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建设流动文化馆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如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当下文化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提出“流动文化馆”建设的新概念、新思路,并尝试探索相关可行的做法,逐步改善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象,达到基层社区文化艺术自我孵化的目的。[关键词]流动文化馆基层公共文化文化艺术一、“流动文化馆”

[摘 要]如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当下文化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提出“流动文化馆”建设的新概念、新思路,并尝试探索相关可行的做法,逐步改善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象,达到基层社区文化艺术自我孵化的目的。

[关键词]流动文化馆 基层公共文化 文化艺术

一、“流动文化馆”的定义及内涵。

(一)定义

流动文化馆是指省、市、县(区)级文化馆向乡、镇、村等偏远地区基层单位或其他缺乏文化艺术资源的社区定期输出文化艺术服务的一种方式,是以实现资源最大化、服务均等化为出发点,并逐步培育基层社区、单位文化艺术的自我孵化能力,从而不断满足基层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基层文化艺术的发展,共创美好和谐社区。

(二)内涵

1、流动文化馆流动的是职能。

流动文化馆区别于一般的送戏下乡,它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饱满。流动文化馆的建设旨在为那些不便到馆活动的文化艺术爱好者及潜在爱好者提供的馆外文化艺术服务。因此,流动文化馆流动的更多的是职能。流动文化馆把固定文化馆所有的文艺演出、培训辅导、信息服务、宣传教育等职能送到老百姓家门口,让每位基层老百姓都感觉到文化馆就在身边,文化艺术之花开遍城乡。

2、流动文化馆流动的是资源。

流动文化馆把文化馆所拥有的文化艺术精品、文化艺术人才、文化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图片等优秀资源送到各基层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培训辅导、文化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在资源输送过程中,可根据老百姓的意愿,选择符合老百姓趣味的内容和形式,让基层老百姓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3、流动文化馆最终以培育基层文化艺术自我孵化功能为目的。

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要真正做到活化基层文化艺术,就需要从过去单纯的“送文化”转变为“种养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在当地培育一批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文化志愿者,鼓励他们组团、组队,以此逐步培育基层文化艺术自我孵化能力,让广场舞、大合唱、玩乐器等文化艺术活动成为基层百姓生活中的潮流。

二、建设“流动文化馆”的必要性

(一)有效防止文化真空地带出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党的文化惠民、公共文化体系构建政策,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幸福感,文化馆的免费开放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艺术学习平台,通过各种免费的文化艺术培训以及多元化的美术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让更多的市民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文化馆成为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馆址偏远、交通不便的文化馆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还有农村地区、外来务工者居住聚集区的文化设施、设备往往不完善,处于“文化真空”状态的地区,亟需帮助。为使这些地区群众能像普通居民一样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文化馆将“流动”起来,不断向这些地区输送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项目,填补当地的文化艺术空白,让当地住户感受到文化馆就在家门口,让他们像生活在繁华地区的城市人一样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二)有利于建立偏远地区文化艺术的传播机制。

建立“流动文化馆”的创意在于“流动”,是把文化馆的职能、资源流动到有需要的地区,通过与各地区文化站(室)、社区、单位等基础单位的友好合作,由过去单一的群众被动接收的“送戏下乡”转变为双向互动的职能、资源流动模式。这样一种模式有利于城市文化艺术优秀资源全面流向偏远地区,逐渐建立起城市对农村的文化艺术援助,起到发挥城市优秀资源的辐射作用,逐步推动偏远地区文化发展。

(三)有利于调动偏远地区群众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发挥基层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流动文化馆”的深入开展,充分调动群众“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一批文化艺术活动爱好者、组织者及创办者。让人民群众有了自娱自乐的工具和方法,创作出自己所想要的文化内容及活动形式,并能使散落于民间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优秀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让老百姓真正成为自己精神食粮的烹饪者,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三、“流动文化馆”做法探讨

(一)、服务机制的建立

有效、可行的服务机制是流动文化馆顺利运行的保证。流动文化馆流动的是职能和资源,但缺乏的是在当地活动的配套设施。为此,要顺利推进流动文化馆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组织机构联手合作,建立以市、县(区)、乡镇村文化馆(站、室)和社区广场为中心的三级联动机制,辐射至地区学校、企业、残疾人康复中心、福利院等机构单位,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等方式整合资源,借助当地的活动场所及所提供的硬件设备,由市级文化馆发动、组织优秀的文化艺术志愿者、团队下基层实践,对基层群众进行逐级孵化,分批培养,逐步壮大基层公共文化艺术队伍。

(二)、服务内容探讨

流动文化馆是为了将文化馆的职能、资源带到老百姓身边,面对基层老百姓的需求,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以下服务内容:

1、文化大讲坛。授课内容主要是各艺术门类课程、文化惠民政策宣传、时事分析、民生热点讨论等符合民众兴趣需求及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文化主题。

2、艺术大杂烩。根据基层调研结果,开设符合百姓趣味的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如广场舞培训班、民族舞蹈培训班、声乐培训班、粤曲培训班、书画培训班、语言培训班、小戏小品培训班等,让百姓在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中“有所学,有所得”。

3、流动小书桌。与各级图书馆联手合作,向各基层单位流动提供100至200册书籍供群众阅读,引导群众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素养。流动小书桌不仅为群众提供政治读物,还提供生活小常识、科技致富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书籍,让民众在阅读中获取知识。

4、生活调色板。讲授内容主要有保健、烹饪、插花、书画赏鉴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文化馆工作应该包罗万象,不单单是文化艺术,凡是与生活有关的,群文工作者都应积极策划、组织。特别是当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这一大群老年朋友,我们必须重视他们的健康。通过这个平台,文化馆邀请了相关的医学专家给他们讲授日常保健的小技巧,以及一些常见疾病的一些紧急处理方法,其次还邀请一些有资质的营养保健师向他们讲授家庭烹调,让长者们吃得健康,活得幸福。

5、百姓大舞台。演出节目主要以“本土与专业”、“点单和主题”、“群众与演员”等形式相结合,内容多以歌、舞、语言、器乐类等节目为主,形成政府组织和当地民众自发响应相结合的活动模式。文化馆的老师可在当地的演出前后,针对演出节目的不足,从编排到表演,各专业的老师分别给予辅导,使广大群众在艺术演出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6、非遗博览园。通过图文解读、幻灯片播放、视频演播、实物展现等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项目传承人资料,让群众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家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四、服务达到的预期效果

一是,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流动文化馆的所有项目旨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效缩短了公共文化馆与受众间的距离,改善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象,实现文化馆公益服务全覆盖。尤其是对残疾人、外来务工者、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儿童的文化权益的实现,通过流动小书桌、艺术大杂烩、非遗博览园等项目的开展,将近几年来的文化艺术成果送到家门前,充分保障偏远地区特别是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二是,发掘地区文化特色,编排出一批具乡土气息的文化艺术节目。围绕“百姓大舞台”活动主题,大力鼓励偏远地区群众结合地区文化特色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演出活动,通过文化馆老师的二度创作和辅导,编排出一批具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

三是,提高偏远地区群众文化生活质素,构建和谐幸福社会。偏远地区尤其是在农村,许多村民空闲时总会打打扑克、摸摸麻将,赌上两把,长期下去赌博成风,人与人之间矛盾日益增多。通过流动文化馆的深入推进,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在基层深入扎根,让村民在闲余时间多了更多健康的娱乐选择,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食粮,增强群众日常生活的幸福感。

四是,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流动文化馆将根据偏远地区群众需求,选取相应的文化项目送到基层,同时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切实把群众需求的事办成令群众满意的事,让公共文化艺术资源真正惠及群众。

参考文献:

[1]王玲.流动文化服务模式初探[J].大众文艺,2013,(24);

[2]蔡正海.对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3,(10);

[3]富振春.对文化馆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2,(11)。

作者简介:陶卫红(1962—),女,副研究馆员,现任肇庆市文化馆馆长。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建设流动文化馆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如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当下文化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提出“流动文化馆”建设的新概念、新思路,并尝试探索相关可行的做法,逐步改善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象,达到基层社区文化艺术自我孵化的目的。[关键词]流动文化馆基层公共文化文化艺术一、“流动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