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清代学政题匾的书法价值

岳飞书法田国杰学政作为清代中央选派任用的管理地方学务专职官员,专司管理、督察一省文化、教育事务,由皇帝直接任命,多从六部侍郎、其他京衙正印官及翰林院、詹事府、给事中、监察御史中选任,多以进士出身者担任,其书法水平无疑是当时文人中的佼佼者。清代题匾送匾之风颇为盛行,匾额的应用已成定式,除了其基本的标识

岳飞书法

田国杰

学政作为清代中央选派任用的管理地方学务专职官员,专司管理、督察一省文化、教育事务,由皇帝直接任命,多从六部侍郎、其他京衙正印官及翰林院、詹事府、给事中、监察御史中选任,多以进士出身者担任,其书法水平无疑是当时文人中的佼佼者。

清代题匾送匾之风颇为盛行,匾额的应用已成定式,除了其基本的标识功用外,在朝廷,它成为赏赐大臣、培植亲信的一种工具;在地方,它成为褒奖耆英、宣教贞节、弃恶扬善的一种措施,封建统治者通过旌表匾额来作为尊老敬老、表彰先贤节烈、树立典范达到推行教化的目的。学政题匾也因其职掌所在而多援笔题匾。清代学政之书法,绝非等闲之作,现今存世作品多以手卷、中堂、册页和对联小型书作为多,至于榜书的匾额大字作品留存至今少之又少。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2171多块匾额中清代学政题写的匾额达数十块之多,可谓是一大幸事。

一、缘于职掌文衡、选拔俊秀而题

清代学政作为一省职掌文衡、选拔俊秀的官员,在科举取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持科考、选拨贡生也是其重要的职责之一。《清会典事制·礼部贡举》规定:“乡、会试中式人员,应得旗扁银两及表里缎疋,应照举人、进士例给予”,学政对于中举的举人和岁贡、拔贡等按惯例,都要题匾予以褒奖。馆藏中除了为中式举人题匾外,尚有十余块清代学政为贡生题写的匾额,见于书史留名者有以下现择其精者述略如下:

广东学政翁方纲题”拔元”匾匾(图一)高75厘米,宽218厘米。匾上款:“钦命日讲起居注翰林院官侍读提督广东全省学政加三级翁方纲(一正方形篆书印:“臣翁方纲”)为拔贡生罗经立”,下款:“大清乾隆三十年岁次乙酉谷旦”。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清代诗人、书法家。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曾任广东等省学政。该匾系翁方纲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任广东学政期间为拔贡生罗经所题。行楷书匾文“拔元”两字书体瘦长紧劲、笔法圆厚浑钝,运笔沉酣,笔画丰满,筋劲骨健,浓淡、粗细和行止极有节奏感,用笔以圆润轻柔为主,没有丝毫的方刚急躁之气,用腕灵活,笔意柔润流畅,融欧阳询、虞世南书法之精髓,同时避免了欧体“作字狭长”的弊端,“拔元”二字结字体态整齐,收敛紧密,排叠有序,能成老气,同时也避免了“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弊端。该匾书法属于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强调笔笔有出处,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温润丰富,运笔沉酣,筋劲骨健,妙得神韵,有欧书的峻峭,却无欧书的刀戟森森之感,充分体现了翁方纲书法特点及书法理论,堪称匾中上品。

翁方纲是清代乾嘉时期帖学书法的倡行者和杰出代表,同时也是清代碑学书法的奠基者。翁方纲善书,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包世臣《艺舟双楫》评“宛平(翁方纲)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因其临古太深,嫌于拘束。其楷书虽得欧阳询的结实端谨,而乏其清新精巧;行书稍活泼,而仍然过于拘束,缺乏逸韵高情,此为后人所讥者,这与其终生痴迷金石研究和临摹金石有着直接的关系。

福建学政王杰题”连步”匾

匾(图二)高68厘米,宽153厘米。上款为:“钦命提督福建学政翰林院修撰加一级王杰为”,下款为:“乾隆三十年乙酉冬月岁进士卢建平立”,中有跋文诗一首“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连福添禄传忠厚,步上青云万代兴。”

王杰(1725-1805),字伟人,陕西省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状元,曾四任学政,历官至军机大臣、尚书房总师傅、东阁大学士等职,嘉庆帝即位后王杰任首辅,深得嘉庆倚重,卒谥“文端”。王杰以诗文见长,工于书法。

该匾跋文诗和上、下款文皆楷书阳刻,匾文“连步”两字结体稍长,行楷书书写,为增强其审美效果,确保整体布局的和谐,书者在书写“步”字的下半部“少”字时有意识的多添加了一“、”画,使“步”字更趋沉稳平衡。该匾笔法刚劲秀拔,运笔张弛有序,结体沉稳端庄,中锋用笔,道劲有力,匾额跋文诗清新高远。

二、缘于宣扬教化、表彰乡贤节烈而题

清代学政还负有宣扬教化、表彰乡贤节烈的职责,封建时代官吏是封建道德礼仪和民风教化的主要推动者,他们通过树立功德碑记、旌表牌坊、颂扬匾额等具体方式,化无形的道德操守和伦理规范为有形的教化方式,或带头尊老敬老,或旌表乡贤节烈,达到其推行民风教化的目的,这在馆藏学政所题匾额中均有所体现,作为担负宣扬和推行教化之责的学政,题写匾额不失为推行教化之举。

(一)倡导尊老敬老之风,推行民风教化

江西学政金德瑛题“淑德遐龄”匾

匾(图三)高87厘米,宽270厘米。上款:“赐进士及第三人日讲官起居注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提督江西等处学政纪录四次金德瑛为曾大裥、大福、大祈、大襭之母陈氏七十又一立”,下款:“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季冬月谷旦”。

金德瑛(1701-1762年),字汝白,号桧门,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状元及第,授修撰,官至左都御史,在督办学政,选拔、培养人才方面很有建树,曾先后任江西、山东及顺天学政。金德瑛极好金石鉴定,是清代屈指可数的金石专家之一,曾编校((西清古鉴》、《石渠宝笈》二书。书法在当时与他的诗歌、金石相比肩,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交好,时有唱和。该匾系金德瑛任江西学政时为高寿老人所题之匾,赞颂其寿高德长。该匾字体略长,以行楷书书写,书法俊逸潇洒,字字珠玑,避免了正楷书的死板、呆滞之弊,由此匾可知书法之精妙。

福建学政纪昀题“竹节长青”匾匾(图四)高80厘米,宽223厘米。上款:“钦命提督福建学政翰林院编修太常寺乡口口加一级寻常纪录十次纪昀为祖母七十寿葛氏立”,下款:“乾隆三十一年天运丙戌叁月吉旦”。

该匾系纪昀于乾隆三十一年(1786年)为葛氏祖母七十寿诞而题,盛赞其节操如竹节般长青坚韧。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舂帆,晚号石云、号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十九年进士,累至左都御史等职,乾隆三十六年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亲自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有《纪文达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等,卒谥文达。

该匾书法结体严谨,以当时流行的馆阁体书写,字体稍长,书写流利,大小相兼,苍劲多姿,笔法道劲有力,前后似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董、赵之神韵,凸现其圆融和雍容华贵的书法特点,彰显了纪昀深厚的书法底蕴和功力。

河南学政姚远之题“萱堂永茂”匾

匾(图五)高73厘米,宽208厘米。匾上款:“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充实录馆篡提督河南学政侍讲学士咸安宫总裁加三级姚光之(二印:“姚元之印”,一不辨)为”,下款:“徐母张老孺人七秩荣寿立,皇清道光十二年壬辰洪岁孟冬月吉日。

姚元之(1773-1852年),字伯昂,号荐青、竹叶亭生等,清代著名书法家。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进士,曾督河南学政,历官至左都御史,著有《竹叶亭杂记》等。该匾系姚远之任河南学政之时,为祝贺张老孺人七十寿诞而题,匾文结体略长,行书书写,多俊拔。姚远之以书名显于时,其工书画,善行草、隶书,精隶法,行草书艺精妙,深得赵孟頫之笔法。一生性格孤傲、寡交友,其隶书工《曹全碑》、《张迁碑》等汉隶名碑,临悟甚深,能脱离汉隶笔法之囿,所作隶书,多能“入古三分”,其隶书结字古雅,体态生动道逸,字形初识“平正”,细品则“平中人险”,颇耐寻味,为其不可多得的榜书作品。

江西学政洪钧题“硕德延龄”匾匾(图六)高68厘米,宽198厘米。上款:“赐进士及第钦命翰林院侍讲学士提督江西全省学政随带加四级纪录十次洪钧(正方形印两枚,一为“臣洪钧印”,一为“文卿”)为,下款:“恭祝覃恩登仕郎发员尊兄台钟先生六旬晋五寿诞志庆,皇清光绪壬辰十八年冬月吉日立”。

洪钧(1839-1893年),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人,清末史学家。同治七年状元,官至兵部左侍郎,曾出使俄德奥和(荷兰)四国大臣,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该匾匾文以行楷书书写,阳刻。匾文笔法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势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布局严谨工整,笔力强劲,其书法之精妙可见一斑。

江西学政陈宝琛题”康疆逢吉”匾

匾(图七)高75厘米,宽196厘米。上款:“钦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提督江西学院加十级纪录十次陈宝琛(二正方形印:“陈宝琛印”、“江西学政”)”,下款:“旌表五世同堂监生王光彦之妻阙氏立,大清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冬月谷旦”。

匾为陈宝琛于光绪九年(1883年)任江西雪珍时为监生王光彦之妻阙氏所题,旌表其德高寿长。陈宝琛(1848~1935年),字佰潜、敬嘉,号瞍庵,福建闽侯人(今福州),同治七年进土,历官至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等,以敢言著称,世谓“清流派”主将。宣统三年,任宣统帝帝师,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民国时,与修《清德宗本纪》,“九·一八”事变后,反对溥仪复辟建立“伪满洲国”,后病逝于天津。溥仪特谥“文忠”。陈宝琛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学黄庭坚,又工画松,能篆刻、治印。

该匾书体为其擅长的楷书书写,书法工整,结体瘦硬,法度严谨,篇章分明,以险化板,以奇出新,行笔沉稳,娴熟老到,深得黄庭坚书法之神韵,凸显其瘦长秀逸、冷峻遒劲的书风。其书法主承欧柳,上溯二王,下取宋意,学黄庭坚,瘦硬道劲,但师古而不拘于古,险劲与结体严密取法于欧阳询,刚健含婀娜与柳公神似,点划沉蓄畅快,结构舒展大度如山谷。修神而离迹,故能独树一帜。后人评陈宝琛“书法直追汉唐,海内之士,以得片纸只字为荣”,是匾尤为珍贵。

(二)旌表乡贤、节烈

按照清制,各县、州、府所呈报的乡贤、节烈事迹是要逐级上报至学政后审核后,上奏朝廷批准后方可进行旌表。学政亲自为贞妇烈女题匾进行表彰和宣扬,其旨在树立典范、推行教化。馆藏旌表节妇的“节比敬姜”匾额(图八)就是时任河南学政王垿所题。

匾上款:“钦命翰林院大学士国子监正堂提督河南全省学政加三级王为李挺然之妻王氏立”,下款:“龙飞光绪三十二年桂月谷旦”。匾高100厘米,宽208厘米。该匾系王垿用其最擅长的行楷书书写,饱笔浓墨,结体谨严,挺拔道美,功力深厚,雍容整肃,平整中寓险奇,圆润里见清劲,望之震人心魄,气度翩翩,宛若深林高士,非一般进士和普通书家可与之比肩。该匾虽难脱清代“馆阁体”之束缚,但北碑之味深蕴,堪称其榜书之上乘佳作。

王垿(1853-1933年)字觉生、爵生,山东莱阳人,光绪十五年进士,历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907年又署法部右侍郎兼实录馆副总裁,修光绪朝《实录》,袁世凯组阁时,任弼德院顾问大臣,民国后王垿清操自守,不问政事,潜心翰墨,工书法、善诗文。其父王兰升、兄王塾均为进士。王垿幼承家训,功底扎实,勤习隶、行、楷书,入京后师从状元曹鸿勋学习书法。其书法初学欧、虞,兼得瘦劲与圆润之笔法,后兼师颜柳,以饱笔浓墨作书,平整中寓灵动,圆润里见清劲,别有一番生动天真之趣。其书法在京期间即为时人所重,北京流传的“有匾皆书塘,无腔不学谭”。王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汉隶及魏、晋、唐之名碑、帖融会贯通,终于形成雅俗共赏、形体长方的正行书,亦称“垿体”。清末民初北京和青岛各大商号所挂牌匾、对联多出自王垿之手。馆藏的民国十一年“欧孟遗徽”匾额亦出自王垿之手。

上述匾额是由清代学政金德瑛等八人缘事相题,字径大约在30厘米上下,阴刻阳刻不等。八人皆曾履学政之职而均至高位,书法多有名声。当然,一代书风,只是从客观讲,从主流讲,绝不是印模、算子类的刻板物,纵然渊源、师承和时代的烙印必不能无,但学政个人的修养、阅历、情趣,皆是要进发出来的,这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馆藏的学政题匾为研究清代教育提供了珍贵实物,也为研究近代的书法特别是榜书书法提供了丰富的参照。

(责任编辑:阮富春)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清代学政题匾的书法价值

岳飞书法田国杰学政作为清代中央选派任用的管理地方学务专职官员,专司管理、督察一省文化、教育事务,由皇帝直接任命,多从六部侍郎、其他京衙正印官及翰林院、詹事府、给事中、监察御史中选任,多以进士出身者担任,其书法水平无疑是当时文人中的佼佼者。清代题匾送匾之风颇为盛行,匾额的应用已成定式,除了其基本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