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儒家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

杜维明各位学术先进,诸位同仁同学,大家早上好!我有关儒家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的观点是探讨一个特殊的文化传统如何走向世界,而不淡化其精神价值。张世英先生刚刚所提出来的,在超越西方主客对立中重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对我很有启发。儒家传统是深含地方色彩而又不断地走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它源于曲阜,历经数代人的努

杜维明

各位学术先进,诸位同仁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有关儒家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的观点是探讨一个特殊的文化传统如何走向世界,而不淡化其精神价值。张世英先生刚刚所提出来的,在超越西方主客对立中重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对我很有启发。

儒家传统是深含地方色彩而又不断地走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它源于曲阜,历经数代人的努力,成为中原的主要思想学派,深刻而全面地影响政治、经济、家庭与社会,为中国建立了礼仪制度,培养了知识精英。它还影响世风民俗,监督执政者的行为,在延续中华民族历史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也是至今中国人生活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一群本来既没有政治权势,也没有经济资本的书生,主要通过教育,从理念的实践培养自我,转化世界,在“道术为天下裂”的时代,开辟出崭新的体现人文价值的天地。这一现象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极为罕见。

孔子选择了一个入世的人生道路,在夏商周三代,千年以上的文化的积淀中,创造了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的意义世界。他的继承者孟子、荀子和董仲舒丰富了孔学。到了汉代,儒家的人文天地已是多元多样,错综复杂。仁义礼智信——所谓五常,经过数代儒者认真辨析,成为以孔学为典范的儒家价值。宋明以来,定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五常传播越南、朝鲜、日本等地。一个从曲阜到中原的学派走向包括越南在内的东亚。明清两代,越南的陈、黎、阮三朝,韩国的李朝和日本德川幕府都是儒学大盛时期。儒家的核心价值在塑造东亚知识人的宇宙论与人生观方面——个人的身心关系,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人类与自然的关联,以及人心与天道的互通,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东亚人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中蕴含了厚实的儒家因素。可以说,17世纪末叶,西方理念大量输入之前,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 18世纪欧洲主要启蒙思想家,像法国的伏尔泰及重农学派的魁奈和德国的莱布尼兹及克里斯蒂安·沃尔夫,都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且积极认同儒家伦理。在他们眼里,不少儒家社会的特色是他们所向往的未来。这一段历史,还待进一步的研究,和从20世纪初以来列文森所谓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过去30年亚洲价值在国际社会引起了热烈讨论,亚洲价值以儒家伦理为主,显示在今天日本和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政治文化中,儒家价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儒家价值也是广义文化中国的核心价值。我以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儒家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而且可以和现代西方启蒙所孕育的共同价值,如理性、自由、法治、人权、人的尊严,进行平等互惠的对话。没有同情的理性会成为冷酷的算计,没有公义的自由会成为自私自利,没有礼仪的法律会成为无情的控制,没有责任的权利会成为掠夺的借口,没有社会和谐,个人的尊严就会孤立无援。相反,同情而无理性会成为溺爱,公义而无自由会成为强制,礼仪而无法律会导致腐化,责任而无权利会成为压迫,社会和谐而无个人尊严会成为控制的手段。其实,核心价值之间是有张力、有冲突甚至矛盾的。西方哲学在处理自由与平等如何优质配置方面不知用尽多少心血。在儒家传统中,仁和礼之间的紧张比比皆是。价值优先的讨论当然更是众说纷纭。

面对人类文明遇到的挑战,共同价值必须与人的具体处境配套。个人的尊严和权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突出权利意识必会增加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为了减少矛盾而对权利论说表示质疑常是针对国际人权政治而发,有时也会激发国内权利意识的高涨。不过,坚持政治权利,对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置之罔顾也不能自圆其说。如何进行权利内部的讨论以及权利和责任义务之间的对话便为必要。不少具有共同价值的地方知识来自现代西方,但儒家的五常有可能也有潜力成为具有曲阜、中原和东亚特色的共同价值。

我们不必回避“亚洲价值”的想法,本来正因为所谓的“西方价值”和“欧美价值”虽然在国际媒体已经成为公认的“普世价值”,但面对文化多元的挑战已无法承担重组世界秩序的任务,才要调动西方之外的共同价值,何况这些可以作为共同价值的亚洲价值对人类如何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还能提供新思想和新方向。

反过来,儒家理论如果不接受西化和现代化的挑战而且只停留在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突出君权、父权和夫权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我们即不能期待儒家价值可以为全人类提供参照。没有深入反思和彻底批判的智慧和勇气,儒家不可能有一阳来复的生机,更不必谈否极泰来的胜景。

面向未来,儒家没有教条的包袱,任何人物、制度、行为、态度、理念和信仰都可以被質疑,都可以公共讨论、辩难和争议,但是,缺少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儒家就丧失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孔子选择了入世的哲学道路,心性之学为这条思路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儒家的研究者如能有系统地研究思孟学派,以心性为本,探索它的精髓,展示它的精神全貌,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种参照,也是一份财富,应该对儒学的全面发展有利。当然,政治儒学也能够扎根其他经典,如《公羊春秋》,其他思想如荀子,从批判的角度反思心性儒学乃至另辟蹊径,这对思孟学派的研究必然也有助益。

儒家传统是地道的学习文明。儒家从曲阜、中原、东亚走向世界是“学而时习之”的结果,没有学习就没有儒家,儒家学习的方式以对话为主。对话是倾听也是参与,是沟通也是反省,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是广结善缘也是独立自主。单向的说教,从上到下的弘法,被动地接受或一言堂都不符合儒家教学的理念。

儒家伦理是开放的,变动不居的,但却坚持大经大法,反对不顾原则或主旨的相对主义。儒家的原则和主旨是紧扣仁,三达德(智仁勇),四端(仁义礼智),五常之类核心价值而展开的。它所传达的伦理信息有根有本,但不是封闭的特殊主义,更不是带有侵略性的原教旨主义。举一例可以说明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体现儒家沟通伦理的基本原则,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并非利他主义而是基于同情的自知之明,承认并尊重他人的自主性不是消极的默许而是积极的允诺。 正因为没有把自己的成见或信念当作真理才有对话的空间,才能为互相学习创造条件。如果自己所得,与他人分享,为他人带来由衷的喜悦,这本是人生大乐,不应回避。可是缺乏恕道便很难避免自以为是的危险。2001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因推进世界文明对话组织小组,在只有十来人的小组中曾谈到这一课题。当时神学家孔汉思提出以基督教的金科玉律“己所欲施于人”为基本原则。我建议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经过辩论,大家同意,恕道的宽容在文明冲突的语境中是不可或缺的。endprint

我认为从恕道开始并非消极而是积极的为人之道,不要把我们自己坚信的观念强加于人,是自律也是同情。履行恕道不仅是为了尊重他人也是由于关怀他人。关怀是尊重的前提,没有关怀便无所谓尊重。关怀来自同情,没有同情便没有儒家伦理。立基于同情的儒家伦理不是感情主义,也不是直觉主义。同情和理性并不矛盾。同情常常是合乎理性的,严格地说,正因为合情方能合理,如果不合情而合理,那么作为抽象原则的“理”便无法合乎具体的“情”,归根到底,它的合理性是可以质疑的。而且合情而不合理是例外。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为了理必须牺牲情。不过,情是具体的感受,不能从体之于身的经验中抽离出来。因此总有不能客观而无法普遍的印象。情各异而理趋同是一般见识。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情不仅具体而且普遍,既是经验也超乎经验。即使不是先验也绝非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而已。

表面上,儒家伦理的思想和抽象的共同伦理大相径庭。其实,正因为儒家以同情(仁的感性觉情)为核心价值,才成为有本有源的共同价值。儒家的心性之学可以为这条思路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

通过文明对话,儒家做人的道理已经和世界各种精神传统结盟成为21世纪超越“凡俗人文主义”的世界公民的共通语言,儒家式的基督徒(如“波士顿的儒家”),即是关切政治、参与社会、重视文化和尊重其他宗教的基督徒。儒家式的佛教徒即是崇尚人间佛教或人间净土的佛门弟子。明清时代有自称“回儒”的伊斯兰教徒,如王岱舆和刘智。当今儒家式的穆斯林或许可以说是“儒回”,近年来我也接触到认同儒家的犹太教徒和印度教徒。这些在儒家传统中获得启迪的人,都认同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和佛教,面对人类存活问题的挑战,除了自己特殊的信仰语言之外,还必须发展世界公民的语言。

目前似乎只有现代西方的启蒙运动能提供这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体系,不过半个世纪以来欧美的前沿思想,如女性主义、生态意识、文化多样性、宗教多元性,及社群伦理,都对启蒙心态进行严厉地批判。如何超越人类的自我膨胀,工具理性的冷酷,浮士德欲望的宰制,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欧洲中心,男權中心和占有性利己主义的霸道已成为西方最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德性伦理、角色伦理、责任伦理、社群伦理和关怀伦理在哲学界大行其道,肯定“身体”(包括肉体还有情欲)的价值,尊重“地方知识”和关爱地球已成为先进知识人的共识。这都指向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种崭新的人文主义呼之欲出。

作为精神人文主义的儒家提出了每一个有良知理性的知识人都必须关注的四大议题:(1)个人的身体、心知、灵觉和神明如何融会贯通;(2)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形成健康的互动;(3)人类和自然如何取得持久的和谐;(4)人心与天道如何相辅相成。儒家所体现的仁道,通过深层的对话,扬弃启蒙心态所突出的“凡俗的时代”,可以成为人类21世纪探究和平发展的参照。

上面这一段谈儒家,和启动明年世界哲学大会是有关系的。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关系还不止是议题,而是背后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取向,也就是如何展开议题的程序。面对世界哲学大会到北京召开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机遇,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哲学界,是否有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气度,扩大自己的学术和文化认同,来完成这一任务?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全体大会、专题分会、特约讲座、99个分组会议,将汇集东西南北各国哲学家,还有各时代的先知、智者、哲人的灵魂相伴,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多种多样的交流形式,从自我、社会、自然、天道和传统五个维度对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立体的哲学探索。

各轴心文明,非轴心文明,和其他文明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先哲们在知性、理性、悟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人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狭义而言,哲学起源于希腊,在现代欧美发扬光大。当然,希伯来,印度,中国的先知智者同样为人类智慧、思想、哲学及精神世界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还有世界各地原住民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口口相传的,同样是世界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源。

多种多样的精神传统,是哲学充分发展、保持创造性、建立意义、传承智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的共同道场。多元开放,应该是当代哲学界的自然生态,包容应该是哲学家的自觉选择。通过此次大会,哲学家们将跨越性别、种族、年龄、宗教、文化、学术领域,相互沟通,相互参照,拓宽百余年哲学的狭隘的定义及偏重理性分析、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重构哲学范式,重组哲学话语架构,解析知识、智慧、精神性对于哲学的意义。

哲学不仅仅是理性思辨、自我反思、追求真理和意义的学问,也是学做人的学问。“学以成人”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认知,也是行为。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是一个网络的中心点,也是另一个中心点网络的组成部分。学做人,必然牵涉到它者,如家庭、群体、社会、民族、国家、世界、宇宙。从生物人到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文明人、生态人等等,包括各种人物角色的转换,人始终处在转化和被转化,塑造和被塑造的变化过程之中。人在永恒中短暂,人也能在短暂中永恒,人即是哲学。

人是宇宙的观察者、欣赏者、参与者,也是共同创造者。人可以与天地万物形成一体,也可以成为粗暴的掠夺者和对立者。近年来,保护主义、极端主义、沙文主义、民族主义、排外情结弥漫全球,世界秩序被颠覆,被解构。危机中需要哲学,需要哲学家为人类的生活世界注入新的精神力量。

(编校:章敏)endprint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儒家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

杜维明各位学术先进,诸位同仁同学,大家早上好!我有关儒家贡献给人类的共同价值的观点是探讨一个特殊的文化传统如何走向世界,而不淡化其精神价值。张世英先生刚刚所提出来的,在超越西方主客对立中重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对我很有启发。儒家传统是深含地方色彩而又不断地走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它源于曲阜,历经数代人的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