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奖励分配民主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各企事业单位每年都要评选优秀先进工作者,高校中也每学年都有奖学金的评选及评优评先工作。以高校为例,常用的评选方式如班主任指定、学生全体投票,班级评选委员会成员投票,都不能实现公平有效的投票结果。基于阿马蒂亚·森解决“投票悖论”使集体获得内在一致性的理论基础出发,文章建议通过给投票者提供更多基础

[摘要]各企事业单位每年都要评选优秀先进工作者,高校中也每学年都有奖学金的评选及评优评先工作。以高校为例,常用的评选方式如班主任指定、学生全体投票,班级评选委员会成员投票,都不能实现公平有效的投票结果。基于阿马蒂亚·森解决“投票悖论”使集体获得内在一致性的理论基础出发,文章建议通过给投票者提供更多基础信息,运用领导力量给予群体促进内在一致性的正向激励以及在无法获得一致性结果时运用约束来优化奖励分配决策。

[关键词]高校;奖学金;评优评先;民主决策;集体选择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034

1前言各企事业单位每年都要评选优秀先进工作者,高校中也每学年都有奖学金的评选及评优评先工作。以高等学校为例,虽然学校一般都有资助、奖励相关办法和实施细则,但是在制度之下符合标准的学生人数通常都大于最终评定名额,因此都广泛存在着如何将评定名额公平有效分配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命题就是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常有的评选方式有班主任指定、学生全体投票,班级评选委员会成员投票,这些方式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

班主任指定属于个人决策,这种独裁方式虽然方便快捷,却往往最容易引起学生不满。因为即使班主任这个领导可以刚正不阿,却仍然容易出现由于个人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在商品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的一方不能察知市场另一方的商品的“类型”或质量这样一种情形,它有时被称作“隐藏信息问题”。[1]在学校奖学金的申报中,有些学生为了得到国家奖学金,在家庭贫困情况汇报时,故意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夸大贫困状况。而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却是如实反映,甚至一些立志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家庭状况的学生会主观认为自己家庭也不算贫困。这时班主任由于难以获得完全信息,而容易产生错误的选择。

全体学生进行投票,得票最多的前几名候选人入选,这种方式历史悠久,实践中广泛被运用。这种“多数票原则”下的群体决策,有利于充分利用班级成员的信息,并且容易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实际中群体决策的结果往往是折中的,并不是最好的决策。

18世纪法国数学家博达尔和思想家孔多赛提出了著名的“投票悖论”,也称作“孔多塞悖论”:假设甲、乙、丙三人,面对A、B、C三个备选方案,有如下图的偏好排序:甲A>B>C,乙B>C>A,丙C>A>B,由于甲、乙都认为B好于C,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甲、乙都认为B优于C,则社会选择应认为B优于C;同理可得乙、丙认为C优于A,则社会选择应认为C优于A;同样的逻辑会得出社会选择A优于B。这样,基于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结果就是A优于B,B优于C,而反过来C又优于A。这样下来,基于多数票原则的选择方案,没有一个能够获得多数票而通过,这被称作“投票悖论”(the voting paradox)。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上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性,基于多数票原则的社会选择,会出现不一致的矛盾结果。参见Condorcet(1785),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要评论。Arrow(1951)等关于多数投票规则的不一致性的普遍性进行了系统论述。

1951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Arrow)对“投票悖論”进行了发展,对社会选择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证,他采用数学的公理化的方法对通行的投票选举方式能否保证产生合乎大多数意愿的领导者或者说“将每个个体表达的先后次序综合成整个群体的偏好次序”进行研究[2],得出出人意料的悲观性的结论:当至少三个候选人和两位选民参与的民主决策,不存在满足阿罗公理的选举规则,随着候选人和选民增加,“程序民主”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

班级由班干或小团体代表形成的评选委员会,看似综合了个人决策的群体决策的优点,却又滋生着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人委托代理人处理自己有关的一些事务,但是由于代理人的利益往往与委托人的利益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对委托人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代理人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这就是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3]在这里全体同学是“委托人”,评选委员会是“代理人”,在班级评选委员会的这种评优体制下,如果个别学生平时就注意和这些代理人加强联系,这种评优体制就成为了关系投票,甚至让整个评选成为这些代表实现优者更优——马太效应的工具。这种分析对于企事业单位的评选委员会更为有效,因为企业员工更接近理性人。

2奖励分配民主决策方式的运用

那如何才能避免独裁决策方式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满意,同时又能避免多数票原则的“投票悖论”难题,从而优化集体选择呢?阿马蒂亚·森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地解决了“投票悖论”。阿马蒂亚·森建议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非常简单,在投票悖论的基础上,如果将甲的偏好次序从(A>B>C)改变为(A>C>B),则新的偏好次序排列:甲:A>C>B,乙:B>C>A,丙:C>A>B。现在得到B>C(甲乙),C>A(乙丙),B>A(甲乙)这三个社会偏好次序。投票悖论被成功解决,B可获得大多数票而获胜,当然前提是先要改变甲的偏好次序。

阿马蒂亚·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觉,所有人物均同意A项并非最佳。因此,森把这个发现加以延伸和扩展,得出了解决投票悖论的三种选择模式:①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种选择不是最佳;②同意某一选择不是次佳;③同意某一选择不是最差。它产生的结果使得大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成唯一的决定。在这个理论中他改变了个人的偏好次序。在现实中,我们为了使个人的偏好集合成社会的偏好,我们可以尝试:①给投票者提供更多基础信息;②领导者给予群体投票者促进内在一致性的正向激;③在无法获得一致性结果时运用约束。

运用到奖励决策之中,教师可以这样做:①提供公开信息。信息的丰富和全面既可以解决个人决策失效,也可以促使群体决策获得内在一致性。实际上对于投票者而言,对选择的偏好并非是先验的。可以采取的具体做法是,充分采集信息,并予以公开。例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中,班主任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始从学生资料、联系家长和学生交流等方式中收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方面的准确信息。等到具体奖学金评定文件下来之后,一方面班主任让候选学生准备个人情况陈述,另一方面综合已有信息,班主任对候选人做出客观评价陈述,在投票选举前将这两份陈述信息都予以公开,在班会上进行班级分享;②给予正向激励。利用领袖力量给予投票者促进内在一致性的激励,例如班主任在投票之前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评选三好学生,虽然最后获奖的是个别同学,但是个人荣誉的背后不能缺少的是我们这个团结的集体。希望大家投票时一定要公平公正,不要平时不喜欢谁,就依自己的好恶来行使投票权。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成长,有足够的包容之心对待他人,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同学。”班级越是团结,凝聚力越强,班级成员的偏好越趋于一致;③运用约束。在班级投票前提前约定,形成班级制度,即如果选票最多的前几名出现并列情况,则班主任将在末位并列名次中进行指定或者将并列名次候选人重新投票选举。

3结论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企事业单位之中,人性化管理越来越成为管理的基本趋势。校园中教育管理权力重心下移有利于培养学生公平自由等信念;在企事业单位中,人性化管理对绩效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分配奖励时优化多数人投票原则,推进民主决策,有利于建设民主、有活力的组织,保证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6版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50.

[2]Arrow,Kenneth J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M].New York:Wiley,1951.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47

[作者简介]黄惠,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endprint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奖励分配民主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各企事业单位每年都要评选优秀先进工作者,高校中也每学年都有奖学金的评选及评优评先工作。以高校为例,常用的评选方式如班主任指定、学生全体投票,班级评选委员会成员投票,都不能实现公平有效的投票结果。基于阿马蒂亚·森解决“投票悖论”使集体获得内在一致性的理论基础出发,文章建议通过给投票者提供更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