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江南青团子,清明“讨聪明”

乐音青团子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明代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即青团子由明代“青色染饭”演变而来。在用作清明祭祀之外,明清时民间还流行吃“清明团”,因为“清明”与“聪明”谐音,许多人家抱着婴儿向邻里乞讨“清明团(青团子)”,谓之“讨聪明

乐音

青团子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明代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

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即青团子由明代“青色染饭”演变而来。

在用作清明祭祀之外,明清时民间还流行吃“清明团”,因为“清明”与“聪明”谐音,

许多人家抱着婴儿向邻里乞讨“清明团(青团子)”,谓之“讨聪明”,给孩子的成长讨一点口彩。

青团子最初的来源,已很难考证。

清明时节吃青团子的习俗已经成为江南人家情感与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蒸熟以后绿绿的松软皮儿,豆沙馅心甜而不腻,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而在琳琅满目的青团中,昆山正仪古街的青团子以其诱人的色彩、醉人的口味而独领风骚。环顾四周,苏州黄天源的糕和上海沈大成的团早已闻名,要想在糕团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正仪青团子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一百多年来,有口皆碑,声名远扬。

据说,最初生产青团子的是位叫赵慧的女子,她率先发现可用浆麦草来获取绿色,做出了色彩鲜艳的绿团子。后来街上的点心店纷纷仿效,其中,陈四宝老大娘最为成功,使这门独特的工艺得以继承。但当时还只扬名于当地,没有走出正仪。直到抗战前夕,正仪青团子在经营中,注重工艺的改进和产品的宣传,使慕名者络绎不绝,好名声与日俱增。

从正仪青团子近百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任何驰名美食的形成,都是数代人的努力结果。探寻正仪青团子的成功秘诀,主要得益于:

正仪青团子驰名后,依靠沪宁线正仪设站的交通条件,常有宾客乘车而来,寻觅正宗青团子一饱口福,走时还将各色精美包装的青团子带回家中,或馈送亲朋好友,使正仪青团子的美味深入人心。

每过立春时节,正仪镇上就飘逸起青团子溢出的迷人芳香,其中,文魁斋糕团点制作的青团子更吸引眼球。那年,民国上海市市长钱大钧特意回到家乡,买了许多青团子分赠给上海同僚,頓使青团子名声大噪。据传,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二夫人姚冶诚居住在苏州,每年都要带上正仪青团子到上海祭祖。1981年清明期间,旅居美国的“电脑大王”王安博士回昆山省亲,点名要吃青团子,接待单位立即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终于尝到了儿时的美味。

正仪青团子在“文革”期间中断了制作。直到1982年3月,文魁斋才重新开张,恢复制作青团子。如今“正仪文魁斋青团子制作工艺”已成为苏州市级的“非遗”保护项目。青团子的甜香,也将继续在清明时节代代流传。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江南青团子,清明“讨聪明”

乐音青团子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明代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即青团子由明代“青色染饭”演变而来。在用作清明祭祀之外,明清时民间还流行吃“清明团”,因为“清明”与“聪明”谐音,许多人家抱着婴儿向邻里乞讨“清明团(青团子)”,谓之“讨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