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振民育德拯弊治乱

...周展望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以申命行事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鲁洪生+姜国申摘要:《蛊》卦将“蛊乱”分为两种,一为父辈所留,一为母辈所留。父辈所留之“蛊乱”多为社会政治方面之问题,母辈所留之“蛊乱”多为家族内部之问题。站在君王方面考虑,治理“蛊乱”须抓“大”(父蛊)放“小”(母蛊),注重民心向背。上

...周展望 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以申命行事 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

鲁洪生+姜国申

摘 要:《蛊》卦将“蛊乱”分为两种,一为父辈所留,一为母辈所留。父辈所留之“蛊乱”多为社会政治方面之问题,母辈所留之“蛊乱”多为家族内部之问题。站在君王方面考虑,治理“蛊乱”须抓“大”(父蛊)放“小”(母蛊),注重民心向背。上九爻辞“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帛书》句末多一“凶”字,故上九爻应解读为:不侍奉王侯,自以为行事高尚,很危险。

关键词:周易;蛊;振民育德;拯弊治乱

蛊,《说文》云“腹中虫也”,《左传·昭公元年》云“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从文字构造看,上虫,下皿,杯中有水,日久生虫。蛊,主要指器皿中、肚子里生虫所造成之乱象。卦名来自于卦象,下巽 山风蛊,山下有风,流通不畅,反复撞击将草木吹乱。《蛊》卦是用自然乱象比喻政治中产生之乱象。“蛊”字“一身二任”,除“动乱”义外尚有“治理”之义,面对蛊乱就要进行治理。中国早期文献中一字往往有二义,譬如“息”字,既指“止”(如“休息”),又指“生”(如“消息盈虚”);再如“乱”字,既指“混乱”(如“蛊乱”),又指“整理”(如《离骚》末之“乱曰”,王逸注“乱,理也”)。因此研究早期文献,须将具体字放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如此才不致出现舛误。

《蛊》卦主要讲乱象丛生之时该如何处理。

卦辞云: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元亨,利涉大川”乃古代臣子之“主文谲谏”的语言艺术,讽谏君上之时,须先巧言悦其耳,后再加以引导,如此方能起到劝谏之效果。“利涉大川”,“大川”即“大河”,“涉大川”为“渡过大河”。没船之时,涉大川为困难之事,若有本卦之智慧,则前往有“利”。《周易》卦爻辞中经常出现“涉大川”之比喻,出现时一般有两种情况,大部分情况为卦象中有“水”或“木”,木漂在水上。最初之船就是受到卦象之启发,刳木为舟,把木头掏空就是独木舟。也有一部分情况,无“水”无“木”,则与卦的整体比较合,崇尚刚健拼搏之精神。

此处山风蛊,巽既可象征风,也可象征木。“山风”不是水,若将九二、九三看作一爻,那么初六、九二、九三、六四可构成一个互卦坎 。坎为水,木在水上漂,这就是“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巽》卦九五亦有相似论述,云“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古代经学家一般将之解释为“事物之发展周期”,取其“终则有始”之旨。开始与结束“始卒若环”,就像在一治一乱中行进,又如春、夏、秋、冬循环往复。比如“先甲三日”,假如发生动乱,动乱发生之后治理了、平息了,然后不久又发生了,终则有始。甲为天干之首。程颐云“甲,数之首,事之始也”,又云“先甲,谓先于此,究其所以然也;后甲,谓后于此,虑其所将然也”①。“甲”是问题的发生、治乱的开始。“先甲三日”,指在着手治理乱象之前,应考察、分析乱象产生之原因,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根据原因制定相关政策。“后甲三日”,指在执行政策之过程中,不断跟踪微调,谨慎治理。“先甲”、“后甲”颇有“殷鉴不远”之意味。

《彖辞》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刚上柔下”是从符号而言,三爻构成一卦,艮 也是刚上(二阳爻)柔下(一阴爻),故从卦象符号看,可理解为“刚上柔下”。另,从上下两卦性质分析,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故艮 为阴卦、义为顺。上“阳”下“阴”即“刚”上“柔”下,既巽又止,刚柔相济,如此方为治“蛊”良策。

从当时宗法等级制度看,“刚”为“君”、为“夫”、为“男”,“阴”为“臣”、为“妻”、为“女”,“刚上柔下”符合当时社会制度之要求。这是“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君上臣下,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同时,这也是治乱,治乱须先从分清等级开始。上文所言及的山风蛊,用山下之风吹乱了草木来比喻乱象。由此可见,面对同一天象,从不同角度感悟,可感悟出完全不同之意义。“山下有风”为“乱”产生之原因,“刚上柔下”则为治乱之举措。“巽而止蛊”亦是如此,从卦德角度看,“巽”之卦德为“谦逊、低调”,“艮”之卦德为“止”,“巽而止蛊”意味消除蛊乱之时,莫要操之过急,须谨慎、低调。“巽”之最终目的为“止”,拯弊治乱。这在《周易》中是很典型的一卦,既可从卦象解释乱象产生之原因,又可从上下两卦性质与卦德角度讲“如何治乱”,从正反两面皆可感悟。读《周易》重在具备“格物”之能力,《周易》并非逻辑学与科学,多以类比联想思维思考事物。西方科學建立在数学计算、逻辑推理与反复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结果可以反复验算,《周易》之贞卜结果则不允许验算,《蒙》卦卦辞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古人认为“再三占筮”是对神灵的亵渎。与西方科学相比,两种思维方式只能说是各有特色。《彖辞》又曰:

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蛊”本为“乱”,面对乱象不能顺其自然,要主动治理。逢乱象不治,则涉及“民心向背”之问题。“利涉大川”,意为“前往有事”,“治乱”乃为君主之重要职责,“事”指“好事”,此处为勉励之辞。“蛊乱”若“大川”,“拯治”则如“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乱象产生本为常态,终而复始、始卒若环,如此则警示君王莫要贪图安逸,应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天行也”,此亦是“天”之运行规律。在把握“蛊乱”产生规律之基础上,拯治弊乱还须“鉴前戒后”。“先甲三日”,先分析考察、制定政策,“后甲三日”,执行政策之时不断跟踪调整。“先甲”“后甲”既是规律又是解决问题之方法。

《大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大象》不管符号卦德,一律从“象”之角度格物。山下有风,程颐云“风遇山而回,则物皆散乱”,风将草木吹乱,以此比喻社会乱象。君子面对乱象,该如何做?“君子以振民育德”。振,《说文》云“举救之也”,《释文》云“济也”,“振”即为“振济”。“育德”则为“培育道德”。“振民”为物质文明建设,“育德”为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先富后教”,首倡导者为孔子。《论语·子路》篇记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②

孔子去卫国,看到人口众多,冉有问“人口众多怎么办?”,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问“富裕之后怎么办?”,孔子说“让他们受教育”。先富后教,先解决物质温饱问题,再解决精神温饱问题。中国文化,面对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则有不同感悟。对君王来说,自己的温饱已不成问题,则应将“精神文明”放在前面,提高道德智慧;面对老百姓,则首先应解决他们吃、穿、住、用、行的问题。“振民育德”,“治乱”先从“振济百姓”开始,解决衣食问题后再进行“道德培育”。所谓“仓廪实而后知礼节”,面对人民,须先使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然后再“谨庠序之教”,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此亦是孟子所言之“仁政”,孟子思想与《周易》智慧一脉相承。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干”,《广雅·释诂一》云“正也”,朱熹云“如木之干,枝叶之所附而立之者也”③,亦即“匡正”。“蛊”为“蛊乱”,“干父之蛊”则意为“匡正父亲留下之蛊乱”。《蛊》卦将“蛊乱”分为两种,一为父辈所留,一为母辈所留。两者有何不同?父辈所留之“蛊乱”多为社会政治方面之问题,母辈所留之“蛊乱”多为家族内部之问题。站在君王方面考虑,治理“蛊乱”须抓“大”(父蛊)放“小”(母蛊),应着力匡正父辈遗留之政治方面的蛊乱。

“有子考无咎”,此句旧说未臻一致。尚秉和依据《逸周书》及《左传》孔疏,证“考”训“成”,云“能正父蛊,故曰‘有子考”,“即谓有子能成就先业也”④。黄寿祺、张善文亦主之。“有子考”一说表明应具备长远眼光,做好打持久战之准备。父辈解决不了,留给后代继续解决,此说可通。

另一说将此句句读为“有子,考无咎”,有能够匡正父辈留下蛊乱的儿子,其父辈便无过错。儿子纠正父辈遗留之蛊乱,使父辈无憾,乃是“孝”之体现,更是“光宗耀祖”之行。此说将“干蛊之行”提升至伦理之“孝”的层面认知,突出匡正父蛊之重要意义。这不仅对国家、人民有利,对父辈之历史评价亦有利。此说相较前说似更为恰切。

“厉,终吉”,“厉”乃过程,在纠正父辈遗留蛊乱之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困难,因“干蛊之行”涉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最终结果是“吉祥”的。此句表明干蛊之行“过程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小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此言“子承父愿”,继续治乱。还有一说,训“考”为“成”,犹言“成就”,“意承考”,则为“承继前辈之成就”。仔细思量,此说不通,父辈遗留本为“蛊乱”,则“成就”何来?由是观之,《小象》之“考”当训“父”,意为“子辈匡正尊上之弊,以成就先辈德业”。

九二:干母之蠱,不可贞。

“不可贞”,此乃证明“贞”不为“道德正固”之有力证据!《周易》之性质本为占卜,占卜之人最关心什么?占卜结果。“不可贞”,贞卜结果不可以这么做。“母辈”遗留之“蛊乱”多为家族内部问题,君王应当“抓大放小”,将主要精力放在匡正社会政治层面的问题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母辈遗留之后宫问题,均为家族利益,各自站在各自立场之上。若将精力用于拯治母辈留下之蛊乱,则不利。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匡正父辈留下之政治蛊乱,过程稍有悔恨,却也在意料之中。九三阳爻居阳位,阳刚居正,上又无应,故有悔恨;然直道遽行,虽有小悔,终无大咎。匡正父蛊,阻力甚大,却也是“不可不为”之大事。韩愈曾云“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刚正不阿,拯治前弊,似为本爻喻象写照。本爻旨在鼓励君主积极治理父辈遗留之“蛊”。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往见吝”,继续前往会致吝惜,最终结果并不好。“裕”指“宽裕”,刘氏弥邵云“怠而委事为裕”,“裕父之蛊”即“治理蛊乱宽缓不急”。面对父辈遗留之蛊乱,宽裕处置,蛊将日深,裕之愈久,民心愈背!本爻还是鼓励积极治理父辈遗留之蛊乱,不能宽裕,不能拖延,如此方能“往见吉”。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誉”指“受人称誉”,“干父之蛊”乃“受人称誉”之行。六五阴居阳位,并不当位,为何反受“称誉”?只因六爻之中“五位”最好,从等级上看为帝王之位。如果九五既中且正,则大部分爻辞都好。六五在治乱过程中应如何治理?“巽而止”。五为中位,治乱之时既不能拖延,亦不能矫枉过正,要有“度”。《集解》引荀爽曰:“体和应中,承阳有实,用斯干事,荣誉之道也。”⑤匡正父辈遗留蛊乱之时绝不能操之过急,须用阴柔之法,以使各阶层之人均能接受。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前一“事”为动词,犹言“从事”;后一“事”为名词,犹言“行为”。本爻历代皆从正面阐释,云“不从事王侯之事业,高尚其格,逍遥物外”。如程颐云“贤人君子,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并举伊尹、太公望、曾子、子思为例,认为此类人“不屈道以徇时”“自善其身”“守其志节”,乃“进退合道”之行。⑥可能受本爻熏染过深,古代很多人皆崇尚“功成身退”之行。李白一生最渴望学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分毫不取,功成之后再学范蠡,泛舟湖上。历代一般均按此解,《小象》亦不例外,云“不事王侯,志可则也”,“则”即“效法”“法则”。

然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之《帛书周易》在本句爻辞之后多一“凶”字,云“不事王矦,高尚亓德,凶”,这更为符合《周易》爻辞前“象”,后加占断辞之体例。《汉书·艺文志》云:“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⑦今本或衍脱“凶”字,如此则完全颠覆几千年来之解释。历代皆从好的方面阐释,“治乱”本为王侯之事,我不当官,便可逍遥物外。然而多一“凶”字,则完全不同。从帝王方面看,如若帝王高高在上,不做帝王分内之事,不将“治乱”进行到底,则终致“凶”;从臣子角度看,为臣者亦应辅佐君王治乱,否则,最终结果为“凶”;从“有行之士”角度看,有识者亦应关注时事,“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杨万里云“畎亩不忘君,江湖存魏阙”,正为的语。读《周易》须有变通能力,同一件事可从不同角度阐释。

《蛊》卦之旨,主于除弊治乱。“蛊”,乱象,象征君主处在乱象横生之时期。《周易》告诉我们,面对乱象,不要惊慌失措,要去治理。同时要分清各类乱象之性质,分清哪些是父辈遗留之政治层面的蛊乱,哪些是母辈遗留之家族内部的问题,抓大放小,莫要本末倒置。不要治理对社会发展无意义的乱象,应把精力放在能够决定“民心向背”之事上,放在能够决定国家民族发展之大事上。而且不能拖延,要尽快治理,不能指望留给后人解决。

《蛊》卦的智慧对后世多有影响。《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即源自《蛊》卦,云“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寒蝉蜕变之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挂在枝头,给人造成假象,令其产生蛊乱。这不是消极惊慌失措地逃跑,而是保留形式迷惑敌人。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撤走之时,向姜维秘授退兵之计,让工匠模仿自己模样雕个木头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而且大张旗鼓,军容整齐。司马懿多疑,一看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姜维迅速安全转移。这即是“金蝉脱壳”的典型应用。

【 注 释 】

①③⑥李光地:《周易折中》,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19、121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53页。

④⑤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12、113页。

⑦冉昭德、陈直主编:《汉书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9页。

(编校:龙 凯)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振民育德拯弊治乱

...周展望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以申命行事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鲁洪生+姜国申摘要:《蛊》卦将“蛊乱”分为两种,一为父辈所留,一为母辈所留。父辈所留之“蛊乱”多为社会政治方面之问题,母辈所留之“蛊乱”多为家族内部之问题。站在君王方面考虑,治理“蛊乱”须抓“大”(父蛊)放“小”(母蛊),注重民心向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