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问桃为何惹人愁

雨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话依旧笑春风。”如果不是这首诗,大概没有多少人能记得崔护。去年今日,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中,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分外艳丽;时隔一年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却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旧笑对着这和煦春风!才子佳人的邂逅,场景世俗而亲

雨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话依旧笑春风。”如果不是这首诗,大概没有多少人能记得崔护。去年今日,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中,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分外艳丽;时隔一年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却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旧笑对着这和煦春风!

才子佳人的邂逅,场景世俗而亲切,温情得深入骨髓。原以为是一厢情愿,没成想却两情相牵,还牵得那么执着。一个绝了红尘,一个要随了她去,生死相随的故事,最让人既心碎又赞叹。古代文人常以花期短暂的桃花比喻易逝的青春,所谓“人面桃花”,是诗人对一瞬间邂逅的美好形象的一种寄托。在漫长的人生中,也许一次擦肩而过的偶然,却能唤起人心中悠悠的惆怅和终生的眷恋。这种无法挽回与复刻的怅惋之情,恰恰成为另一种美丽。

每每读到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最后部分——“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我的内心都会被一种悲痛感和失落感填满。曾经经历过的美好,随着时间的打磨而灰飞烟灭……但这并不代表它消失了,而是我们再也找不到了,甚至连自己都怀疑它的存在。当动人的真实变成了骇人的荒谬,悲哀感如鲠在喉,隐隐作痛,难以下咽。这种感觉在林黛玉的《葬花吟》和《桃花行》中表达得淋漓尽致,看到诸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等诗句, 一种“近在眼前的美丽却无法挽留”的纠结心理促生了不可思议的悲剧效果。

而《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在桃花树下所读的《西厢记》,也是一段以桃花开始的爱情故事。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描写了张生初见莺莺时既惊又喜,如痴如醉。待佳人离去后,张生感叹道:“兰麝香仍在,珮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说的是张生遇见莺莺后的惊艳之情。作者以“游丝牵惹桃花片”一句给人营造出一个唯美的场景——片片飘落的桃花与柳絮纠缠不清,用桃花烘托了莺莺的美貌。而张生在唱词中将与莺莺巧遇的寺庙比作桃花源,写尽心中对爱情的向往——有莺莺在此,寂静禅房也胜人间仙境。可以说,桃花的意象为后文情感的发展做足了铺垫。虽然《西厢记》将唐代元稹《莺莺传》中始亂终弃的悲剧改为“大团圆”,但莺莺冲破种种束缚、为了幸福而反抗的精神也充满了悲剧情怀。

其实桃花的悲情意象不仅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具有特定延伸含义的“桃花”,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时常被引用。如在张爱玲的《半生缘》里,女主人公曼桢和男主人公世均在桃花林定情的那场戏不知击中了多少人的心。那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又不知看哭了多少双眼。本是桃花见证的一双璧人,奈何造化弄人,半生如梦。

如桃花般美丽,也如桃花般命薄。桃花与爱情、与女性的命运,亦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问桃为何惹人愁

雨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话依旧笑春风。”如果不是这首诗,大概没有多少人能记得崔护。去年今日,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中,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分外艳丽;时隔一年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却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旧笑对着这和煦春风!才子佳人的邂逅,场景世俗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