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安右矛”订补

【关键词】战国兵器;安右矛;安平;【摘要】《集成》著录传世之“安右矛”三件,编号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一文中讨论过其中的一件(编号11490)。本文对前文做了修正,认为此器的铭文当释读为“安平右”为妥,是器当为战国早期齐国兵器,齐之安平即是春秋纪国之“”。传世战国兵器“安右

【关键词】战国兵器;安右矛;安平;

【摘要】《集成》著录传世之“安右矛”三件,编号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一文中讨论过其中的一件(编号11490)。本文对前文做了修正,认为此器的铭文当释读为“安平右”为妥,是器当为战国早期齐国兵器,齐之安平即是春秋纪国之“”。

传世战国兵器“安右矛”,《集成》著录有三件,编号11488—11490,其中11488、11489两件亦为《三代》(20.35.3—4)、《总集》(7628、7629)等多部金文著录书所收录。笔者过去曾经撰文单独讨论过11490这件,可惜此矛铭文拓本字迹漫漶,又受学力目力所限,故径据《集成》(修订增补版)所作释文“安术右”展开讨论。由其旧藏家柯昌泗之拓本跋“己未年直隶遂城故墟出土”,考证遂城为战国时之武遂城;又以“术”为上古船母物韵,“遂”为上古邪母物韵,且《礼记·学记》云:“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以为“术” “遂”二字音近通假,“安术”即是“安遂”,认为此矛或与《史记·赵世家》记载的“悼襄王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事有关[1] 。近期笔者重检此文,比照11488与11489之铭文拓本,认为此说有修正之必要,故作此订补。

比较诸家所收录铭文,以11489(即《总集》7629)较为清晰可辨,照录于此(图一)。

对于字隶定为“安”字,字隶定为“右”字,诸家均无意见,主要是字旧多不识。《集成》(修订增补版)隶定为“术”;何琳仪先生认为可释为“采”,以为“采”“平”均属并纽,双声可通[2] 。孙敬明先生与董珊先生均已在文章中称此矛为“安平右矛”[3]。

按,字形态,三器分别写作(《集成》11488)、(《集成》11489)、(《集成》11490)。“术”字,甲骨文中或作(《合集》2940)、(《合集》16267)等,战国楚简或作(《包山》273),可知隶定此字为“术”不确。“采”字,甲骨文或作(《铁》242.1)、(《前》4.45.4)等,金文或作(《集成》5992)、(《集成》5402),战国楚简或作(《郭店》性自命出45),可知释为“采”亦有些牵强。

笔者认为,此字当释读为“平”为妥。何琳仪先生也认为“采”与“平”不但音近,而且形亦近[4]。“平”字在战国文字中或作(《集成》10926)、(《玺汇》0313)、(《陶汇》3.624 )、(《陶汇》3.21),正与 字写法类似,或是体现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5]。

如此,传世之“安右矛”当释读为“安平右矛”为妥。

“安平”在战国时有齐、赵两地。赵之安平,《史记·赵世家》:“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集解》引徐广曰:“安平经县西有漳水,津名薄洛津。”《正义》云:“按,安平县属定州也。”[6]又“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7]《集成》11670录有赵器“六年安平守铍”。

此矛应属战国早期齐国器物。其一,“安”字之写法,正是战国时期齐国文字的俗体流变[8];其二,战国齐系兵器铭文多为铸造,三晋兵器铭文多为刻划。因此,前者结体宽博,运笔粗犷;后者结体散漫,运笔细劲 [9]。

齐之安平,春秋早期之前是纪国之“”。西周时,纪国曾与齐国为敌,《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周夷王三年)“哀公时,纪侯潜之周,周烹哀公。”[10]春秋时齐国势渐强,始蚕食纪域。《左传·庄公三年》载:“秋,纪季以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判,分也[11]。纪季是纪侯幼弟,是其封邑,以入于齐而为附庸。《左传·庄公四年》又云:“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12]至此纪大部入于齐,齐改为安平。战国时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战国策·齐策》云:“安平君,小人也。”吴师道云:“(安平)徐广云:此海东安平。《正义》云:在青州临淄县东,古纪国之邑。《索隐》云:单初起安平,故以为号。张琦云:故城在今(山东)临淄县东十九里。”[13]秦灭齐后,改为东安平县,属齐郡。汉为甾川国东安平县。《汉书·地理志下》:“孟康曰:‘纪季以入于齐,今亭是也。师古曰:‘阚云博陵有安平,故此加东。”[14]其地今当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乡皇城营村东南部,西距齐国故城3公里。1984年被公布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

————————

[1]杨博:《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文物春秋》2011年2期。

[2][4]何琳仪:《古兵地名杂识》,《考古与文物》1996年6期。

[3] a.孙敬明:《氏左戈考》,载《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8页;b.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07页。

[5][8]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6页。

[6] 《史记》卷43《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09—1810页。

[7] 同[6],第1815页。

[9]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10] 同[6],卷32《齐太公世家》,第1481页。

[1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61页。

[12] 同[11],第165页。

[13]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25、727页。

[14] 《汉书》卷28《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34页。

[15] 张龙海:《安平故城》,《管子学刊》1991年3期。

〔责任编辑:成彩虹〕

【关键词】战国兵器;安右矛;安平;

【摘要】《集成》著录传世之“安右矛”三件,编号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一文中讨论过其中的一件(编号11490)。本文对前文做了修正,认为此器的铭文当释读为“安平右”为妥,是器当为战国早期齐国兵器,齐之安平即是春秋纪国之“”。

传世战国兵器“安右矛”,《集成》著录有三件,编号11488—11490,其中11488、11489两件亦为《三代》(20.35.3—4)、《总集》(7628、7629)等多部金文著录书所收录。笔者过去曾经撰文单独讨论过11490这件,可惜此矛铭文拓本字迹漫漶,又受学力目力所限,故径据《集成》(修订增补版)所作释文“安术右”展开讨论。由其旧藏家柯昌泗之拓本跋“己未年直隶遂城故墟出土”,考证遂城为战国时之武遂城;又以“术”为上古船母物韵,“遂”为上古邪母物韵,且《礼记·学记》云:“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以为“术” “遂”二字音近通假,“安术”即是“安遂”,认为此矛或与《史记·赵世家》记载的“悼襄王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事有关[1] 。近期笔者重检此文,比照11488与11489之铭文拓本,认为此说有修正之必要,故作此订补。

比较诸家所收录铭文,以11489(即《总集》7629)较为清晰可辨,照录于此(图一)。

对于字隶定为“安”字,字隶定为“右”字,诸家均无意见,主要是字旧多不识。《集成》(修订增补版)隶定为“术”;何琳仪先生认为可释为“采”,以为“采”“平”均属并纽,双声可通[2] 。孙敬明先生与董珊先生均已在文章中称此矛为“安平右矛”[3]。

按,字形态,三器分别写作(《集成》11488)、(《集成》11489)、(《集成》11490)。“术”字,甲骨文中或作(《合集》2940)、(《合集》16267)等,战国楚简或作(《包山》273),可知隶定此字为“术”不确。“采”字,甲骨文或作(《铁》242.1)、(《前》4.45.4)等,金文或作(《集成》5992)、(《集成》5402),战国楚简或作(《郭店》性自命出45),可知释为“采”亦有些牵强。

笔者认为,此字当释读为“平”为妥。何琳仪先生也认为“采”与“平”不但音近,而且形亦近[4]。“平”字在战国文字中或作(《集成》10926)、(《玺汇》0313)、(《陶汇》3.624 )、(《陶汇》3.21),正与 字写法类似,或是体现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5]。

如此,传世之“安右矛”当释读为“安平右矛”为妥。

“安平”在战国时有齐、赵两地。赵之安平,《史记·赵世家》:“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集解》引徐广曰:“安平经县西有漳水,津名薄洛津。”《正义》云:“按,安平县属定州也。”[6]又“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7]《集成》11670录有赵器“六年安平守铍”。

此矛应属战国早期齐国器物。其一,“安”字之写法,正是战国时期齐国文字的俗体流变[8];其二,战国齐系兵器铭文多为铸造,三晋兵器铭文多为刻划。因此,前者结体宽博,运笔粗犷;后者结体散漫,运笔细劲 [9]。

齐之安平,春秋早期之前是纪国之“”。西周时,纪国曾与齐国为敌,《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周夷王三年)“哀公时,纪侯潜之周,周烹哀公。”[10]春秋时齐国势渐强,始蚕食纪域。《左传·庄公三年》载:“秋,纪季以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判,分也[11]。纪季是纪侯幼弟,是其封邑,以入于齐而为附庸。《左传·庄公四年》又云:“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12]至此纪大部入于齐,齐改为安平。战国时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战国策·齐策》云:“安平君,小人也。”吴师道云:“(安平)徐广云:此海东安平。《正义》云:在青州临淄县东,古纪国之邑。《索隐》云:单初起安平,故以为号。张琦云:故城在今(山东)临淄县东十九里。”[13]秦灭齐后,改为东安平县,属齐郡。汉为甾川国东安平县。《汉书·地理志下》:“孟康曰:‘纪季以入于齐,今亭是也。师古曰:‘阚云博陵有安平,故此加东。”[14]其地今当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乡皇城营村东南部,西距齐国故城3公里。1984年被公布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

————————

[1]杨博:《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文物春秋》2011年2期。

[2][4]何琳仪:《古兵地名杂识》,《考古与文物》1996年6期。

[3] a.孙敬明:《氏左戈考》,载《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8页;b.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07页。

[5][8]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6页。

[6] 《史记》卷43《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09—1810页。

[7] 同[6],第1815页。

[9]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10] 同[6],卷32《齐太公世家》,第1481页。

[1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61页。

[12] 同[11],第165页。

[13]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25、727页。

[14] 《汉书》卷28《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34页。

[15] 张龙海:《安平故城》,《管子学刊》1991年3期。

〔责任编辑:成彩虹〕

【关键词】战国兵器;安右矛;安平;

【摘要】《集成》著录传世之“安右矛”三件,编号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一文中讨论过其中的一件(编号11490)。本文对前文做了修正,认为此器的铭文当释读为“安平右”为妥,是器当为战国早期齐国兵器,齐之安平即是春秋纪国之“”。

传世战国兵器“安右矛”,《集成》著录有三件,编号11488—11490,其中11488、11489两件亦为《三代》(20.35.3—4)、《总集》(7628、7629)等多部金文著录书所收录。笔者过去曾经撰文单独讨论过11490这件,可惜此矛铭文拓本字迹漫漶,又受学力目力所限,故径据《集成》(修订增补版)所作释文“安术右”展开讨论。由其旧藏家柯昌泗之拓本跋“己未年直隶遂城故墟出土”,考证遂城为战国时之武遂城;又以“术”为上古船母物韵,“遂”为上古邪母物韵,且《礼记·学记》云:“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以为“术” “遂”二字音近通假,“安术”即是“安遂”,认为此矛或与《史记·赵世家》记载的“悼襄王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事有关[1] 。近期笔者重检此文,比照11488与11489之铭文拓本,认为此说有修正之必要,故作此订补。

比较诸家所收录铭文,以11489(即《总集》7629)较为清晰可辨,照录于此(图一)。

对于字隶定为“安”字,字隶定为“右”字,诸家均无意见,主要是字旧多不识。《集成》(修订增补版)隶定为“术”;何琳仪先生认为可释为“采”,以为“采”“平”均属并纽,双声可通[2] 。孙敬明先生与董珊先生均已在文章中称此矛为“安平右矛”[3]。

按,字形态,三器分别写作(《集成》11488)、(《集成》11489)、(《集成》11490)。“术”字,甲骨文中或作(《合集》2940)、(《合集》16267)等,战国楚简或作(《包山》273),可知隶定此字为“术”不确。“采”字,甲骨文或作(《铁》242.1)、(《前》4.45.4)等,金文或作(《集成》5992)、(《集成》5402),战国楚简或作(《郭店》性自命出45),可知释为“采”亦有些牵强。

笔者认为,此字当释读为“平”为妥。何琳仪先生也认为“采”与“平”不但音近,而且形亦近[4]。“平”字在战国文字中或作(《集成》10926)、(《玺汇》0313)、(《陶汇》3.624 )、(《陶汇》3.21),正与 字写法类似,或是体现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5]。

如此,传世之“安右矛”当释读为“安平右矛”为妥。

“安平”在战国时有齐、赵两地。赵之安平,《史记·赵世家》:“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集解》引徐广曰:“安平经县西有漳水,津名薄洛津。”《正义》云:“按,安平县属定州也。”[6]又“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7]《集成》11670录有赵器“六年安平守铍”。

此矛应属战国早期齐国器物。其一,“安”字之写法,正是战国时期齐国文字的俗体流变[8];其二,战国齐系兵器铭文多为铸造,三晋兵器铭文多为刻划。因此,前者结体宽博,运笔粗犷;后者结体散漫,运笔细劲 [9]。

齐之安平,春秋早期之前是纪国之“”。西周时,纪国曾与齐国为敌,《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周夷王三年)“哀公时,纪侯潜之周,周烹哀公。”[10]春秋时齐国势渐强,始蚕食纪域。《左传·庄公三年》载:“秋,纪季以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判,分也[11]。纪季是纪侯幼弟,是其封邑,以入于齐而为附庸。《左传·庄公四年》又云:“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12]至此纪大部入于齐,齐改为安平。战国时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战国策·齐策》云:“安平君,小人也。”吴师道云:“(安平)徐广云:此海东安平。《正义》云:在青州临淄县东,古纪国之邑。《索隐》云:单初起安平,故以为号。张琦云:故城在今(山东)临淄县东十九里。”[13]秦灭齐后,改为东安平县,属齐郡。汉为甾川国东安平县。《汉书·地理志下》:“孟康曰:‘纪季以入于齐,今亭是也。师古曰:‘阚云博陵有安平,故此加东。”[14]其地今当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乡皇城营村东南部,西距齐国故城3公里。1984年被公布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

————————

[1]杨博:《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文物春秋》2011年2期。

[2][4]何琳仪:《古兵地名杂识》,《考古与文物》1996年6期。

[3] a.孙敬明:《氏左戈考》,载《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8页;b.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07页。

[5][8]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6页。

[6] 《史记》卷43《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09—1810页。

[7] 同[6],第1815页。

[9]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10] 同[6],卷32《齐太公世家》,第1481页。

[1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61页。

[12] 同[11],第165页。

[13]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25、727页。

[14] 《汉书》卷28《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34页。

[15] 张龙海:《安平故城》,《管子学刊》1991年3期。

〔责任编辑:成彩虹〕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安右矛”订补

【关键词】战国兵器;安右矛;安平;【摘要】《集成》著录传世之“安右矛”三件,编号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一文中讨论过其中的一件(编号11490)。本文对前文做了修正,认为此器的铭文当释读为“安平右”为妥,是器当为战国早期齐国兵器,齐之安平即是春秋纪国之“”。传世战国兵器“安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