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许昌馆藏汉代画像空心砖探析

汉代乐午画像空心砖陈文利【摘要】许昌市博物馆现藏汉代画像空心砖300余块,以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为主,有角抵、建筑、人物、狩猎等。画像内容丰富,装饰手法具有地方特色,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主题词】许昌博物馆藏品汉画像空心砖近些年来,许昌市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征集等方式收集到了300余块汉

汉代乐午画像空心砖

陈文利

【摘 要】许昌市博物馆现藏汉代画像空心砖300余块,以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为主,有角抵、建筑、人物、狩猎等。画像内容丰富,装饰手法具有地方特色,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主题词】许昌 博物馆藏品 汉画像空心砖

近些年来,许昌市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征集等方式收集到了300余块汉代画像空心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空心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主要用于墓室建筑,是装饰艺术和葬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根据在墓室结构中的用途不同,许昌画像空心砖分为墓门砖、墓壁砖和墓顶砖。墓门砖有作为门框用的竖长条砖和柱形砖,其画像为竖列式;有作为门楣用的横长条形砖,其画像为横列式;有作为门扉用的长方形砖,一般较大,画像较多,布满整个砖面。墓壁砖均为长方形,四面均有装饰,正面、背面一般画像相同,侧面多为装饰图案。墓顶砖造型同壁砖,以花纹图案为主,画像少见。许昌画像空心砖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为主,主要有角抵戏、建筑、人物、狩猎等,不仅题材多种多样,装饰手法也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一、角抵画像空心砖

角抵,是一种角斗技术,也是一种带有武术性质的角力竞技表演。它最早出现在秦末,汉武帝时比较盛行。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来看,汉画像砖角抵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兽与兽斗。许昌汉画像空心砖仅见人与兽斗,他们手握剑、斧等武器,与牛、虎、熊、野猪等凶猛的野兽搏斗,其中以斗牛、斗虎最为常见。多数是一人与猛兽搏斗,也有二人斗兽的画像。

人虎斗画像空心砖,残长60.3厘米,宽35.7厘米,厚12.5厘米。砖呈横长方形,两面均有画像,一端缺失。正面谷纹璧右侧一人左手持剑,追逐猛虎。在奔虎回首的瞬间左腿弓,右腿蹬,刺向虎首,动作威猛矫健,充满自信。上下饰祥云纹,周边菱形纹带较宽(见图1)。

二人斗虎画像空心砖,残长48厘米,宽26.5厘米,厚18厘米。画面被一组变形云纹分为上下两排,由多个印模组成。每幅画像左侧一胡人大跨步前行,右手执斧钺,左手伸向虎尾;右侧一胡人右手执盾,左手握剑,抵挡面前的猛虎;其后刻一蹶张,戴冠,着襦,口衔一箭,双脚踏弓,两手奋力张弦。边饰斜绳纹。一幅充满惊险与刺激的角抵戏画像跃然砖上,猛虎身上的斑纹清晰可见。形象刻画得高大、威武,表现出了胡人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见图2)。

二、建筑画像空心砖

许昌是汉画像空心砖的主要产区,画像中的建筑图像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广,有厅堂、楼阁、双阙、仓楼等,真实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的生活环境。

双重楼阁画像空心砖,残高58厘米,宽16厘米,厚15厘米。砖呈竖长条形。楼阁下层有一双扇门,门上饰环形鼻,上层站立两人登高远望,四阿式屋顶上有两只仙鹤相对而立,侧边饰斜绳纹。楼上画鹤与道家神仙思想有关(见图3)。

厅堂、骑射画像空心砖,长123厘米,宽27.5厘米,厚16.5厘米。砖呈横长方形,画像内容分上、下两排:上排用小方印模印出十七个三重楼阁的厅堂,两侧檐上饰仙人,厅堂外有一匹马,左右两侧各站立一佩剑门吏;下排为十一个单骑回射图,一人骑在奔驰的马上,返身搭箭张弓射击,紧张的射猎场景尽现眼前。主题画像上下各饰一排凤纹,边饰斜绳纹(见图4)。

楼阁、持盾门吏画像空心砖,高73厘米,宽18厘米,厚16.5厘米。砖呈竖长条形,用长方形小印模自上而下压印出七对十四组楼阁、持盾门吏画像。楼阁为双重,前面站立着头戴笼冠、身着袍服、双手持盾、身后佩戟的门吏,旁边还立着一戟,门吏面带微笑,憨厚可爱。一般常见的门吏持盾或持戟,两门吏持戟者多为跽坐或二人持戟相交形式,像这种持盾佩戟旁边还立着一戟的门吏形象比较少见。盾是一种防御兵器,在战斗中可以用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兵刃矢石的杀伤(见图5)。

阙楼、绶带穿璧画像空心砖,高55厘米,宽16厘米,厚16厘米。砖呈竖长条形,正、背画像相同,两侧为装饰图案。每组画像分为三层:上层为绶带穿璧;中间为两座阙楼,阙前有二门吏侧身躬立,阙内有二人骑马出行,阙后为三重楼阁,楼脊两端各有一只仙鹤相背而立;下层为两株常青树。边饰龙纹(见图6)。

三、人物画像空心砖

许昌汉代画像中对门吏、武士等人物的刻画较为常见,这些画像上下排列,有单幅人物,也有双幅人物画像,还有把两个人物用作其他主题画像的辅助装饰。持戟的门亭长或亭长大都作躬身站立状,侧面形态居多,其他人物正面表现得较多。

执盾人物画像空心砖,高86厘米,宽15厘米,厚12厘米。砖呈竖长条形,两人并列上下排列,头戴平顶帽,帽顶伸出两角,浓眉,鼻梁宽大,络腮胡子浓密清晰,双手拥盾,盾正面饰横S纹,足蹬圆口鞋,体态肥硕(见图7)。

持戟人物画像空心砖,高132厘米,宽22厘米,厚19厘米。砖呈竖长条形,两人并列上下排列,头戴笼冠,身着长袍,左手持戟侧身而立,头部上方有“亭长”二字,表明了此人的身份。汉代每十里设一亭,凡亭都有亭长,负责治安警卫等(见图8)。

持钺武士画像空心砖,残高71厘米,宽15.2厘米,厚14.3厘米。砖呈竖长条形。武士头上长角,高鼻子,深眼窝,长下巴,大胡子,右肩扛钺,是胡人武士的装束,有驱魔辟邪之意。右侧饰常青树,边饰斜绳纹(见图9)。斧钺是一种杀戮武器,《国语·鲁语》云:“大刑用家兵,其次用斧钺。”汉画中胡人形象表现得较多,有胡人骑驼、胡人稽戏、胡人持戟等。

四、狩猎画像空心砖

狩猎是人类早期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之一。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狩猎已不再是人们的生活所需,而成为一种强身健体的娱乐方式。许昌狩猎画像空心砖表现最多的是山林狩猎的场景。

山林狩猎画像空心砖之一,长105厘米,宽32厘米,厚12.5厘米。砖呈横长条形,一组菱形乳钉纹把画像分为上下两排:上排山峦高耸,野兽出没,一人骑马狂奔,满弓返身射击;下排一只猛虎在山林间奔走,虎身上的斑纹十分清晰。边缘饰短斜线纹。整幅画像构图疏密有度,主次分明,准确地表现了山林狩猎的精彩画面(见图10)。

山林狩猎画像空心砖之二,长126厘米,宽29厘米,厚17厘米。砖呈横长条形,主题画像被两个持戟门吏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上层为狩猎图,两人骑马与二猎犬相向夹击一鹿,箭未离弦鹿已惊恐万状,飞快逃窜;下层为双龙穿三璧,双龙回首相望,环内有两羽人翩翩起舞,羽人是汉代人想象去往仙界的导引和祥瑞之物。画面四周饰变形云纹,边缘饰短斜线纹(见图11)。

山林狩猎画像空心砖之三,长102厘米,宽32厘米,厚13.5厘米。画面山峦高耸,怪石突兀,树木茂盛。山右边二猎人并排骑马回身拉弓射击从左边扑来的猛虎,箭已入虎口,受惊的野兔见势不妙掉头逃窜。画面上下饰变形云纹,周边饰绳纹(见图12)。

许昌画像空心砖多采用印模压印而成,一模一主题,印模的式样种类繁多,有长条形、方形、圆形和菱形等,同一种印模的规格大小长短也不一,相同的印模连续压印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如双重楼阁画像空心砖(见图3),印模雕刻得层次分明,虽是同样的画像排列在一起既不感到单调乏味,又没有繁琐多余之嫌,层次感强,画面更具装饰性,视觉效果好。又如山林狩猎画像空心砖(见图13),残长85厘米,宽23.5厘米,厚19厘米。左右二猎人,前者返身回射,后者骑马前射,前后夹击,凶猛的野兽穷途末路,首尾中箭。每一幅画像印模完全相同,而且还是上、中、下三层重复排列,装饰效果彰显出的却是华丽之美。大型空心砖往往采用两种或多种印模交替、反复使用的装饰方法,把内容毫无联系的画像组合在一起,一般在印制之前应有周密的安排,以三种画像组合在一起的居多,许昌收藏界俗称“三组九工图”。如武士、阙楼、骑射画像空心砖(见图14),上端第一排三组武士,第二排三组阙楼,第三排三组骑射,下端对应的是三组骑射、三组阙楼、三组武士,中间用以填白的菱形乳钉纹一排三组,五排十五组也是规规矩矩的,就连边框装饰的凤纹同样是整齐划一。许昌大型空心砖的画像排列组合有规可循,讲究左右或上下对称。而每一幅小印模画像的阳线条弯弯曲曲,纤细流畅,把人物、动物、建筑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各种不同画像的小印模组合而成的一副完整画面,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表现出的是整齐均衡之美,其艺术效果非同小可。崎岖山林骑射狩猎的画像,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犹如一幅汉代山水画。凶猛的野兽,昂首翘尾,四肢腾空,张口怒吼,狩猎场面惊心动魄。疾驰的马,造型优美,猎手们骑射的姿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既夸张又不失真,充分展示了许昌汉代装饰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创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能力。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科技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科技 » 许昌馆藏汉代画像空心砖探析

汉代乐午画像空心砖陈文利【摘要】许昌市博物馆现藏汉代画像空心砖300余块,以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为主,有角抵、建筑、人物、狩猎等。画像内容丰富,装饰手法具有地方特色,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主题词】许昌博物馆藏品汉画像空心砖近些年来,许昌市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征集等方式收集到了300余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