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红黄绿紫花 花开看不足

龙霄飞康熙(1662-1722年)一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个王朝,在经历了顺治时期的经营后,清王朝从康熙时期逐渐强盛起来。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陶瓷业的生产也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明、清两代御窑瓷器的烧造都是通过景德镇的御窑厂来经办的,康熙朝也不例外。御窑是明清两代专门为皇家宫廷烧造瓷器的场所,也是负

龙霄飞

康熙(1662-1722年)一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个王朝,在经历了顺治时期的经营后,清王朝从康熙时期逐渐强盛起来。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陶瓷业的生产也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明、清两代御窑瓷器的烧造都是通过景德镇的御窑厂来经办的,康熙朝也不例外。御窑是明清两代专门为皇家宫廷烧造瓷器的场所,也是负责御用瓷器烧造的生产与管理机构,设立在江西景德镇珠山,明代称御器厂,清代称御窑厂。

康熙帝及朝廷对于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造十分重视,清朝改变了明代派遣宦官来做督窑官的做法,康熙时派驻朝廷官员为督窑官兼理景德镇御窑的烧造事务,并以督窑官的姓氏作为瓷窑的名字。康熙时期最著名的督窑官为臧应选和郎廷极,在他们主持窑务期间烧造的器物称之为臧窑和郎窑,无论是臧窑还是郎窑都与康熙时期颜色釉瓷器的烧造密不可分,成就斐然。

颜色釉是指在陶瓷的基础釉料中加入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经一定温度烧成后使釉层呈现出某种固有色泽的陶瓷釉品种。不同的着色金属元素在不同的温度和烧成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按烧成温度来划分,颜色釉一般习惯上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种。

康熙朝颜色釉在继承元、明景德镇颜色釉烧造成就的基础上,开创了颜色釉烧造的新时代,特别是在督窑官臧应选和郎廷极主理景德镇窑务期间,颜色釉瓷器的生产异军突起。著名的红釉品种豇豆红釉和洒蓝釉就是臧窑时期的作品,除此以外还有“蛇皮绿、血黄、吉翠、黄斑”以及“浇黄、浇紫、浇绿”等品种;而郎窑的重要贡献则是闻名遐迩的郎窑红。在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还创烧了更多的颜色釉品种,如天蓝釉、苹果青、冬青、珊瑚红、胭脂水、湖水绿、乌金釉、米色釉、金釉等。康熙颜色釉瓷器品种丰富,它标志着清代制瓷工艺的精进,不论是高温铜红釉中的豇豆红、祭红、郎窑红釉,或是以铁呈色的天青、冬青、粉青釉,还是以钴呈色的天蓝釉,以及低温黄釉、绿釉等,都达到了釉色纯正、色调稳定的程度,或晶莹明丽、或莹润蕴蓄的高水准。

红釉

红釉是在基础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着色剂,常见的为铜、铁或金,经不同的温度和相应的烧成条件使釉面呈现出不同特点的红色的陶瓷品种。从红釉的呈色成分上来看,康熙红釉可以分成三种,即铜红釉、铁红釉和金红釉。铜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烧成的红釉,如霁红釉、豇豆红釉、郎红等;铁红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矾红釉、珊瑚红釉等;金红釉则是以金为着色剂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胭脂红、胭脂水釉等。从烧成温度上来说,红釉可以分成高温和低温两种,高温红釉是在1250度以上的温度中烧成的,如霁红釉、郎红、豇豆红等;低温红釉则是在1000度以下的温度中烧成的,如矾红釉、胭脂水釉等。郎窑红

明代中期以后,铜红釉的烧造基本停止了,一直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重新恢复,因烧成于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期,故以郎窑红而闻名于世,又称郎红。郎窑红虽以仿宣德宝石红釉为名,但又与之有很多不同,形成了康熙红釉的独特之处,但其烧造难度仍然极大,故当时就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郎窑红在色泽上继承了宣德宝石红的艳丽与深沉,在强还原气氛中经1300-1320℃高温烧成,色泽深艳,好像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因此又称作牛血红。郎窑红釉有单层与双层之分,单层釉施釉较薄,釉面光亮,开有细片纹;双层釉釉汁凝厚,釉面匀净,多开有较深纹路的片纹。郎窑红釉面呈现出很强的玻璃质感,清澈透亮,器里外均有细碎开片,红色不如永宣时期红釉的匀润,而是有很强的垂流感。釉色从口沿处到底足处由浅入深,这是由于红釉在高温下自然向下流淌均匀集聚所致;特别是口沿处垂流明显,釉层较薄,露出白色的胎体,釉在底足处积聚而红色深厚,由于足部旋削工艺讲究,流釉不过足,因而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美誉。郎窑红虽然仿宣德红釉,但实是创新品种,除红色具有康熙特色外,器物的底部往往呈现如米汤一般的米黄色或青苹果的浅绿色,俗称米汤底、苹果绿底,也偶有红色底,但不见有白釉底。

郎窑红的器物造型既有大件器物,也有小件器物。常见的有观音尊、贯耳瓶、荸荠扁瓶、胆瓶、高足碗、墩式碗、笠式碗、水盂、盘、炉、洗、盒等,小件器物多为文具。其中以观音尊、笠式碗、荸荠扁瓶等最能体现康熙朝典型器物造型之美。

豇豆红

与郎窑红釉齐名的还有豇豆红釉,同属于铜红釉系列,但其呈色多变而难于把握,故烧成不易,佳品难见。该品种的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一般,因而称作豇豆红釉。豇豆红釉创烧于明代宣德时期,以清康熙时期烧造最为著名,虽雍正时见有烧造,但釉色灰暗,此后终清一代再未见有烧造,民国时期见有仿品。

豇豆红是色釉中最难烧成的品种之一,由于施釉过程中处理巧妙,以及在烧制过程中一系列条件的变化,使铜在器物上各部分的存在形态、密度及程度大小不同,因而呈色变化多样。豇豆红釉由于呈色的不同,有各式各样的名称。较淡的称作粉红,粉红中稍微带些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且暗的叫乳鼠皮;色调最艳丽的称美人醉;粉红中有绿点的叫苔点绿,如果绿点成片就叫苹果绿,色淡一点的叫苹果青;粉红中稍有些积红块的叫孩儿脸;这些名称极具个性,生动、形象、贴切。在存世器物中,最常见的豇豆红釉为红色釉面里星星点点散布着绿色苔点,但这并不是最好的豇豆红釉色,最为精美的豇豆红釉为通体一色,洁净无瑕.称作“大红袍”或者“正红”。豇豆红釉的烧造也较为复杂,需在生坯上先施一道白釉,再将釉料吹在上面,然后再施一层白釉,随之又将釉料吹在上面,最后施一层白釉,在还原气氛中经1250-1280℃的高温烧成。由于其上釉的特殊性,所以在清人所著的《南窑笔记》中把豇豆红釉叫做吹红。豇豆红釉的烧成需要多次上釉并伴随着窑炉气氛的调节,让铜的还原与氧化过程恰到好处,才能烧成片片桃红之中泛出绿色苔点的红绿相间的效果,难怪诗人洪亮吉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咏赞。

豇豆红釉器物烧成数量少,主要为皇家宫廷使用,器物体量都很小,最高的不超过20厘米,主要以文房用具为主。常见器物有八种造型,见有太白尊、印泥盒、洗、苹果尊、蟠螭瓶、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等。太白尊口小腹圆,腹部有暗刻团螭图案;菊瓣瓶在腹部近底处有一圈菊瓣装饰;莱菔尊则在器物颈与肩连接处有三道弦纹,十分醒目。无论哪种造型都制作精细,各具特色,器物底部均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康熙时期除了郎窑红、豇豆红釉外,还有传统的霁红器物。康熙霁红也是仿明代宣德红釉的产品,但此时的霁红釉不如郎窑红之浓艳光亮,也不似豇豆红釉之柔润淡雅,红色多泛黑红色,成色较为均匀,有的釉面有细小桔皮纹。常见的器物有盘、碗、僧帽壶、梅瓶、钵等。

矾红釉

铜红釉在宣德朝之后就很少烧造。嘉靖时期,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日趋下降,发色都不很鲜艳,这样,大量的红色器都用矾红来代替,出现了低温矾红釉。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所以把这种红釉称作矾红釉,由于这种釉的呈色剂是氧化铁,因而又称作铁红。矾红釉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成,这一技术要比高温铜红釉的烧制容易得多,色泽虽然不如铜红釉鲜亮,但成色较为稳定,成品率高,因此在景德镇得以大量生产。矾红釉呈色如枣皮之红色,通体缺乏玻璃质感,少光泽,表面有刷痕。康熙时期的矾红釉主要是抹红与珊瑚红釉两种。

抹红釉和珊瑚红釉同样也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红釉,其色调温润淡雅,不似铜红釉的鲜艳明亮,也不似矾红的深沉浓厚,韵味独具。抹红创烧于明代,因其上釉的方式是用刷子将釉料涂抹在器物表面而得名。抹红的釉层相对较薄,看上去也不是十分均匀,常常可以见到刷丝痕。

珊瑚红釉始烧于康熙时期,盛于雍正、乾隆时期。其做法是把红釉吹在烧好的白釉器物上,经低温烧成后,釉色匀润光洁,呈色红中闪黄,如天然珊瑚的色泽一般,所以称之为珊瑚红。常见器物有盘、碗、瓶、炉等。珊瑚红釉除以单色釉出现外,还常常用作色地,加以彩绘或描金装饰。

胭脂红和胭脂水

金红釉是以金为着色剂经低温烧成的粉红色釉,根据呈色的不同在釉中掺入不同比例的黄金。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一的黄金烧成后就是胭脂水,呈浅粉红色;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二的黄金烧成后就是胭脂红,色如浓艳的胭脂红色。

金红的烧制开始于清康熙时期,这之前中国陶瓷中还没有在釉中掺入金的做法,这种做法来自于西方,因此当时称作洋红,首先应用在珐琅彩瓷器的烧造上。雍正、乾隆时期烧制更为成熟,成为宫廷御用瓷器中的名贵品种。金红釉的做法是在预先烧成的薄胎白釉瓷器外部再施以金红釉,在800-850℃的温度中烘烤而成。金红釉器物造型多为小件,常见有碗、杯、水盂、罐等。器物里面施白釉,而器外满施金红釉,红白分明,纯净的白釉将金红釉的粉嫩衬托得恰到好处。金红釉的基本色调是粉红色,但其呈色也有深浅的不同,稍微浅淡些的称胭脂水,比胭脂水红色更浅些的为淡粉红,而比胭脂水红色更深些的为胭脂紫。金红器物往往胎体轻薄,洁白透亮,造型规整,线条优美,胭脂水色如桃花之嫩粉色,匀润雅洁,让人不免有“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慨叹了。

康熙时期的金红釉见有胭脂水瓶、盘、杯等,胎体轻薄,釉面有波浪纹,说明尚处于初始阶段。

蓝釉

蓝釉从烧制温度上来看,同样可以分为低温蓝釉和高温蓝釉两种。无论是高温蓝釉还是低温蓝釉,都是以氧化钻为着色剂经不同温度而烧成的。

康熙朝蓝釉的烧造继承了元明两代的工艺并不断发展,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品种上,都远远超越了前代。最常见的还是霁蓝釉,记载中又有祭蓝、积蓝、宝石蓝、霁青等不同称呼;其次是洒蓝釉继续烧造;再次又出现了天蓝釉,色泽较霁蓝更浅淡些;而最重要的是在蓝釉的装饰上更加丰富多彩了,在描金、蓝釉白花之外,出现了刻花、印花等多样的装饰手法。

康熙御窑在蓝釉的品种上不断丰富,以霁蓝的烧造为主体,同时大量烧造洒蓝釉,还成功烧造了天蓝釉。霁蓝釉延续了元、明时期的烧造工艺而不断发展,蓝色更为纯净、莹润,或深沉,或典雅,在烧造的掌握和控制上更为游刃有余。蓝釉施于器物的外壁最为普遍,也有内外施蓝釉的,外底一般施白釉,以便于写款。蓝釉器物的造型也较前代大为扩展,主要仍是陈设器和祭器,常见的盘、碗、瓶、罐、洗、盒、尊、壶自不必说,更有炉、簋、登、豆等以前不曾在蓝釉中出现的器物。在纯蓝釉之外,蓝釉描金、蓝釉白花器物也有烧造,还有一些蓝釉加暗刻纹饰的器物。

蓝釉描金器物烧造始于元代,这类器物都是通体满施蓝釉,用金彩在蓝釉之上描绘简单图案。这种蓝釉描金工艺需经过高温和低温两次烧成,蓝釉是在高温下烧成,之后在上面用金彩描绘图案,经低温烘烤而成;但金彩由于烧成温度低,附着力差,与釉的结合程度较弱,非常容易剥落,因此很多蓝釉金彩器物上蓝釉很明显,而金彩仅可见到纹饰的点滴痕迹而已。而蓝釉白花器物以蓝釉为地,做法是在坯体上先堆贴雕刻好纹饰图案,之后上一层透明釉,纹饰之外施蓝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蓝釉白花器物往往稍稍突起于器物胎体表面,并伴随有刻花工艺。无论是蓝釉金彩还是蓝釉白花器物,都突显出了工匠们大胆的装饰思想。蓝色沉静而优雅,金彩华贵而富丽,白色纯洁而宁静,通过蓝与金、蓝与白的强烈对比,形成了冷色与暖色的交融,看似水火不容,但通过对比形成了醒目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力,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清代洒蓝釉继承明宣德时期的工艺在康熙一朝恢复了生产,烧造数量大大增加,烧造水平不断提高,呈色更为稳定,蓝与白的交融更为自然、匀润。洒蓝釉又叫青金蓝釉,是宣德时期创烧的一个釉色品种,其特点是与施釉的方法密切相关的。这一品种的上釉方法是用竹管蘸上蓝釉汁吹在器物的表面,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由于吹的力度的不同在器表形成了厚薄不匀、深浅不同的斑片,浓重处釉层较厚,薄处则露出白地,釉面上仿佛蒙上一层雪花,烧成后就有了片片留白、如雪花飞舞般的斑驳迷蒙的效果。康熙时期的洒蓝釉多加以描金装饰,或以洒蓝为地开光,开光内以青花釉里红或五彩描绘图案;常见的器物有罐、壶、盘、碗、棒槌瓶、花觚、笔筒、观音尊等。

在霁蓝和洒蓝釉之外,清代还出现了成熟的天蓝釉。这个品种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发掘中曾出土有明代宣德款的残器,但可以看出,釉色还不够纯正,尚属初创,而康熙时期则成功地烧造了这一新的颜色釉品种。天蓝釉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高温中烧成的蓝釉,与普通霁蓝釉不同的是其氧化钴的含量较低,不足百分之一,因而烧成后釉色浅淡匀净,似蔚蓝的天空,呈色稳定。天蓝釉的烧造以康熙御窑的天蓝釉器物为上乘,工艺技术好,质量水平高。

康熙天蓝釉色泽较为浅淡,呈色稳定,色调的变化前后差异较小;烧造的器物无大件器,以陈设器和文房用具为主。在常见的盘、杯、碟之外,同样的器物有不同的造型,如瓶、尊就有菊瓣瓶、胆式瓶、直颈瓶、柳叶瓶、梅瓶、苹果尊、撇口尊、琵琶尊等,还有水丞、花觚、罐、缸、洗、盂等各式造型。器物外底部一般施白釉,多数写有年款,格式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青花楷书款,没有双圈或双栏,与同时期豇豆红器物的署款是一样的。

古人对蓝色是情有独钟的,“染罗衣,秋蓝难著色”(李贺)、“蓝岸青漠漠,蓝峰碧崇崇”(盂郊)、“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李白)……蓝釉的灵感想必古人也是从自然的蓝色而来。蓝釉是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百花园中绚丽的一枝,其色泽雅润,色调深沉,给人以庄重、肃穆、深邃的感觉,明清时期,更以其为祭祀上天的主色。聪明的古人在单纯的蓝色之外增加了描金、白花、开光等各种装饰手法,赋予其更多的表现力,使得蓝釉器物从祭器扩展为陈设器、文房用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使得庄重肃穆的蓝色活泼、生动起来。

绿釉

绿釉为中国古代传统陶瓷釉色之一,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同时又以铅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在低温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美丽色釉品种。明代之前的铅绿釉以陶器为主,而从明代开始,绿釉施挂在坚致的白瓷胎上,更提高了绿釉的呈色亮度和表现力。明代绿釉的品种较少,以孔雀绿釉和瓜皮绿釉为主,尤以孔雀绿釉为主。而清代绿釉则大大发展,尤其是从康熙御窑时期开始,绿釉的烧造臻于鼎盛,品种逐渐丰富,有湖水绿、松石绿、郎窑绿、秋葵绿、鱼子绿等等让人浮想联翩的不同美妙名称。

孔雀绿属绿釉系统,又称法翠,以铜为呈色剂,以硝酸钾为主要助熔剂,在氧化气氛中以低温烧成,呈现出透明的蓝绿色。因其色泽酷似孔雀羽毛之绿、蓝色,鲜艳亮丽而得名。康熙时期孔雀绿釉较为盛行,绿色调多于蓝色调,釉色较明代更为浓重葱翠,釉面较厚,有细碎开片纹。孔雀绿釉起源于民窑,最早见于金代磁州窑。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制了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的新品种,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开始烧制单一的孔雀绿釉。成化、弘治时期的孔雀绿釉作品较少,而在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造达到高峰,数量相对较多,且工艺精细,釉色纯正而鲜艳。康熙孔雀绿釉要比明代宣德、成化和正德时期烧造更为成功。釉色或浓重翠亮,或淡雅鲜丽,器物以觚、鼎、尊等仿古造型为多,也有盘、碗等。孔雀绿釉的烧制方法有素胎挂釉与白釉器挂釉两种,前者釉面容易产生开片和剥落。

瓜皮绿釉以色泽近似西瓜皮之翠绿而得名,透明而光亮。瓜皮绿釉的烧造从传世器物和考古发掘来看,最早见于明代宣德时期,成化和嘉靖时期都有烧造。康熙朝瓜皮绿釉色泽浓绿莹亮,釉表玻璃质感强,釉面一般不见开片,器物造型以盘、碗为多。

郎窑绿是与郎窑红齐名的釉色名品,它不同于其他绿釉,虽然同样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烧成,但其烧成温度较高,属于高温釉,因创烧于康熙年间的郎窑而得名。郎窑绿应该是烧造郎窑红时的伴生品种,即郎窑红器物在窑炉内烧造的最后阶段铜红釉被氧化而使器物内外呈现出浅绿色,因类似青苹果的颜色而被称作“苹果青”。釉面玻璃质感较强,釉色光亮莹润,釉层较厚,表面呈现出类似哥窑的细碎开片,因而也有称其为“绿哥窑”的。常见器物有瓶、盘、碗、杯、水丞等。

湖水绿釉为康熙时期创烧的低温绿釉品种,因其呈色似平静湖水之浅青绿色而得名,釉面光润晶莹,玻璃质感很强。常见造型为制作工细的碗、盘、杯、碟等小件器物。

乌金釉

乌金釉是康熙时期创烧的高温黑釉新品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被后世评为黑釉中最漂亮、最成功的品种。康熙乌金釉是臧窑时期烧造的,由于采用景德镇附近出产的含铁量高的乌金土入釉,故名乌金釉。此釉的烧制方法是在白釉之上吹以黑色玻璃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烧成后黑亮如漆,色泽均匀,光洁莹润。这种釉色与普通黑釉不同之处在于釉中还有一定量的锰和钴,增加了其呈色浓度。康熙乌金釉往往带有描金装饰,器形主要有棒槌瓶、油槌瓶、葫芦瓶、花觚、将军罐、茶壶、笔筒、盒、碗、盘等。

豆青釉

青色是中国瓷器釉色中最早使用的颜色,青釉的烧造延续数千年;从明代开始景德镇窑仿烧青釉之中的龙泉青釉,康熙御窑烧制的青釉色泽深浅不一,以浅色为多,釉面匀润坚致,制作精细。由于此青釉色如豆青,所以称作豆青釉。豆青釉釉面凝厚,除素色釉外,常常有清晰而细腻的暗花装饰,常见器物有瓶、罐、洗、炉、盘、花盆、笔筒等造型。

黄釉

黄釉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釉,明代景德镇以弘治时期的“娇黄”最为有名。康熙御窑的黄釉在明代黄釉的基础上继续烧造,色泽往往较弘治时期稍深一些,一般为素面,偶有暗花装饰,常见器物为盘、碗、杯等,在器物的造型上、款识上都有本朝的特点。黄色,在清代是皇家御用的颜色,黄釉器物同样如此。据《国朝宫史》记载,皇太后、皇后使用里外施黄釉的器物,皇贵妃使用里白釉外黄釉的器物,贵妃、妃则使用黄釉绿龙器物,嫔使用蓝地黄龙器物,贵人和常在则不用黄釉器物。由此可见,黄釉器物象征着权力、皇家与尊贵。

白釉

白釉与青釉一样是中国瓷器烧造时间较长的传统釉色品种之一,白釉的烧造为釉上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条件。康熙时期的白釉也不例外,继承前代而又有所创新。这一时期的白釉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仿烧明朝永乐时期的甜白釉器物,釉色莹白,以素面为主,也有刻花和划花装饰;第二种是仿定窑的白釉器物,釉色白中泛黄色,但没有定窑白釉的刷丝纹与蜡泪痕;第三种是具有康熙本朝特色的填白瓷,因主要用于填彩绘色之用,故名。这类填白瓷大量烧造,或是作为宫廷祭祀和陈设之用,或是作为低温颜色釉或釉上彩瓷烧造之用。

紫金釉

紫金釉就是我们常说的酱釉,又被称作“芝麻酱釉”、“柿色釉”。这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汉代就已经出现,宋代的定窑、耀州窑和山西的窑场大量烧造,景德镇窑在元末明初时烧造出了质量上乘的酱釉,明、清两代都在烧造。紫金釉是清人对酱釉的叫法,属于清人的仿古釉色之一。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就说“仿紫金釉,有红、黄两种”。康熙时期的紫金釉酱色纯正均匀,釉面光亮莹润,常见器物有盘、碗、茶壶、炉等。

茄皮紫釉

茄皮紫釉属于紫色釉,是以锰为主要呈色剂,同时以铁、钴作为调色剂经800-850℃烧成的低温釉,因其烧成后色泽类似茄皮的紫色,所以称作茄皮紫釉。由于配料和窑火气氛的变化,茄皮紫釉呈现的颜色也会出现深浅的不同,颜色深的如同成熟的茄皮色泽,而浅的就像未成熟的茄皮颜色。景德镇窑茄皮紫釉的烧造开始于明代,康熙御窑制品承袭顺治时期的做法,以内外均施深茄皮紫釉的暗刻云龙纹盘为常见,外底为白釉,写有年款;常见器形除盘外,还有碗、蒜头瓶、将军罐、双耳瓶等。康熙茄皮紫釉色深的紫色深沉,釉面光亮;色泽浅淡的较为鲜艳,多作为底色配合釉上彩来使用。

金釉、银釉

金釉和银釉都是康熙时期御窑创烧的釉色新品种,做法是在烧造的白釉瓷器上涂抹调和好的金粉或银粉,在低温下烧成呈现类似纯金、纯银的富丽堂皇的效果。由于黄金的宝贵和稀少而金釉器物耗金量又大,所以这类器物的数量就很少。康熙御窑的金釉器物主要是小件的盘、碗、杯、碟等,一般都是在外壁施挂金釉,内壁及外底还是白釉。而银釉则除了里白釉外银釉器物外,也有内外均施银釉的器物。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红黄绿紫花 花开看不足

龙霄飞康熙(1662-1722年)一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个王朝,在经历了顺治时期的经营后,清王朝从康熙时期逐渐强盛起来。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陶瓷业的生产也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明、清两代御窑瓷器的烧造都是通过景德镇的御窑厂来经办的,康熙朝也不例外。御窑是明清两代专门为皇家宫廷烧造瓷器的场所,也是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