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闽语区鸡俗语的文化阐释

[摘要]本文收集海南闽语区的鸡俗语,并对这些俗语进行文化阐释,分析俗语下的相关民俗事象,以及俗语折射出的价值观和生活、生产经验。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闽语区的民俗以及闽语区人们的价值观和智慧,进而推动闽语区鸡文化研究。[关键词]海南闽语区鸡俗语文化阐释俗语是人民群众长期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俗语

[摘 要]本文收集海南闽语区的鸡俗语,并对这些俗语进行文化阐释,分析俗语下的相关民俗事象,以及俗语折射出的价值观和生活、生产经验。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闽语区的民俗以及闽语区人们的价值观和智慧,进而推动闽语区鸡文化研究。

[关键词]海南闽语区 鸡俗语 文化 阐释

俗语是人民群众长期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俗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俗语“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俚语等品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1]狭义的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一种语类,它与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成语等并列。本文中说的俗语是广义上的俗语。

中国大陆存在过鸡的文化随着海南闽语区历代移民的到来而来到海南岛,并在此扎根且繁衍出新的鸡文化来(笔者在《海南闽语区鸡文化现象调查》[2]一文集录了鸡的文化现象)。海南丰富多彩的鸡文化及鸡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诞生了丰富的鸡俗语。本文收集海南闽语区的鸡俗语,并对这些俗语进行阐释,以期让人了解闽语区的民俗以及闽语区人们的价值观和和智慧。

一、鸡俗语下的闽语区民俗生活

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演变的。“俗语的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底蕴使它成为民俗语言的一个重要语类,它能表现民俗,是一种语言民俗艺术形态。”[3]民俗决定俗语,俗语反映民俗事象,折射社会生活。鸡俗语是闽语区人们世俗生活的载体,它自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还记载和传承着其它的民俗事象,分析这些俗语,可以让我们了解闽语区相关的民俗事象。

【1】无鸡不成宴

这句俗语字面意义就是它的实际的意义,即,无鸡成不了宴席。在海南闽语地区,鸡是美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鸡是宴席中最重要的一道食谱,没有鸡一顿宴席就是不完整的。大到喜宴庆典,小到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接亲待友要以鸡来接待,因此有“无鸡不成宴”之说。因为对鸡肉的偏好,诞生了海南四大传统名菜之一的白切文昌鸡,鸡以文昌市潭牛镇天赐村最出名,鸡以白切为最佳,白切鸡都是清水煮的鸡,酥黄的鸡皮白嫩的肉,入口油滑清爽,再蘸上一些蒜头、姜或香菜配成的佐料,真是满嘴生香。虽然现在生活改善了,鸡不再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食品,但是鸡还是闽语区宴席上的美食。

【2】无鸡不成年

【3】三十夜才笼鸡不肥

【4】鸡大婆祖死

例【2】无鸡不成年,即没有鸡参与的年不算过年。例【3】“三十夜才笼鸡不肥”,字面意思为:大年三十快杀鸡前才笼鸡,鸡已经肥不了,深藏的意思为:事情火烧眉毛才去做,那就来不及了,告诫人做事应该早着手,做好准备,不要等时间到了才急起来。例【4】“鸡大婆祖死”字面意思为:鸡养大了,婆祖也死了,深藏着:孝敬婆祖要及时。引申为: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做起的,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这三句俗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海南闽语区的民俗。闽语区过年一定会杀鸡,在闽语区的农村,要用鸡来拜公祖、婆祖(公祖、婆祖是统称,包括祖先神、保护一地方的境主,土地公,还有人们想象出来的神等等),鸡的大小也成为衡量一个人对神的虔诚程度。具体体现:大年三十(农历没有三十日就放在二十九日举行)的时候,各家各户都有杀鸡工作,拔毛,洗净,鸡身、鸡内脏放到清水中煮熟,用整只鸡拜公祖或婆祖。祭拜神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首先需要祭拜保护一村或几个村的境主、其次是祭拜土地公、最后是小宗族里逝世的祖先。在祭祀不同神灵的时候,采用不同的鸡,鸡的大小肥瘦也是不同的,但是鸡的大小和肥瘦代表着人对神的虔诚。因此,闽语区的人们,年前要准备充足的鸡(个别人家,如果今年没有养鸡或养鸡遇到鸡瘟,年前也要买几只鸡),并且为了表示对神的虔诚,一定要把鸡笼起来,使其变大变肥。因此才产生“三十夜才笼鸡不肥”和“无鸡无成年”之说。因鸡与祭祀密不可分,闽语区根据这样的状态,引申出“鸡大婆祖死”以教育人们孝敬要趁早。

“无鸡不成年”除了表现过年用鸡祭拜公祖婆祖的民俗外,还表现在过年吃鸡的民俗上,闽语区的海口地区,年三十有“围炉”习俗,即家人吃团圆饭。饭桌上必有鸡肉。闽语区的屯昌县,大年三十凌晨,农村的人家要杀一只小母鸡,当地人叫 “半夜鸡”(12点以后杀的鸡叫半夜鸡),煮熟,祭奉祖先完毕,父母就有说有笑地象征性先吃,接着全家人一起吃,通过这个仪式希望家里年轻一代要效仿老一辈,恩恩爱爱,和和睦睦。

【5】无鸡用鸡蛋替

这俗语的意思明了,即没有鸡的情况下,可以用鸡蛋代替。

在古代,鸡作为具有神性的动物,它能将人间和阴间,鬼魂和人类联系起来,起到沟通和交流的作用,因为鸡的神力,加之鸡的美味,用祭祀鬼神必悦之。这样的思想也随着闽语区移民的到来而来,闽语区人们相信鸡具有“召唤”黎明、沟通阴阳、招魂引魂、驱邪避鬼的功能。相信用鸡祭祀鬼神必悦之,而且与鸡相关的一切比如鸡血、鸡蛋等都具有了这些功能。

比如,在没有水龙头的年代,闽语区的农村小孩不小心掉水井(或池塘)里,虽然被救了,但其受到惊吓,夜晚常常哭泣,这种状态常被认为孩子的魂丢了。孩子的母亲(或奶奶,或请道公)就要拿鸡(没有鸡的情况下用鸡蛋代替)到孩子落水的地方,呼喊孩子的名字,这个习俗就是海南闽语区的“叫生魂”。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年代,一些家庭非常困难,养鸡遇鸡瘟,家里储蓄也不多,因此也买鸡蛋作为神的供品。现在农村的一些家庭,家里鸡比较少或杀鸡不方便的情况下,一些小的祭祀也是可以用鸡蛋代替的。比如为小孩祭婆奶(闽语区的人们认为,孩子没有超过12岁,有一个神保护他们,这个神就是婆奶,其神位在屋檐下)的情况下常用鸡蛋祭祀。因此有“无鸡用蛋替”之说。

二、鸡俗语折射下的闽语区人们的价值观

语言是思想的体现,俗语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在建构动物俗语时,人们喜欢以自我的主观意志来观照动物,把人类的审美情感强加给动物形象。人们往往因動物某些方面的特征而产生喜爱或厌恶的情感,并将这种主观情感反过来投射到动物形象中,赋予其人类的性格以及与人事相关的特定含义,这就使动物俗语有了人格化的情感特征。”[4]鸡在闽语区的俗语里既有美又有丑,既有好又有坏的一面,两种相反的感情集中于一种动物身上,折射出闽语区人们实用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以功利为其价值判断的依据,这种价值取向不管传统不论礼仪,而重实实在在的利益,对我有利的我赞美和拥护,对我不利的我否定和反对。

【6】人靠诚实,鸡靠勤劳

【7】鸡吃鸡脚爪,人吃人才调

例【6】人靠诚实,鸡靠勤劳,意为人要靠诚实才生活得好,鸡要靠自己勤劳才找到食物。【7】鸡吃鸡脚爪,人吃人才调,意为鸡靠自己爪子刨食过活,人靠自己的能耐过活,藏的深意为每个人的生活都要靠自己,生活不好也是自己才能有限不要羡慕或妒忌别人。这两句俗语都是劝诫别人的,但都折射出人们对鸡的认识:鸡是勤劳的。鸡在人们心中是美好的动物,人们对鸡情感是褒的。

鸡作为家禽,跟人的生活密切相连,人们有时不免受到它的带来的干扰,集鸡有时侵犯到人的利益。

【8】鸡母上灶鸡仔看样

【9】鸡仔落米缸

例【8】鸡母上灶鸡仔看样意为:鸡母跳上灶台寻食,小鸡自然也跟上,即“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意思。【9】鸡仔落米缸,意为:小鸡因经常偷吃米缸里的米,而困在米缸里飞不出来。这两句俗语折射鸡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干扰和侵犯人的利益。确实,现实生活中,鸡为闽语区的人提供肉食,也提供祭祀的贡品以及做法的道具,一定程度上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在农村,鸡到处找吃的,看到吃的就会招朋引伴过去,还留下又脏又难闻得鸡粪,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麻烦,闽语区对鸡也有贬低。

【10】瞎夜鸡啄着虫子

【11】呆鸡吃白米

例【10】瞎夜鸡啄着虫子,意为:瞎眼的母鸡啄到虫子,引申出没本事的人撞好运的深意。【11】呆鸡吃白米,意为呆鸡也能吃到白米,引申出没本事的人撞好运。这两句俗语中,称鸡为“瞎夜鸡”“呆鸡”,这两个称呼都是不敬的,带有明显的看不起和贬低之意。

【12】鸡来穷,狗来富,猫来挂加注(加注:音译,以前,闽语区农村人用来装东西的草袋。这句俗语在闽语区的海口,定安,澄迈、屯昌一带流传)。闽语区的观念中,鸡自己来家中,会带来不好的运气,对自来的鸡抱有畏惧的心理,不会因为白得到一只鸡而高兴。

鸡俗语作为闽语区一种独特的语言风俗,反映了闽语区人们与鸡之间的复杂关系。鸡在古代被认为东方之子,南方之象。鸡鸣暗消,属阳,阳克阴。又因鸡与郁、垒二神能杀鬼,因此,鸡有神性,鸡能沟通神人鬼,还能祛鬼避禍。在万物有了灵的年代,鸡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人的崇拜,闽语区的人们用鸡赶鬼避邪,祭祀等,相信鸡具有神性。鸡自己找吃,使鸡也具有了勤劳的特点,闽语区人们肯定神性和鸡的功用,也承认的鸡的勤劳,但是鸡偷吃粮食,随地拉屎也给人带来了麻烦,因此以“瞎夜鸡”“呆鸡”表对鸡的不敬和不满。神圣的鸡、勤劳的鸡和“瞎夜鸡”“呆鸡”折射出闽语区人们较为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以功利为其价值判断的依据,重实实在在的利益而轻礼仪。在这种价值观下,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神圣鸡,勤劳鸡,也能被拉下作为“瞎夜鸡”“呆鸡”。

闽语区的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在其它方面也可以看出来:对人的价值判断方面,不以圣人是而是,不以圣人非而非,他们看重的是人的德、才和对闽语区的贡献。唐宋期间遭贬来海南的“五公”,他们在政治上被当时人不齿,但闽语区人没有蔑视,没有嘲讽,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充满了崇敬和同情,闽语区民间传颂五公在海南的善行和贡献,在他们死后,还建祠纪念和祭拜他们。另外,闽语区的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崇奉的境主,很多是历史上出现的文臣武将,比如海瑞(海公),冼夫人,还有些是闽语区曾经出现过的人,比如:108兄弟神等。这些神对闽语区人有帮助,给他们来好处,因此设寺纪念,定期举行祭祀。

三、鸡俗语下的生活和生产经验

俗语反映的内容非常广泛,丰富多彩。人们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和立场观点来认识世界,俗语是观察的结果。这种结果或为成功经验,或为失败教训或为科学知识,或为生活感受,不管哪一种,都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闽语区的很多鸡俗语体现出了人们对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感受,体现劳动人们的智慧。

(一)以鸡说明道理,揭示生活本质

【13】孧时偷根针,大来偷鸡阉

意思是:小时候,偷小东西,如果没有及时制止,长大了则要偷大东西。告诫人们,从小要洁身自好,不要认为拿的东西小而任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否则后果很严重。

【14】远处鸡啼声好听

意思是:远处的鸡打鸣都是好听的,引申为自己不甚了解的东西,偶尔看到或听到觉得都是好的。

【15】饲的鸡多,下的蛋多

意思是养的鸡多,下的蛋就多,引申为只有不惜下功夫,才有收获。

【16】鸡蛋甚密都出仔

意思:像鸡蛋长得那么紧密都能够孵出小鸡来,喻为很多事情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隐藏得再深也终将有一天会浮出水面。有些事以为人家不知道,其实谁都知道。

【17】一跎鸡屎秽一锅汤

意思是:一跎鸡屎,能影响一锅汤。这话有贬义,即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影响整个大局。

【18】赶鸡不上屋,拉牛不上树

【19】 捉鸡孵蛋,押(强迫)牛吃水

这两句俗语的深层意思是强迫别人去做事,那是行不通的(比喻不能做成的事情无法勉强)。

【20】鸡不宰不知肥瘦。

意思是:鸡在没有杀掉拔毛前是很难知道肥的或者是瘦的,一般暗喻某事在没有结束之前是不知道结果的。

【21】鸡肥鸡脚香

这句话的浅层意思就是它的字面意思,深层里是对连带关系的一种相信与赞美,也有水涨船高的意思。

【22】有鸡叫天光,没鸡叫天也光

意思是:不管鸡叫还是不叫,天都会亮,比喻为有没有外在因素的催化,事实都是铁定、都明摆着的。

(二)以鸡讽刺别人,引导向善

【23】食鸡肠,厌鸡屎;娶老婆,厌父母。

意思是:人们喜欢吃鸡肠,却讨厌鸡屎,人们往往娶媳妇,就嫌弃父母。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又有反讽那些忘本人之意。

【24】鸡腿不拾拾鸡爪

意思是:鸡腿不要要鸡爪,讽刺他人因小失大。

【25】有就三三酙 没就鸡毛烟

“酙”量词,“一酙”即一杯,“十酙”等于一斗,意思是:在有米下锅的时候,每顿下米满满的,在没有米下锅的时才急急忙忙找吃的。“鸡毛烟”是比喻,喻为跑得非常火急。讽刺哪些有钱的时候,大吃大喝,不懂节约持家,没钱的时候为吃的到处奔波的人。

【26】三钱鸡囝看透肾

意思是:小鸡由于未完全长出毛,通身有点透明,因此可以看清血管乃至里面的内脏。比喻从人表面可以看穿其本质。在闽语区人们的语言环境中,表示出已经看透你这个人,看清你的本意,是贬义。

(三)以鸡为观察对象,总结生产经验

【27】八九月,鸡脚白

意思是:农历八九月天天都会下雨,地上的鸡脚都是白白的.而今年这段时间好久都未见下雨,是否预禾今冬明春要遇大旱,希望种养的人们做好抗旱准备。

【28】正月初一鸡叫早,第一年春年景好

意思是:正月初一一大早,听到鸡第一声啼叫,称鸡报春早,明年年景就好。

【29】三月水流,无米饲鸡

意思是:三月降水多,便成涝灾,粮食失收,无米喂鸡。

【30】小寒冷死鸡,大寒猪滚泥

意思是:如果小寒很冷,连小鸡都冻死了,那么,大寒就会热到猪难受,滚在泥里散热。这是对海南气候特殊性总结。

【31】鸡曝翅,天有日。鸡曝腿,天做水。

意思是:鸡晒翅膀,那么当天天气就好;鸡晒脚,那么当天天气不好,就要下雨了。

【32】十一月晒夜南鸡啼北,天转好谁不识

意思是:如果十一月,天空南边星光灿烂,天很亮,鸡在相反的方向北边啼叫,那么天气就要好转了。这个道理谁都懂。

【33】日落一,夜落七,鸡啼落雨十二日

意思是:在秋冬季节,如果白天开始下雨,大概只下一天会停,如果晚上里开始下雨,将会连续阴雨七天,如果鸡啼时分开始下雨,将会连续下阴雨十二天。

结语

海南闽语区鸡俗语是海南闽语区鸡文化的沉淀,解读这些鸡俗语,我们可以了解闽语区人们的生活、生产经验,可以了解闽语区人的价值观,可以了解闽语区相关的鸡民俗,当然,也可以透视闽语区的岁时节庆、宗法制度、宗教信仰。

基金项目: 海南省教育厅2014年高校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NKY2014-94);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qtky201312)。

参考文献:

〔1〕曲彦斌.中國民俗语言学[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4):P149;

〔2〕梁静华,刘爱梅.海南闽语区鸡文化现象调查[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 P8-11;

〔3〕肖建华.民俗语言初探[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P44;

〔4〕丁健.台州方言动物俗语的文化阐释[J] .台州学院学报,2011(4):P38。

作者简介:梁静华(1977-- ),女, 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海南文学、海南文化,现任职琼台师范学院。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闽语区鸡俗语的文化阐释

[摘要]本文收集海南闽语区的鸡俗语,并对这些俗语进行文化阐释,分析俗语下的相关民俗事象,以及俗语折射出的价值观和生活、生产经验。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闽语区的民俗以及闽语区人们的价值观和智慧,进而推动闽语区鸡文化研究。[关键词]海南闽语区鸡俗语文化阐释俗语是人民群众长期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