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寓刚健于清秀

先生的书法寓刚健于清秀,灵动雅致,意远韵长,深得王羲之笔意....杨建华书法是一种载体,人们就是要通过这种载体,来体现自己的追求,体现自己的精神,体现自己的生命。而这留在人间的线条,只是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永恒。王羲之至今不死,欧、颜、柳、赵与中国书法同在。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世界艺术门类之一,历经几千年,久而不

先生的书法寓刚健于清秀,灵动雅致,意远韵长,深得王羲之笔意. ...

杨建华

书法是一种载体,人们就是要通过这种载体,来体现自己的追求,体现自己的精神,体现自己的生命。而这留在人间的线条,只是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永恒。王羲之至今不死,欧、颜、柳、赵与中国书法同在。

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世界艺术门类之一,历经几千年,久而不衰,吸引着众多的爱好者倾其毕生精力为之奋斗。冯其庸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斋号“瓜饭楼”。192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在江南艺术之风的熏陶下,从幼年即开始临习《芥子园画谱》和各种法帖。少年时,他曾考取过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48年从无锡国专毕业,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冯其庸先生开启对书法一生的追求,大致可以追溯到1946年春入无锡国专时。王蘧常先生是冯先生初入无锡国专时的老师,师生二人情谊甚笃,几十年后王蘧常先生还在“不妨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的对子上题了跋语。

冯先生曾临摹历代名家碑帖,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先受书法于王蘧常,后又与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唐云、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周怀民、许麟庐诸先生游,于书画潜心学习……

冯先生早年花了很大的功夫临《九成宫》《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泉南生墓志铭》《道固法师碑》《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黄庭经》《圣教序》《兰亭序》等碑帖,并细心揣摩,观察名家用笔的特征。后来,在学习中认识到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五帖很难学,固冯其庸在王字上下的工夫最多。近年来,冯其庸以扎实的功底、极高的修养、广博的知识、诗人的天赋、精深的书论,形成了自己豪放浑厚的风格,特别是行草书,不唯古是尊,出入二王,受董其昌的影响较大。与董字风姿柔媚相比,冯字显然刚健老辣,神气十足,极富金石味。他的书法内容大都是自己精心创作的,字里行间溢出深厚的学养。倘若排列在世学者的书法,启功第一、冯其庸应列为第二。

冯其庸先生书写擅用长锋羊毫,纵挫横揉,力透纸背,刚柔相济,笔墨酣畅。他的字,绝不是逞怪弄险,却能寓意趣于点画之中,蕴神情于点画之外,于平正规矩处见其神采。

一般的书家,难处理的是一篇中相同的字和偏旁。冯先生则迎难而上,在处理一篇中相同的字以及相同的偏旁变化自然多端。例如,行书《减兰咏水仙词》手卷(见图1),观之如清风徐来,无论是章法、结体还是用笔,都无可挑剔;再如冯其庸所书《贵阳黔灵山旧联》长联(见图2),气势博大,节奏起伏跌宕而又是那么自然。冯先生的小楷,既有楷法,又有灵动之意,章法上笔墨的中文和朱笔的点评相错落,读来极为舒服。

再玩味,则感到冯先生的书法“功夫在书外”了,所作所写内容多为作者自己的诗词,如大幅自作诗《青藤》(见图3)。这些诗词是一个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切实感受和认识(1998年8月,冯其庸以76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被攀登)。

冯先生虽已耄耋之年,但一拿起笔来,精、气、神俱增,笔笔如锥画沙、屋漏痕。即使“文革”一开始,冯先生被打成吴晗“三家村”的人物,之后又升级为所谓中宣部“阎王殿”的人物时,也未放弃手中的毛笔。1969年,他怕红卫兵抄家把《红楼梦》抄走,就偷偷抄一本保留下来。这项抄书工程是秘密进行的,每天夜深人静,等家人都睡着以后,冯先生就挑灯夜战,一笔一笔地抄,每次几个小时,抄到抄不动了就睡觉,第二天再去挨批。整整一年,冯其庸按照《红楼梦》的原行原页,用朱墨两色抄成,一共16本,终于在1970年下放前赶完了。在那个雨夜,冯其庸在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又赋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这些经历也让冯其庸先生对曾经觉得没劲的《红楼梦》有了新的认识。冯先生的这种境界,是其数十年如一日不可一日无书所研修的结果。

冯先生著书甚丰是其书法形成其独特风格的重要方面。冯先生以研究《红楼梦》著称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等书。他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从《冯其庸文集》编辑出版座谈会上了解到,《冯其庸文集》将由中华书局结集出版,其中收录了冯先生自1947年10月发表首篇文史论文以来所有的著作,包括红楼梦研究、西域考古、书画鉴赏与评论、文学评论、戏曲评论、诗词作品、古籍整理、序跋等,共分17卷,总字数近千万。首卷将于明年上半年出版,其余于年底前全部出齐。这不仅仅是冯先生个人的学术总结,同时对传承传统文化和学术研究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冯先生已先后出版了个人专著28种,古籍整理5种,主编5种,共计118册,4000余万字。

冯先生对学习书法有很多精辟的见解。郑寒白先生曾问冯其庸先生:“您广览历代碑帖,见过许多真迹,而皈依只在王羲之‘平生苦爱右军书,一帖兰亭卅载余,在今天书坛力倡创新,对王羲之颠覆重整,大力改造的作品颇领风骚,您有何看法?”冯先生答:“艺术和市场是两回事。对现今的书坛,我有两点看法,首先是后继有人,很多人能写得很规矩,能够得古人的风神。第二点,我不赞成现在的有些书风,它不是真正的书法。其实书法也有别才,书法家要先读书,有修养,有学问,眼界要开阔。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学问修养,再勤学苦练,才能使自己的艺术有所成就。”

冯先生还认为,学古人,不但要学习他们的长处,还必要看出古人的不足。要能取其所长,舍其所短。冯先生认为,在写字的过程中,执笔过紧便会死板,要不断调整笔锋,笔要随时圆转,如冯其庸所书唐代杜甫《水槛遣心》诗句(见图4、图5)。

冯其庸先生的书法造诣为什么深?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他得力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经历,得以在这么多书法大师的身边耳濡目染。其次,则是得力于他在书法方面的用工之勤。再次,则是得力于他在其他方面的卓越贡献。最后,则是得力于他高于常人的艺术天赋与悟性。

另外,冯先生的书法艺术“书卷气”十足,这与他丰厚的学养和高深的修为紧密相联。他的书法成就,是在他的广博学识、高度艺术修养和明快的性格、严谨治学的态度的肥沃土壤上盛开的灿烂花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其书法结构严谨,欹侧而取其姿美;笔法方折遒劲而达清秀;到达骨力肌瞍筋腱,刚劲蕴藉,韵味无穷,如冯其庸所书北宋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七言绝句第一首(见图6)。

当然,有些人批评冯老的字过于甜美、平淡,但这却是欣赏水平不及所致,没有能力发现其中蕴寓的枯劲与古拙;冯其庸的字从王字入手,登堂入室,由《圣教序》而《兰亭序》而书札,步步深入,得其精髓。初观也许会有甜熟之感,细读则不然,熟中有巧,熟中有生,化碑为帖,行草中有隶意,“王字”中带出魏碑,可见书家也在求变,力求从“王字”中跳出来,如冯其庸所书清代黄景仁《都门秋思》文房联(见图7)。

也有的人认为冯老的字过于粗犷,其实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冯老大开大阖是一种惊涛拍岸的宏大气魄。评冯其庸先生的书法造诣,简单可概括为“炉火纯青”和“人书俱老”八字。所谓炉火纯青,是指冯先生的近作比以往更显文气和清气;而人书俱老指近作比以往更加自然。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寓刚健于清秀

先生的书法寓刚健于清秀,灵动雅致,意远韵长,深得王羲之笔意....杨建华书法是一种载体,人们就是要通过这种载体,来体现自己的追求,体现自己的精神,体现自己的生命。而这留在人间的线条,只是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永恒。王羲之至今不死,欧、颜、柳、赵与中国书法同在。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世界艺术门类之一,历经几千年,久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