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上巳节民俗多吉祥

农历三月三,古为上巳节,所谓上巳,是指夏历三月上旬巳日,汉代设定为节,因为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都不固定,所以这个节日最初的日期是不确定的,到魏晋以后才固定三月三日为春禊。按照旧时传统,在这一天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主要是祓除祸灾,祈降吉福。具体内容包括了祓禊沐浴、浮蛋祈子等等。而文人间著名的雅兴活动——曲

农历三月三,古为上巳节,所谓上巳,是指夏历三月上旬巳日,汉代设定为节,因为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都不固定,所以这个节日最初的日期是不确定的,到魏晋以后才固定三月三日为春禊。按照旧时传统,在这一天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主要是祓除祸灾,祈降吉福。具体内容包括了祓禊沐浴、浮蛋祈子等等。而文人间著名的雅兴活动——曲水流觞,也正源自于此。

上巳节在唐代开始极为盛行,杜甫曾有詩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指唐时上巳节的水边踏青、祓禊风俗(祓,是指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但宋之后,上巳节渐渐式微,一些习俗如踏青也就融入了清明节之中,这个节日就渐渐为人所遗忘。现在趁着清明节差不多来到了,再来回望一下,曾经的三月三的热闹景象。

香兰除秽,浮蛋祈子

上巳节的重头是祓禊,也就是沐浴。水是与五谷、与丰收相联系的吉祥物,所以被用来驱邪去病。古人认为疾病缠身,是由于邪魔附体所致,驱除了邪魔,也就能祓除疾病。最初,这种巫术活动由女巫掌管,以后,三月三的沐浴驱邪仪式,不再由女巫掌管,而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行为。传说远在周朝,三月巳日已有水滨祓禊之俗。《诗经·郑风·溱洧》一篇,这是描写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诗。当时郑国的风俗,三月上巳日这天,人们要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以水除病,就是以水驱除身上的邪魔,其基本方法是沐浴,属于巫术类活动,但其驱邪除病的意义仍十分突出。至晋代,沐浴祓禊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活动,只是洗洗手,洗洗脚而已。晋朝成公绥《祓禊赋》:“祓除解禊,同会洛滨。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振纤手,或濯素足。”可见,在晋代沐浴祓禊作为一种宗教性很浓的活动,已渐趋式微了。代之而起的是三月三水滨的春游野宴活动。这些活动,虽已与沐浴无关,但仍以水溪为活动场所,仍包含了借水祓禊的余意。唐以后,三月三水边祓禊活动,除在一些边远地区仍有所保存外,在大部分地区都已演变成地点不限的春游活动,并旁移至清明节,此种春游活动已与水的驱邪作用没有什么联系了。

三月三洗浴习俗中还用到香草。或用香草涂身,再行洗浴,或手执香草行洗浴。这里的香草主要是指兰草,也是古人心目中驱邪的吉祥物。兰草成为驱邪的吉祥物,一是由于它有芬芳的香气;二是由于它具有药用价值。《说文解字》:“兰,香草也。”上古秉兰、佩兰、沐浴兰汤(兰草煮成的水),非常流行。《毛诗》的注解也有:“士与女,方秉兰兮,即兰香草也。”《楚辞》:“纫秋兰以为佩”、“浴汤兮沐芳泽。”这些活动都包含了上古人们对兰草驱邪功能的崇拜。

所以古人在三月三秉兰、佩兰或以兰汤涂身,与水滨的沐浴驱邪除病是完全一致的。随着三月三水滨沐浴祓禊活动的消歇,秉兰、佩兰、沐兰汤习俗也就失去了依托,慢慢消失了。不过在中国东南一带,三月三秉佩兰草的习俗由悬挂或佩戴荠菜花所取代。荠菜,俗名“地菜”,是一种野菜,也是一种中草药。民间认为:三月三悬挂或佩戴荠菜,有趋吉避邪之功效。福建一些地方于三月三悬荠菜于门,以驱邪避邪。民国二十二年《闽侯县志》:“上巳,悬荠菜于门,禊饮。”清道光十一年《罗源县志》:三月“三日,悬荠菜于门,人士结伴郊游,谓之‘踏青”。在浙江、安徽一些地方,则将荠菜花戴在头上,当地人俗信:戴荠菜花,入夏头不晕,或能延年益寿,也含趋吉避邪的意思。清光绪三十四年《嘉兴县志》:三月“三日,戴荠菜花(俗谓戴之入夏头不晕)”。清光绪十二年《平湖县志》:三月“三日,俗云‘戴野花(谓荠菜花),入夏头不眩”。素洁淡雅的荠菜花戴在头上,胜过了繁华的桃李、富丽的牡丹,因为它象征着吉祥,人们以为它能够驱邪去病。

在三月三,举行水滨沐浴祓禊的同时,还要浮蛋,蛋是生殖力的象征,说明三月三水滨活动还有祈子一项。晋朝张协《禊赋》:“浮素卵以蔽水。”素卵为煮熟的鸡蛋,将煮熟的鸡蛋放于水上飘流,其目的是为祈子。

浮蛋的过程,具体是指在野餐时将煮熟的鸡蛋、鸭蛋等投入河中,使其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从水中取而食之,谓之“曲水浮素卵”;也有人将红枣投入激流中,叫“曲水浮绛枣”。刚煮熟的热鸡蛋很难剥,投在清水里漂一会再吃倒是个好玩的主意。

晋以后,三月三浮蛋祈子习俗逐渐消失,然而,其变异形式仍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下来。水族新娘婚后第一次到井边挑水,要把煮熟的鸡蛋,剖成两半投入井水中,然后根据鸡蛋仰俯状况来预测子嗣情况。投蛋下井习俗为我们再现了古代三月三浮蛋乞子的某些细节。湖南、湖北一些地方都有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认为这一天吃地菜煮鸡蛋能治头晕。这里面既有源于地菜的药物价值崇拜因素,又有源于鸡蛋的生殖崇拜。不过,鸡蛋的生殖力已转化为免疫力。到了近代,两种习俗融为一体成为吃荠菜花、煮鸡蛋。

羽觞随波泛,雅兴贵天然

上文已经说过,三月巳日最早是临水沐浴,汉代后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在魏晋时期,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坐在河渠两旁进行水滨宴会。饮宴期间,在水流上游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彼此相乐,故又称为“曲水流觞”。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这种游戏非常古老,王羲之诗云:“羽觞随波泛”。汉也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后来逐渐成为上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曲水流觞”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帝喾(黄帝曾孙)的次妃、有娀氏之女简狄,与姐妹们在河边沐浴,一只玄鸟飞过时掉下一个五色卵,简狄将其吞食后有孕生下契(商族的始祖“玄王”),这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据此传说,民间形成了临水浮卵的习俗。每逢三月上巳日,将熟鸡蛋放在河里任其漂浮,岸边的人谁得到就属于谁。该习俗延续下来,鸡蛋就变成酒杯,也演变成曲水流觞。

魏晋时期,因为政治灰暗,文人常寄托于山水饮宴,甚至形成了“游宴诗”这一派别。而上巳节原来的巫祭色彩逐步淡化,成为古人踏青游春的盛会,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眼中,品赏自然、饮酒赋诗、体味人生成为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此背景下,魏晋的曲水流觞特别兴盛,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王羲之的“兰亭雅聚”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著名书画家王羲之邀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会聚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行曲水流觞,人们在兰亭边清溪两侧席地而坐,將盛着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沿弯弯曲曲的溪水缓缓漂流而下,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饮酒并即兴赋诗。

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三十七首汇成集,在半醉中为之作并书《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曲水流觞”这项活动成为文人们的风流雅事。正如南梁昭明太子所说:“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曲水流觞正是醉心于简淡悠远的自然气息,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风景,不必丝竹音乐,亦足以怡人。

除了在山水溪流间,也有人在自家花院里挖一条小河,然后让仆人在河的上游将酒杯漂浮在河面上,当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时,那位就要去做一首诗,如果做不出的话就要去喝酒。这种花园里的小河,上边通常会盖个亭子,遮荫挡雨,同时又不会妨碍身边美景。而这个亭,一般称“流杯亭”或“兰亭”。

最早的“流杯亭”景点始于何地有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是《南齐书》中的记载:马融《梁冀西第赋》“玄石承输,虾蟆吐石”这个已经是曲水之象,表明汉恒帝之前可能已经有供曲水流觞的场地。而确切一点的,根据宋书的记载,“魏明帝天渊池南,设流杯石渠,宴群臣”也即三国魏明帝曹睿在洛阳天渊池南侧的石头上雕凿盘曲的水道,引水流觞欢宴作乐,这应该说是历史上最早有确切记载的流杯亭。

流杯亭做曲水流觞,缺少王羲之笔下那种大自然的情趣,而且流杯亭的水槽规整,水流自入口均匀注入,觞一般不会停留某处,即使停下来也很难判断面对何人,所以与在野外曲流边做曲水流觞有所不同。具体规程是将装酒的觞置于水面上,在蜿蜒的水槽里随水流漂移,要求觞自水槽入口处起吟诗,漂流至终点时完成诗作,对未成诗者给予罚酒。

所以有人曾经测试过,从流杯亭的水槽出口到漂流完毕,只有约一分钟的时间,在这一分钟内要完成吟诗,难度可谓相当之大。或者,古代饱读诗书的人,他们吟诗作赋的能力,非我们现在这些俗人能体会吧。

曲水流觞现在难觅踪影,但新的旧的流杯亭倒留下不少,单以北京而论,现存四座流杯亭,包括中南海的流水音亭、故宫的契赏亭、恭王府的沁秋亭和潭柘寺的猗轩亭。

中南海流水音亭为明代所建,为北京现存流杯亭中最古老的一座。位于中南海南岸,为韵古堂东面建于水中的一座方亭。在亭内石砌的地面上凿刻有九曲水槽,上悬清乾隆帝手书“流水音”匾额。亭后假山上有人造瀑布流泉,有水道引水入亭,在亭内水道中盘旋回转之后,排入湖中。这里是皇家御园,乾隆帝曾在此处赏赐群臣,游宴赋诗。

而潭柘寺猗轩亭则离现在的老百姓最亲近,因为人人可以去参加玩赏。猗轩亭坐落在寺院内清朝皇帝到潭柘寺礼佛落脚的行宫院,肩宽三米,汉白玉石铺地,石面上刻有一条深、宽各十厘米弯曲盘旋的水槽。从亭外北侧偏东一个石雕龙头口中流出泉水,沿方亭绕向东侧流入亭内水槽,经多次旋转后从西侧流出进入下水道。乾隆在游寺期间,经常与大臣们围坐在流杯亭边做这种游戏,并特为流杯亭题诗:“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契人。”所以潭柘寺流杯亭称作“猗轩亭”。游戏时皇上坐向朝南,看地面上多曲的水槽犹似虎头图案,对面的大臣被比喻成虎,而坐向朝北的大臣看水槽却是一对龙头图案,寓意皇上是真龙天子,故称“南龙北虎”,所以流杯亭又名“龙虎亭”。

到了今天,人们饱暖之后重思文化,各地又重建了不少新的流杯亭,附庸风雅,但一般都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无论是曲水流觞,又或者上巳节,现在都只能在故纸堆中寻觅,时移世易,要重温这些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民俗传统,或者也只能到各地留传的流杯亭,对着那潺潺流水,缅怀一番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上巳节民俗多吉祥

农历三月三,古为上巳节,所谓上巳,是指夏历三月上旬巳日,汉代设定为节,因为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都不固定,所以这个节日最初的日期是不确定的,到魏晋以后才固定三月三日为春禊。按照旧时传统,在这一天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主要是祓除祸灾,祈降吉福。具体内容包括了祓禊沐浴、浮蛋祈子等等。而文人间著名的雅兴活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