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蒙古族忌盐与用盐的习俗

盐本是最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但千百年来被各地的人们演化成千姿百态、千种万样的风俗,耐人寻味,值得大家一看!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之路上,世界各地对于盐的依赖渐渐演化为习俗,融入到不同民族的血液中,代代相传。蒙古族崇尚盐,认为盐是食品的“德吉”(第一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

盐本是最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但千百年来被各地的人们演化成千姿百态、千种万样的风俗,耐人寻味,值得大家一看!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之路上,世界各地对于盐的依赖渐渐演化为习俗,融入到不同民族的血液中,代代相传。蒙古族崇尚盐,认为盐是食品的“德吉”(第一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民间形成流传着许多与盐有关的习俗。

盐与祭祀

蒙古族与祭祀有关的祭品里基本忌讳放盐。如在巴林地区,年初一早晨,蒙古族人民在火盆里点燃牛粪,从太阳升起的东方开始给四周磕头,这一习俗叫“给天磕头”,磕完头,给天敬奶茶、奶食品、炒米等,叫“给天敬茶”,茶里不放盐。

蒙古人熬制“阿木斯”(稠粥)时也不放盐,肉汤里放小米或糜子米、黄油、枣等煮成的“阿木斯”(稠粥)也忌放盐。萨满祭祀时,祭品(羊)里忌放盐。在巴尔虎地区,祭祀敖包后,要进行“整羊招福”,招福人家的主人双手捧着手扒肉进行招福,招福的肉大家一起享用,招福肉里不能放盐。祭奠成吉思汗用“乌特格舒斯”(羊肉)时也不能放盐。

供佛的肉食里不能放盐。老百姓给祖先烧纸时,茶、食品里不能有盐。巴林蒙古人喝“那木仁叙鲁”(汉语意为秋天的肉汤)和吃“鄂博乐音伊得食”(汉语意为冬储肉)时,把肉的“德吉”(第一口)献给天、佛、火神、祖先,“德吉”肉里忌放盐。

盐与孕妇、产妇

在蒙古族聚居地区,孕妇需要赶远路时,要提前用红布缝制小口袋,里面放上几粒盐,并用红腰袋将其系在孕妇肚脐或腹部上。象征意思是:胎儿像重重的盐一样,重重地(牢牢地)粘在母胎上,不动胎气。

坐月子的产妇不能跟别人借盐,别人也不能向她借盐。蒙古人认为正在坐月子的产妇不净,用手接触盐,会亵渎、冒犯了盐神,死后不能被阎王爷接收,不能轮回,也没有“来世”。特殊情况下,产妇才可以接触盐。在科尔沁,产妇头晕头痛时,把盐炒热之后放进小口袋,放在产妇头顶上进行热服。产妇不吃盐或少吃盐。在鄂尔多斯,用腱子肉、茶熬汤给产妇喝,汤里不放盐。

盐与男孩尿炕

在科尔沁地区,男孩有尿炕毛病时,家长用“达布苏·贵因”(乞盐)方法来帮助他克服尿炕毛病。家长事先偷偷跟邻居或亲属商量好:我家孩子来你家乞盐时,你们就打他一下。第二天早晨,家长就让尿炕男孩拿上瓢到预约好的人家乞盐。男孩到后,主人接过瓢来装做给盛盐的样子,趁男孩不备突然将瓢扣在他的后脑勺上,然后用烧火棍敲打。一般情况下,给尿炕男孩拿的乞盐瓢大多都是破的或半拉形的,经不住烧火棍的敲打就会破碎。乞盐瓢的破碎象征着尿炕毛病不再存在。时至今日,在科尔沁地区,小孩子尿炕后,家长还会对他说“让你乞盐吧!”

请盐的习俗

内蒙古地区有好多盐湖。锡盟的母亲湖、阿盟的吉兰泰盐湖、青海的柴日罕盐湖非常著名。过去,人们赶着牛车或骑着骆驼远行到盐湖拉盐,蒙古人称为“达布苏·扎拉胡”(汉语意为请盐)。

请盐人到盐湖后,首先向盐湖敬献奶食品及茶的“德吉”等备好的礼物,把牛尾毛、骆驼鬃毛等放在盐湖的敖包上。请盐时忌用拉过死人(尸体)的车和铁车;不能携带肉食品进盐池;妇女和有传染病的人不能前往盐湖请盐。请盐的人到家之前,必须把路上准备吃的东西全部吃完。

盐与方言民间文学

在内蒙古民间,流传着很多在特定场合下才能说的与盐有关的话语。大人问小孩的名字,小孩子不回答时,大人就会说:“你没有名字难道叫一斗盐吗?”意思是:难道你因尿炕而不敢说出自己的名字了吗?这一说法源自上述尿炕男孩乞盐习俗。

某件事让人感觉到没有意思或未过瘾时,比喻为“没有放盐的小米汤”。过去,在科尔沁地区妇女坐月子,主要吃煮得软、水多一些的小米饭,不吃盐。这样连续吃一个月后,产妇会感到饭没有味道,很无奈。在鄂尔多斯,把没放盐的茶叫“沙拉腾·茶”(汉语译为裸茶,没有味道的茶)。把“尝鲜”或“品尝”常常说成“达布苏音乌吉胡”(汉语意为品尝咸盐)。大人逗小孩过头或某人做事过火时,会说“达布苏音合图日乐呼”(汉语意为盐重了)。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之魂,在蒙古地区流传成吉思汗含在嘴里的糖掉在地上形成了盐湖的传说。

蒙古族人不借盐

日常生活中,蒙古人认为不能随意随地丢弃盐。一般情况下,不向别人借盐或不给别人借盐。如果必须借盐,借盐人不说借盐,而是把盛盐的器皿拿出来递给被借盐的人,被借盐的人也会领会借盐人的意思。在巴尔虎,亲家相互不能借盐,如果必须借盐,盐里要放干了的马粪。给别人递盐时,不能直接放在他人手中,必须先放在什么地方或什么东西上,让接盐的人自己取。科尔沁人认为直接从别人手中接盐,意喻着会和对方见不着最后一面;鄂尔多斯人认为手把手接盐的双方,会结成冤仇。

在蒙古地区,婴儿出生第3天、第5天、第7天时,要举行洗礼或入摇篮仪式。用盐水或茶、盐、“阿日其”(松柏香枝)等煮成的汤给婴儿洗浴,祝福婴儿茁壮成长。在巴林,小孩子眼晴发炎发红时,用盐水冲洗。在巴尔虎,牧人腰酸腿痛时,把盐炒热,进行热服。煮手扒肉时不放盐。巴尔虎蒙古人在奶茶里不放盐。牛和羊骟割后,将睾丸用黄油、小米等放在一起煮粥吃。粥里不能放盐。相传,如果粥里放盐,牛和羊伤口会发炎。

牛奶里不能放盐。火里禁忌放盐,怕惊吓火神。但特殊情况下,火里放盐。在鄂尔多斯,小孩哭闹不止,认为闹鬼时,勺里点着火,里面放几粒盐,在小孩头顶上或围身体转圈儿。人们相信,盐在火里发出的嘣嘣之声,能够吓鬼驱邪。在库伦旗,小孩闹病时,把小米、盐放在有火的火铲里,在小孩头顶上转三圈儿,进行招魂。在蒙古人传统意识里,新娘跟鬼,死人跟佛。迎新娘时,点燃堆火,火里放盐,避邪驱鬼。

链接

世界各国的盐俗

俄罗斯:在为客人举办隆重的欢迎仪式时,要捧出面包和盐献给客人,以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

罗马尼亚:盐和面包是罗马尼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客人到来,最隆重的礼节是由主人家的一位姑娘托着盘子向客人送上面包和盐。

马耳他:在大门上钉上一枚白色蝴蝶花结是表示这家有婚庆喜事。而如果哪家有丧事,大门口一定放一碟盐或一杯水,为了亡灵回家后不会口渴,食物也不会因没有盐而淡而无味。

英格兰:当地北部的人认为,如果在餐桌上倒翻盐瓶会带来不幸。因此,他们把盐瓶盖子都造得很厚,务求把盐瓶盖得牢牢的。如果有人真的不小心把盐瓶翻倒,那么只要把翻倒出来的盐从左肩往后丢掉则可以避邪。

希腊:把盐当作生活必需品的同时,还把它当作祭神时绝不可缺少的圣物。

日本:把盐撒在门槛上以便能驱走鬼怪。

墨西哥:吉卜赛人婚礼时,新人需被喂以拌了盐的酒和面包。这意味着除非世界上再没有盐、酒和面包,否则,这对夫妇的爱是不会消失的。

犹太教徒:正统的犹太教徒,在葬礼这天只请客人吃煮得很老的鸡蛋和盐。蛋同“复活节彩蛋”一样。是复活的象征,盐在古老的传统中则象征着不朽。

南斯拉夫: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时,有主人身穿民族服装,捧出面包和盐,客人撕一小片面包蘸盐吃的习俗。寓意主人即使清贫到只有面包和盐,对朋友依然热情欢迎、无私款待。此风俗在现代城市化生活中已衰微,仅在欢迎贵宾的某些特殊场合偶有应用。

韩国:韩国人通常喜欢用酒拉近彼此的关系。资深酒客研究出一种增加酒味的方法:先洗净手,用柠檬片在手背上擦拭,然后再撒上一点海盐,喝酒前先舔舔手背,再喝一口酒。这习惯倒是很像墨西哥人喝龙舌兰酒时的做法。

哈萨克斯坦:无论是在做客还是请客户吃饭,忌讳把盐撒在地上。哈萨克人认为盐撒在地上,特别是脚踩上盐是不祥之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蒙古族忌盐与用盐的习俗

盐本是最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但千百年来被各地的人们演化成千姿百态、千种万样的风俗,耐人寻味,值得大家一看!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之路上,世界各地对于盐的依赖渐渐演化为习俗,融入到不同民族的血液中,代代相传。蒙古族崇尚盐,认为盐是食品的“德吉”(第一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