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1944:逃出上社村

村镇1944潘妙玉在广州市天河区,有一个名为“棠下”的地方,这里原是一个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小村,树木郁郁葱葱,河涌分布其中。“棠下”之名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取“甘棠树下”之意。解放前,棠下村由丰乐社、达善、上社、新墟和棠东华等自然村组成。在今天的棠下上社花园,有一块从棠下上社村石仁窿蓄水湖东畔迁过来的石碑

村镇1944

潘妙玉

在广州市天河区,有一个名为“棠下”的地方,这里原是一个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小村,树木郁郁葱葱,河涌分布其中。“棠下”之名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取“甘棠树下”之意。解放前,棠下村由丰乐社、达善、上社、新墟和棠东华等自然村组成。在今天的棠下上社花园,有一块从棠下上社村石仁窿蓄水湖东畔迁过来的石碑,记录了1946年国际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资助棠下上社兴建石仁窿湖的往事,见证着中美人民在抗日战争年代结下的友谊。

消失在菜地的美军飞行员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在华南战场,位于广州东部的天河机场(即现在的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成为日军侵华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也是援华作战的美国空军的一个重要作战目标。

11月29日上午,密集的高射炮声和飞机的轰鸣声突然在天河沙河附近上空响起,一批援华作战的美国空军轰炸机出现在天河机场上空。“投弹!”随着领航飞行员的一声令下,炸弹瞬间落在天河机场,顿时,机场硝烟滚滚。“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不断响起。十多架日军战斗机急忙起飞截击,很快,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战。与此同时,另一批美军轰炸机成功袭击了棠下附近的天文台日军弹药库。直落的炸弹把弹药库炸开了花,枪炮声、炸弹声混杂在一起,响成一片,滚滚浓烟升起,弥漫四野。完成轰炸任务后,两批美军轰炸机马上撤退,追击的日机紧紧跟上。

出人意料的是,当日军战斗机刚飞离机场,又有另外两架美军P-51“野马式”战斗机又忽然从瘦狗岭方向冲出,直扑天河机场。一架战斗机俯冲向日军机场,低空扫射附近的日军防空高炮阵地,另一架战斗机径直地降落在机场跑道上,一边快速滑行,一边迅速地用机关炮扫射停在机场上的日军飞机,两架日机被击中起火,机场一片狼藉。待日军缓过神来,以轻机枪、步枪和高射机枪集中火力还击时,美军战斗机已顺利完成战斗任务,避过枪林弹雨,腾空而起,消失在云端。

但不幸的是,这两架美军战斗机在返航途中与飞回天河机场支援的十多架日军战斗机在空中相遇,美军战斗机锁定目标,当即击落一架日本战机,另一架日机也中了弹,拖着长长的黑烟坠落。然而,另一架被日本战机围攻的美军战机因寡不敌众,拖着长长的黑烟,摇摇晃晃地坠落在棠下上社村一个名叫“黑泥墩”的菜地上,机上的美军飞行员紧急跳伞,不知去向。

收到美军战机坠毁在棠下上社黑泥墩消息后,日本兵纷纷出动,满山遍野地搜寻跳伞的美军飞行员。他们像疯狗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黑影、树丛就开枪扫射。日军还在各大小路口设置关卡,盘查每一个行人。棠下村也被包围了,被挨家挨户地搜查。但折腾了一整天,连个影子也没看见,日军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棺材窿里有“鬼”?

第二天早上,棠下上社村民潘流泰和妻子到十里外的岑村大山(今火炉山)挖树头当柴火,在一个靠近棺材窿边(人们起迁山坟后留下的洞穴)的大树头,当他挥起锄头正要锄下去的时候,忽然,一个奇怪的声音从长满杂树野草的棺材窿里传出来,“哈罗,哈罗……”。潘流泰一惊,停住了锄头,只见棺材窿下的野草一动,草丛中冒出了一个金发碧眼的人头,把潘流泰吓了一大跳。

惊魂未定的潘流泰与金发碧眼的“番鬼”(广州人对外国人的一种代称,无贬义)大眼瞪小眼,见对方不吭声,潘流泰问:“你是什么人?”对方叽里咕噜地说了一串番话,可是,潘流泰一句也听不懂。“番鬼”小心翼翼地从草丛里探出半个身来,向潘流泰招手,只见他穿着一身飞行服,腰佩手枪,脸上、手上都受了伤,正流着血,衣服裤子都被荆棘割破了。“番鬼”用手在空中比划作飞机飞行的样子,潘流泰心想:“难道他就是昨天从那架坠毁的战斗机跳伞的美军飞行员?”

经过一番手势沟通,潘流泰确认了美军飞行员的身份,彼此发出会心的微笑。看到美军飞行员在山中躲了一天一夜,已经筋疲力尽,口干舌燥。潘流泰拎起随身带的竹节茶筒,找到一个常流山泉水的山坑,灌满一竹筒清澈甜口的山泉水给美军飞行员。潘流泰的妻子也拿出准备午饭用的干粮——几条熟番薯和几块片糖,递给美军飞行员吃。美军飞行员掏出兜里的一块巧克力给潘流泰夫妇,并从身上取出一块布条,上面用汉字写着:“我是美军飞行员,现遭不幸,请求给予救援。”

潘流泰知道,日本鬼子还在到处搜查,美军飞行员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但因语言不通,他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助美军飞行员。正苦思间,他突然想起,村里的一个好兄弟或许能帮上忙。于是,潘流泰安顿好美军飞行员,回村里找人帮忙。

潘流泰要找的人叫潘惠其,他曾在香港读过书、做过事,回村后经常讲一些“番鬼佬”(即外国人)的故事,而且也有样学样地讲几句“OK”、“NO”的英语,平时常见义勇为,又有见识。得知美军飞行员需要帮助这个消息后,潘惠其二话不说,立刻跟潘流泰和另一个村民潘士申一起,带上干粮衣服上了岑村大山,与美军飞行员会面。

几句交谈之后,潘惠其得知,这位美军飞行员昨天从停泊在珠江口外的航空母舰起飞袭击天河机场,亲手击落了三架日机,但自己的战斗机也不幸中弹坠毁了。为了避过日本兵的搜捕,他跳伞后辗转躲藏到岑村大山,希望能尽快归队。

乔装打扮,虎口脱险

要通过日军的重重哨卡和封锁线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潘惠其出主意说,棠下上社附近的罗岗村有抗日游击队,而且罗岗村又是国民党韶关警备司令孔可权的家乡,或许可以得到孔可权家人的帮助。

当晚,潘惠其等人背着美军飞行员下山,一行人趁着夜色赶去罗岗,找到罗岗游击队。罗岗游击队的人安排美军飞行员暂时躲避在罗岗村尾的沛水居(即尼姑庵)。过了几天,为安全起见,又将美军飞行员转移到大山脚的萝卜坑炭窖躲藏了7天。

如何将飞行员送出日军的包围圈?大家反复商量,最后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取道韶关,因为那里还没有被日军占领,并且还有国民党第六十三军和美军第十三航空队指挥部。在钟落潭长沙村一个熟悉路线又可靠的孔家族人的向导下,棠下村、罗岗村和大村的村民开始同行护送飞行员。为掩人耳目,起程前,大家让美军飞行员穿上了当地老百姓用土布织的薯莨装,扮成一个农民,乔装打扮了一番,然后深夜从罗岗出发。

为了避开日军的巡逻岗哨,他们夜行日宿,走崎岖的山路,经过太和镇的穗丰村、钟落潭镇的长沙村再到从化县,幸运的是,在从化鳌头附近遇到国民党六十三军张瑞贵部,六十三军派了一匹军马一起护送到清远横石。就这样,两三天后,他们才走出了日军的封锁线。在横石,他们取道水路,乘着木船、划着木桨,沿北江逆流而上。又四五天后,美军飞行员终于安全到达韶关,再由韶关警备司令部派护送人员将飞行员送到美军第十三航空队指挥部,然后辗转去到江西赣州机场,由一位美国人汤博士接收。

友谊在延续

几经艰难曲折,潘惠其等人在罗岗游击队兄弟帮助下,经过十多天长途跋涉,躲过了日军的搜捕,终于护送美军飞行员安全归队。直到这时,人们才知道美军飞行员的名字叫Mr·N·Ward,潘惠其等人按广州话的说法叫他“阿活”。“阿活”是驻江西省赣州机场美国十四航空队的中队长,虽然才22岁,但飞行实战技术精湛,作战英勇。

为了表彰护送人员的英勇行为,美军给每人送了一罐易拉罐汽水和一块朱古力以示奖励,并和美军飞行员合影留念。临别时,“阿活”紧紧握住中国朋友的手,感激他们在危急时刻的勇敢救助,并从皮靴筒里摸出一把随身佩带的军刀,赠送给他们,以纪念他们之间的生死情谊。(这把美军飞行员所赠的军刀,刀长39.5厘米,刀把是黑色电木,中间有刀坑、弹簧,可以将刀刃部分缩入刀把内。军刀原来保留在潘惠其家中,据说后来放在军事档案馆。)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设在广州市的“盟国善后救济总署”为了表彰棠下上社村民勇救美军飞行员的事迹,拨了一批大米给棠下上社村。为解决棠下上社村几百亩田的旱患,1946年,国际善后救济总署廖崇真先生来到棠下上社视察,了解到棠下上社需要修建蓄水湖的意愿,美军飞行员怀着对广州人民的感激之情也参加了盟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并极力促成该组织在上社村修建水湖。通过向中国农民银行贷款600万(民国纸币),在上社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个多月时间,于当年11月间,在上社一个地名叫“石仁窿”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宽100多米,长600多米,约60000平方米大的蓄水湖,解决了上社村几百亩田的旱患。

当年那架坠毁的美军飞机撞出的有一百多个平方米的大窟窿,成了“天然”的养鱼池塘,一度也成了孩子们的“水上游乐园”。

1979年后,这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被收录在棠下村的第一部地方全志——《棠下村志》里。

(本文由原文删改而成)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1944:逃出上社村

村镇1944潘妙玉在广州市天河区,有一个名为“棠下”的地方,这里原是一个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小村,树木郁郁葱葱,河涌分布其中。“棠下”之名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取“甘棠树下”之意。解放前,棠下村由丰乐社、达善、上社、新墟和棠东华等自然村组成。在今天的棠下上社花园,有一块从棠下上社村石仁窿蓄水湖东畔迁过来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