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研究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四田萌【摘要】本文从观音信仰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及影响入手,分析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特点,得出了观音信仰中国化和佛教文化儒教化的结论。【关键词】观音信仰佛教儒教文化宗教近年来,学术界中一些文章和著述常论及观音,关于观音的一些研究成果不断问世。笔者认为这些成果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文学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 四

田萌

【摘要】本文从观音信仰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及影响入手,分析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特点,得出了观音信仰中国化和佛教文化儒教化的结论。

【关键词】观音信仰 佛教 儒教文化 宗教

近年来,学术界中一些文章和著述常论及观音,关于观音的一些研究成果不断问世。笔者认为这些成果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如孙昌武先生的《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江灿腾先生的《观音信仰与佛教文学》等。另一类是从各种观音灵验故事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如杨曾文先生、于君方先生的《观音灵验故事》,邢莉的《观音信仰》。第三类是从观音造像的角度来研究的,如孙修身先生及郑秉谦先生的文章。

在中国观音信仰是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现象,其自成一套完整庞大的宗教文化体系,集中体现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包纳广博,内涵丰富,是任何一种宗教文化现象都无法比肩的,对中国的观音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观音信仰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和影响

1.地位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四大菩萨文殊、普贤、地藏和观世音菩萨,四大菩萨信仰的盛行成就了四大名山道场。五台山文殊菩萨表征了聪明智慧,峨眉山的普贤菩萨表征了精勤实践的精神,九华山地藏菩萨表征的是大愿,地藏“以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的众生”为任,常现身于六道之中。普陀山道场的观音菩萨以慈悲闻名,表征了佛教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四大菩萨,表征了佛教的四大精神:大智,大行,大愿,大悲。

2.影响

观音信仰自魏晋时代传入中国,经不断发展与完善,一直延续到今天,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相对完整的汉传佛教观音信仰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对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各方面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众生信仰观音并效法观音或依观音之教而修行,而修行过程中体现出心境、概念、准则、修持、理想、应用、体会等相关认识,既有观音自身的成份,也有众生对待观音的成份。

二、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特点

1.体系上

中国观音信仰可划分为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藏传佛教观音信仰和中国民间观音信仰三大体系。

魏晋时代,汉传佛教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它是中国文化与印度大乘佛教中的显教文化结合的产物,属于正统的中国佛教范围。其不但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显教的成分,还对印度佛教观音类原典进行发挥演绎,最后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汉传佛教观音信仰体系。

藏传佛教观音信仰体系是以印度大乘密教的成分为主体,然后同中国西藏地区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流传于藏蒙及山西、四川、北京等汉族地区。自前弘期传入西藏,后经西藏佛教信徒的发挥,形成了藏传佛教观音信仰体系。

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体系中,印度佛教文化被彻底的改造,演变成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观音信仰体系,但这不为正统佛教所认可。

2.结构上

中国的观音文化宏观上可分为观音宗教文化及观音世俗文化两部分。

观音宗教文化是指观音信仰的基本义理和修持仪轨,其主要行为是崇拜观音神力和为获得观音神力所做的宗教修持活动,以世俗文化方式如哲学、艺术、文学、伦理、民俗、养生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音信仰就是观音世俗文化。而对中国古代的禅宗哲学影响巨大的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般若思想普及化及世俗化,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修福积德也就是福德积累,福德的积累为观音世俗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在观世音法门中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一是解决现世之苦和现下之困,二是为了种下善根从而为证得般若圣智,实现最高解脱打下基础。

3.形态上

中国民间观音信仰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形态:

一是“称名救难型”,是中国流传最广的一种观音信仰形态,认为观音具有可观世间声音的“方便之力”和随缘显相的“威神之力”。当生活中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灾难时,若能诚心称念观音圣号,就可获得神奇的感应,从而化解现实中的一切的难题。

二是“智慧解脱型”,智慧解脱型的信仰形态是指证悟至高无上的佛智慧,以此获得最终的解脱。观音救度众生,既要寻声解救众生的当下之苦,又要以般若智慧教化众生,使众生“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获得最终的解脱。

三是“密仪持咒型”,这种观音信仰形态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被视为一种总持法门,在密教典籍中触目皆是。其主要特点是专心念诵各种观音神咒,这种信仰形态被认为既可称名救难,又能获得智慧解脱的目的。

四是“解疑释惑型”,这种观音信仰形态在民间广为流传,认为观音能预测吉凶,解除疑难,是世俗社会中为众生指点迷津的神仙,如若诚心祈求,自能应验。其方法更是各种各样,有“观音签”“观音阉”“观音课”等等,据传观音签尤其灵验。

这四种信仰形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体系完整的观音信仰形态。

4.方式上

释儒道三教杂糅及发展造就了民间观音信仰。在中国汉族地区,印度大乘佛教的观音信仰和中国汉传佛教观音信仰中的许多成分都历经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及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经过不同方式的改造和不同程度的调整与发挥。

道教——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改造和吸收不同的神灵信仰,然后巧妙地将其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中,最后呈现出道教的多神崇拜现象。汉代以来,道教于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对国人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儒家思想曾长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成为中国人处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对中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观音信仰中国化

古代印度观音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明形态,在同中国儒教文化的历史交往中,中国民间已经把观音看作儒教的圣人,所以,依照儒教的理念对观音进行了重新塑造。人所共知,观音是中国化程度最深的一位菩萨。笔者认为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具体表现在观音身世形貌、伦理观念、灵感显化等方面,观音信仰中国化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典型。

1.身世形貌方面

关于观音菩萨的形貌,观音菩萨本身无一定形象,只是随众生因缘示现有别,有圣观音、自在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滴水观音、水月观音、读经观音、乘龙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等几十上百种形象。

2.伦理观念方面

侧重于伦理思想的中国儒教文化是以伦理教化为主要特色的一种文化体系,儒教文化补充了印度佛教文化在孝道、子嗣、长寿和仁善观念等方面的不足,在民间观音信仰领域,塑造了一个极讲孝道的观音形象。

3.灵感显化方面

观音菩萨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只得随顺机宜,循循善诱。他可化现不同的身份,以便深入社会,接近众生,为之说法教化。显化的形象除去佛教徒形象外,还有世俗社会中的一般民众形象,展示出了中国化的观音显相信仰的持久魅力。

四、结论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简单来说,就是人的理想和目标就是为了解除痛苦、超脱生死的轮回,得以涅槃。这种涅槃境界是需要通过佛教修持,息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种价值观念为人们的现世生活及出世愿望提供基本信念。中国儒家文化称人和天、地为“三才”,重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重视独立的意志、人格,提倡刚毅观念,强调自强不息。在价值观念上,佛教与儒家是对立的,儒家更注重生,而佛教讲生也讲死,尤其重视人的“来世”。生死是十分严肃的整体人生观问题,也是人生的两个对立面,儒家重视生,佛教重视死,两者有相通之处,又可互补。

民间观音信仰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其寓含的哲理让人们破迷开悟、断除烦恼、觉行圆满,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对和平的希冀,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研究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四田萌【摘要】本文从观音信仰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及影响入手,分析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特点,得出了观音信仰中国化和佛教文化儒教化的结论。【关键词】观音信仰佛教儒教文化宗教近年来,学术界中一些文章和著述常论及观音,关于观音的一些研究成果不断问世。笔者认为这些成果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