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试析《二泉映月》的特点及其演奏风格

孟凡增[摘要]二胡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接近人声的音色,深受国人喜爱。而二胡曲又以《二泉映月》最为出名,《二泉映月》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应该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民族音乐家。今天我们对其特点及演奏风格进行研究,不仅可提高二胡的

孟凡增

[摘要]二胡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接近人声的音色,深受国人喜爱。而二胡曲又以《二泉映月》最为出名,《二泉映月》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应该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民族音乐家。今天我们对其特点及演奏风格进行研究,不仅可提高二胡的演奏和教学水平,而且对传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二泉映月》 特点 演奏风格

《二泉映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由一些世界级的指挥家指挥知名国内外交响乐团演奏,它的影响跨出了国门。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说这是真正的天籁。中国的经典民族音乐中,二胡曲《二泉映月》独树一帜,是阿炳最杰出的代表作。阿炳在街头流浪卖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映月》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在继承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就该曲的特点及其演奏风格,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二泉映月》的几个特殊的演奏手法

1.定把滑音。因为阿炳常用绳子将胡琴挂在脖子上边行走边演奏,换把就不甚方便,由此形成了定把演奏的特殊技法,即一段旋律尽量在一个把位演奏,遇到把位以外的音时就用伸展手指按出。如果用换把奏出这些音,反而会觉得软弱不顺,有失阿炳音乐风格。

2.浪弓。即在演奏长音时用弓子瞬间的力度变化奏出其内在的律动感,一种说话般的抑扬顿挫。

3.透音。即在演奏内弦上把位一指的“2”音时,食指迅速的一放即按,隐隐约约透出一个空弦音,别具风味,这是阿炳吸收江南丝竹音乐演奏手法的结果。

4.带起。即左手的弹拨,但此曲中的带起并不是手指向里勾拨琴弦,而是用三指指尖肉多处轻轻压弦,向里向外而上一弹,发出很轻盈的拨弦声。这个特殊的技法更增添了曲子的厚重感,有一种心在滴血的感觉,一压一弹将主人公的辛酸表现的淋漓尽致。

5.节拍重音的移位。阿炳二胡多受江南戏曲,小调,锣鼓乐等民间音乐的熏陶,因此其节拍重音常与基本乐理中的规则相去甚远,而接近于民间锣鼓乐中的重音形式。

6.阿炳的二胡曲中多用动作果断,性格坚定,刚直,有一定棱角的滑音,表现为起弓带有音头,滑音方式为全头全尾式,动作较快,表现一种坚强,倔强的性格。

没有以上几个特殊的技法,或者是演奏者将以上几个技法演奏的不到位,那就失去了阿炳音乐的风格。所以,为了能更好的诠释《二泉映月》我们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二泉映月》的旋律风格,音调特点

此曲在音调和曲式结构方面,继承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优点,又富有独创,内涵丰富,形象鲜明。

1、该曲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循环变奏的结构形式,由一个主题及其五次变奏组成。全曲的感情起伏脉络清晰,构成完美的起承组合。

2、乐曲吸收了苏南一带的民歌及常锡滩簧的音调,曲调委婉,感情细腻。

3、乐句之间环环相接,连绵不绝。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顶真格旋律,即后一句的第一音用前一句最末一音(同音或八度音),这在民间叫鱼咬尾。这种旋律特点贯穿始终,十分严谨。

4、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特别是较古老的民歌和民间器乐曲中,一般旋律线的发展,以下行的趋向较为多见,阿炳则在江南民间波浪式旋律线的基础上,运用了旋律线大幅度的直线上升和下降,表现了对传统旋法进行和演奏法上的大胆突破。这种突破正是为了在乐曲中表达他的强烈的感隋和极不平静的内心巨澜所需要的。

5、江南民间音乐的旋律线,以级进,小的跳进占主导地位,节奏平稳,旋律流畅,柔和饱满,清新秀丽,这与江南一带优美清润的水乡自然风光和人民的语言音调有密切的关系,在阿炳的《二泉映月》中,旋律的进行在保持江南民间音乐的波浪式进行,流畅的基础上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作了很大的改革创新,很明显的就是八度跳进和两的八度跳进。

6、阿炳的二胡曲旋律的节奏安排细致、严谨。《二泉映月》节奏的总布局是平稳的、规整的,从头至尾是4/4节拍。但旋律内部的节奏音型安排则是激荡而富于推动力,精巧而具有个性。如主题的第二乐句八拍的旋律就有六种节奏音型,在乐曲高潮处,安排了全曲独一无二的节奏音型,创造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结尾的节奏安排造成曲终情未收的艺术意境。

7、最后,在调式方面,阿炳三首二胡曲采用的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宫调式、徵调式。这是无锡当地民间音乐中最常见的两种调式。阿炳注重调式的功能、色彩作用,运用上也是很有特点的。旋律中其它调式色彩的应用:阿炳的二胡曲,在旋律重复、变奏时,往往变动或强调某几个音,使旋律具有调式色彩的变化。乐曲各段中第二乐句在四、五、六段重复时,第三拍仅改变一个音(由do变为re),则使乐曲由于强调徵调式的上五度音而更具开阔、明朗的色彩。

三、阿炳的演奏技艺

阿炳的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感人至深。他的艺术修养的渊博,技艺的精湛高超,当时是无与伦比的,即便在今天还是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和借鉴的。

1、音和节奏的稳定性。他的左手指位,把位稳定。音程分配准确。右手持弓角度帖紧,运弓速度匀称,所以发出的音很美。他的节奏稳定,不是机械的,死板的,是随着情绪的起伏而渐变,阿炳起句稳而不松,每次变奏出现略微紧一点,第一次高潮后,渐渐的更紧起来,直至全曲高潮。进入尾声时,略感徐缓,但情绪并不松弛,直至全曲终了。

2、音量饱满,坚实有力,这与《托音胡琴》的定音和经常在室外演奏有关。阿炳二胡连弓用的不多,但极有特点,他吸收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往往是由弱拍进入强拍,行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这种弓法应用破坏了原节拍有规则的力度律动,增添了旋律流动,激奋的情绪。

3、律动感。阿炳的一个独特创造是他的运弓。凡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造成了音的顿挫,听起来使人觉得连中有断,强中有弱,起而再浮,这样的曲调更为生动,富有活力和内在的律动,这是他的演奏特别引人入胜的一个原因。

四、《二泉映月》主题的诠释

《二泉映月》是阿炳人生的真实写照。阿炳身世悲凉,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辛酸和苦难。但另一方面,阿炳年轻时曾在清贫的生活中欢快过,风花雪月养育了他的情才。他双眼失明后,生活趋于苦困,加上当年战火连年,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阿炳对世态炎凉和人生痛苦感受是非常非常深的,晚年的阿炳一直过着清贫却宁静的生活。在他最后岁月中,杨荫浏教授找到他并请他演奏曲子时,阿炳的心态已是饱经沧桑,饱偿人间世态炎凉后的宗教式的深邃和宁静。这种心境和思想境界,一般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文化人是难以理解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在长期的卖艺岁月中不断的加工创造而成的,在1950年夏天录音时,此曲并没有标题,因阿炳常在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边拉二胡,所以阿炳本人根据杨荫浏先生的建议将曲定名为《二泉印月》,杨荫浏回北京后再三推敲且征得阿炳同意将曲名改为《二泉映月》。其实曲子与无锡的二泉并没有什么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首无标题音乐,这里没有“泉”也没有“月”,有的只是阿炳的人生感叹,一个很平民化的底层人物的感叹。它是阿炳的心理写照。从更深的心理层面说,也只有阿炳本人能体会到这种感受:过早的失去双亲,虽眼睛失明流落街头,但傲骨不减。从阿炳1950年的本人录音来看,说音乐反映了曲作者对旧社会的愤懑,表现对新中国新社会的无限憧憬。这种说法过于教条,也过于俗套,过分拔高了阿炳,致使该曲蒙上了一层光环。它使阿炳的形象干瘪了。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利于理解阿炳的音乐程度,阿炳虽然有惊人的音乐创造能力,却没有现在人所想象的那么高的思想觉悟,我们现在欣赏或演绎《二泉映月》,历史上的本人是无法回避的。当然,阿炳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和当时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那么听众从对阿炳身体精神状态的体会当中也会感受到一些时代的信息。在琴声的演进当中,阿炳完成跳跃、转折、盘旋、收束等变化,乐思和他的心灵相和睦、相摩擦、相碰撞,从而烦恼也许得到缓解,心灵得到锻炼和安定。饱满统一的乐思当然展示了某种执着,旋律的千变万化当然也意味着感受性的丰富,这些确有个性、性格的因素,对于乐曲的高潮,是随着乐思盘桓既久,情绪得到越来越深刻的调动,乐思带动的感受力逐渐加大,集中而致爆发,对阿炳自己来说,也许是对自身悲苦命运的一声高亢的哀鸣,也许是无限烦恼的暂时解脱,或许是突然进入了一种强度的悲喜莫名的艺术圣境。

结语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现在好多人甚至于好多水平比较高的演奏者对二泉的演绎和诠释偏离了阿炳的初衷,本文从《二泉映月》的几个特殊技法,其旋律音调特点,阿并的演奏技艺曲子主题的诠释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是为了给各位同行还有广大二胡业余爱好者一点借鉴。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沿着阿炳的足迹,走进阿炳的灵魂。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试析《二泉映月》的特点及其演奏风格

孟凡增[摘要]二胡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接近人声的音色,深受国人喜爱。而二胡曲又以《二泉映月》最为出名,《二泉映月》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应该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民族音乐家。今天我们对其特点及演奏风格进行研究,不仅可提高二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