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从馆藏门神木雕造像谈门神的演变

木雕门神徐芳门神是中国古代节庆时驱邪纳福活动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从信仰树木、禽兽等自然物并将它们作为守护门户的神灵,过度到自然物人格化的形象,并渐渐丧失它原来所具有的神性,越来越接近平凡的人间世界。在中国古代人的巫术宗教意识中,门神是十分重要的祭祀对象,由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封闭式特点,大门具有

木雕门神

徐芳

门神是中国古代节庆时驱邪纳福活动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从信仰树木、禽兽等自然物并将它们作为守护门户的神灵,过度到自然物人格化的形象,并渐渐丧失它原来所具有的神性,越来越接近平凡的人间世界。在中国古代人的巫术宗教意识中,门神是十分重要的祭祀对象,由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封闭式特点,大门具有重要的护卫作用。远在2000多年以前的先秦时代就有祭祀门神的习俗。

一、馆藏门神木雕分析

洛阳老子纪念馆现藏的一对极富代表性的门神木雕造像——神荼与郁垒(如图),雕像高约27、宽8.5厘米。神荼身着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战戢;而郁垒手执兵器,一袭战袍,神情显得闲适自在。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皇帝书》说,神荼和郁垒原本是皇帝手下的大将,常在度朔山章桃树下检阅百鬼,对于无理害人的恶鬼,就用草绳把它捆起来给白虎吃。当黄帝得道成仙后,手下的两名大将听说也入主神界,日后百姓将他们视为捉鬼神差,将他们一同绘在门上,以保家宅平安。这就是两门神的典故。

中国最古老的人形门神是神荼和郁垒,汉画里有其图像。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二、民间门神形象的形成和发展

门神形象的形成年代,至今未能确证。据明代万历年间冯应京《月令广义·十二月令》记:“道家谓门神,左曰‘门丞,右曰‘户尉。盖斯之神,其义本自桃符,以神荼、郁垒辟邪,故树之于门。后世画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世俗传来许久,未考防于何代。”

根据传世文献可知,远在周朝就已经有祭祀门神的风俗礼仪制度,先秦时代的祭祀门神风俗,就是为了驱除家中的恶鬼,这种情结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在当时,这只是少数统治阶级的人所为。

明清时期,人们迷信以为逢“武”都可辟邪,就把古来历代武将,均列为门神画像了,如萧何与韩信、关羽与张飞、程咬金与史大奈、鲁智深与李逵、武松与林冲、郑成功与戚继光……,均对对相印,贴上门去。

门神,在民间受到广泛信仰,但是对于门神的理解则五花八门。有的说是钟馗,有的说是神荼、郁垒,有的说是秦琼、尉迟恭,有的说是温、岳元帅,等等。也有的干脆说门神就是门神,单画勇士于门即可,不必实有其人。其实我们根据时代的不同,功用的差别,对这些五花八门的神,作一番具体分析,门神的具体面貌,是可以搞清楚的。

古代本有五祀(又说有七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对人们居处、出入、饮食有关的事物,故祭之以乱报德。这是门神观念的最早来源。有的说门神是阴气之神,所谓其居人间司察小过,以做谴告,则是门神职能社会化以后的事了,这种观念汉晋时较为流行。《玉烛宝典》及《荆楚发时记》等古书记载,尚是这种信仰的遗风。以后五祀仅作为国家祀典中的一部分仪式,民间所信仰的门神、灶神等,已与其原始形态风马牛不相及了。

古代门神的另一种职能,是驱鬼辟邪,保障家中平安。这种门神,据说始于神荼、郁垒的称呼,有种种说法,我们且沿用习惯的说法,仍称之为神荼、郁垒。他们本是神话人物,汉代民间颇为流行,认为他们有捉鬼力的神通。因为他们平时在度朔山大桃树下,所以人们用于除夕时,悬挂挑人、苇索(二神用缚鬼),门上画二神和虎(二神执鬼以食虎)的形象,用此方法来驱鬼辟邪。

这种风俗以后均化为悬桃符驱邪、守卫房门的责任,自唐以后,逐渐移交给钟馗和武士门神。但宫廷、贵族家族沿用除夕悬挂神荼、郁垒的名字,少数地方的人们,甚至不贴流行门神的肖像,而在门上书神荼、郁垒的名字,显示出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造像的心理。直至唐玄宗时形貌狰狞古怪、能劈吃小鬼的钟馗问世以后,迅速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久人们就绘其像,贴于门上、壁上。取代了神荼、郁垒门神地位。明凌支翰《题钟馗图》:“终南进士倔然起,带来蓝袍靴露趾。手掣硬黄书一纸,若日上帝赐尔祉。……颐指守门荼和垒,青放狐狸九尾。”

前人对钟馗的来历,曾作过详细的考证。中国古代曾称一种棒槌为终葵。古人在举行驱疫逐鬼的大傩仪式时,总要挥舞终葵。久而久之,它就成为驱鬼的象征,从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辟邪的神通。自魏晋以至隋唐,常以钟(与终音同)葵为名、字,如北魏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葵或作馗,亦同音字。唐代文人有作游戏文章之习,遂有虚构的钟馗故事出现(见于《唐逸史》、《补笔谈》。故事虽然出于虚构——以钟馗为唐初落弟举子,开元中在梦中为唐玄宗捉鬼。但钟馗捉鬼图的流行,确在玄宗世,而且相传为吴道子所作。从此这个故事,不胫而走,从官禁到民间广为流传。道教也称为它祛邪判官,说它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是混沌初分时黑白二蝙蝠所化(《历代神仙通鉴》)。自唐末以来,多于除夕夜悬钟馗像于门。近代,有的地方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常悬于堂屋中,门神则多半改用武士画像了。

门神像画武士,或出于小说家言。《汉书》载,西汉时已有图绘勇士于殿门的做法,但不能确定其作用是否与门神相当。不过汉代的壁画、门画往往既有装饰意义,也有神化和迷信意义。到了宋代,除了神荼、郁垒、钟馗之外,也常有画武士为门神的。如《枫窗小牍》记,宋靖康以前,汴中门神从番样,戴虎头盔。《宾退录》也说除夕用镇康将军二人,甲胄装。《夷坚志》记类似这样。唯当时所画像,并未以人实之。元明以后,始出现秦、尉迟二将军,温、岳二元帅等称呼。

武士们神中,在近代流传最广的是秦琼、尉迟恭二位名将。关于他们充当门神的故事,始见于《西游记》。但《西游记》中的许多事情皆源自元代。明初的话本和民间传说。即如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王一节,明初的《永乐大典》,所收话本已有类似描写。

所以我们推测,民间以秦、尉迟二将为门神的信仰的形式,当早于明代。近代的门神画像,大多为这两位将军。《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载:门神乃是唐朝秦步保、尉迟敬德二将军也。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不宁静。太宗惧之,以告群臣。秦叔保出班奏曰:“臣平生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何惧魍魉乎?愿同敬德戎装立门以伺。”太宗可其奏,夜里无惊。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太守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全装,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怒发一如平时,悬于官掖之左右,邪崇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有的地方的门神,供奉温、岳二神。这种信仰主要流传于苏州一带。岳即指岳飞;温,有的说即晋之温峤,有的说东岳有温将军,也称温元帅,不知二者哪个为准。

青龙白虎神,还有一种特殊的门神,专用于庙宇、道观、山门。道观本有以青龙白虎为护卫神的说法。

这些所谓的门神人物,都是小说《孙宠演义》《三国演义》《说唐》《水浒传》《封神榜》……中的重要人物,因而受到民间的崇信。由此也可以看到,小说对于民众的心理影响,中国信仰的神有不少是小说塑造出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们对于门神的要求,已不仅是辟邪免灾,还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功名利禄等。至迟在明代,武士门神像上,已常添画“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美名,以迎祥址”。以后更取消门神的驱邪义务,专事祈福,于是民间形成天官、状元、福禄寿星、和合、财神等为门神的风气。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科学意识增强,迷信意识淡薄,有些地方,更把刘胡兰与赵一曼、董存瑞与黄继光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民族英雄的画像,逢年过节贴在大门上。这样以来,门神便不为门神,而演变成门画了。

如今,门画儿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彩绘福寿图、五谷丰登图、六畜兴旺图、工农建设图、儿童欢乐图、火箭腾空图、十帅跃马图、拥政爱民图、军民联欢图,等等。

现在过春节,民户大门还有不少张贴神荼、郁垒、秦琼与尉迟恭门神像和历代武将画像的,但与古代相比较,其意义已经截然不同了,古贴门神,为敬神、拜佛、求福祈祷平安。今贴门像,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三、结语

门神的形成和发展始终适应着人民的需要,由最先人们对毒虫猛兽、洪水雷电等自然现象充满恐惧心理情况下出现的“神荼郁垒”二神之像,以拒邪于门外。到汉代后,出现武门神,用以保家护宅、趋吉避凶。发展到宋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的需要开始增添纳福迎祥甚至住宅装饰等多种需要,因此出现了适应这些需求的文门神。再到今天,门神最初驱逐鬼怪的迷信观念已日趋淡薄,更多的是在欢庆春节时用以美化环境,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作为我们民族特有的乡土艺术,门神的艺术价值将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

(责任编辑:阮富春)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从馆藏门神木雕造像谈门神的演变

木雕门神徐芳门神是中国古代节庆时驱邪纳福活动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从信仰树木、禽兽等自然物并将它们作为守护门户的神灵,过度到自然物人格化的形象,并渐渐丧失它原来所具有的神性,越来越接近平凡的人间世界。在中国古代人的巫术宗教意识中,门神是十分重要的祭祀对象,由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封闭式特点,大门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