕塑艺术陈列”“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馆藏明清书画展”“楚国青铜器展”等,形成了河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的基本格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新馆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1994年新馆在郑州农业路8号动工,1997年随着新馆的落成,河南省博物馆更名河南博物院,1998年现代化的河南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开放的17年,河南博物院在坚持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河南省情的现代博物馆发展道路,各项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8年被评为首批全国一级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2009年成为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观众量从30余万增长到200余万。文物收藏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在专题性上更加突出,一是以郑州商城、虢季墓、淅川下寺、应国墓地为代表的整体性考古成果的收藏,二是以汉代建筑明器、河南古代玉器、画像石、墓志、陵墓及宗教石刻为代表的器物类别专题收藏形成系列。三是影像与文献收藏的新门类开始积累。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也形成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保护体系。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渗透到展厅、库房的每个角落,不同时段。综合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创造了文物适宜的环境,针对特殊文物制定的柜内控制与调节系统,能够适时进行远程监控与调节。文物保护与修复将配备的现代化保护设备与传统修复技艺结合,可以对二十多个种类的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对文物的研究,有了现代化的手段可以深入骨髓,从形态、功能、技术到文化、历史、艺术,从本体到微观,从系统到个体,河南博物院的学者们怀抱“科研兴院”的志向,将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许顺湛先生老当益壮推出《五帝时代研究》力作,河南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重续前缘,双方结为姊妹馆,并对1949年分散两馆的部分文物进行合作研究,相继出版《新郑郑公大墓》《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同时大家以科研带动陈列展览,形成了研究、出版、陈列的新模式。《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龙之国度——中国古代动物艺术》《华夏遗韵——河南古代音乐文物》等均取得了研究、陈列双效益。特别是河南博物院基本陈列从“河南古代文明之光”到“中原古代文明之光”,秉承河南历史陈列的优势,将连续的历史脉络作为主线,经过提升改造,以“三贴近”为发力原点,将考古遗址、精美文物、文明阐释、历史贡献、前进动力、知识普及、中外对比等多元素从多方位、多角度、多视野进行展示,得到了各方的赞誉,书籍与展览双双获得最高奖励。同样,2013年推出的《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以学术为先导,河南博物院与北京大学合作研究,合力推出。展览获“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图书获“全国十佳文博图书”奖。

17年来,河南博物院研究成果和奖励超过以往数倍,《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中有十余卷由河南博物院人编写,《河南碑刻墓志》《出土文物玉器全集》《壁画全集》河南卷,由河南博物院人编写,每年都有百余篇文章在省级刊物发表。在做好以文物为先导的科研、陈列的同时,河南博物院人还积极拓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一是搭建普及性研究的平台,鼓励研究人员为公众普及文博知识而研究。几年来先后出版了《河南文物故事》青铜卷、陶瓷卷,河南博物院网站开通“每周一品”,对院藏文物进行多方位的研究解读,并相继出版两册《品鉴》。“中原国学讲坛”是河南博物院普及历史文化、联系知名专家与公众、提供学术对话的平台。几年来举办了近百期,并结集出版《历史的声音》系列。“历史教室”是河南博物院学习、吸纳国内外其他博物馆公共学习空间后推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日常教育空间,这一空间将展览解读、文物解读、历史知识、文物保护、无形遗产等融为一体,打造资源包,形成模式化的教育,并且这种形式去年开始走出馆所院墙,分别在郑州四中、河南省少儿图书馆设立院外历史教室,将博物馆式教育向社会转移。“华夏古乐”以音乐文物研究复原为前提,还原古代音乐的音律与形式,纯净的乐音打动了中外公众的心,在做好博物院驻场演出的同时,几年来先后代表国家赴美国、韩国、泰国以及香港演出,文物以活的形式得到了新的诠释与展现。

回眸历史,河南博物院经历的不同时期体现了对文物的认知的逐步深化,同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以对文物的认知为前提,走过了从金石物象的辨识,到历史文化的融汇,再到文明深处的深耕。今天,河南博物院已经走过了88年的历程,双八既承继传统吉祥,又开启未来鸿运。“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一直是河南博物院人坚定的信念。无论未来如何走,文物为本的理念始终不能丢,河南博物院的院训不能忘,河南博物院88年的积累无法合。我们走过了辨识,但是对许多文物的内涵仍然陌生;我们尝试了与历史的融汇,但是失去物与识的融汇显得异常牵强;我们开始深耕,但是仍然缺乏细作。未来在等待河南博物院人打开认知文物的更多扇门。我们正在尝试着文物与自然的融合,几年前我们曾经召开“植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我们还要召开“植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还将广泛联合,开拓对文物认知的更多领域。特色式发展、融合式发展,将是河南博物院掌握通向未来之门的钥匙。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回眸与展望

田凯河南博物院发韧于1927年,是凭籍近代民主、科学的思潮,在启迪民智、普及科学的大环境下建立起来的。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纲领中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为实行这一主张,同年7月,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并将开封法院西街(即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