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十八罗汉像及心经鎏金银经函赏析

...作,普贤菩萨,十八罗汉尊者破卷残书陈敏丁酉春日,笔者偶然见到一套经函。该银鎏金盝顶经函,函顶錾饰嘉陵频迦纹,捶揲联珠纹方框,四面饰缠枝纹,底部饰大朵牡丹纹。纹饰皆鎏金。经函内有银牒十八片。每一银牒左边刻饰一尊罗汉,四角饰绶带云纹各一朵。银牒右边抄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552字。牒片四周饰绶带云纹,

...作,普贤菩萨,十八罗汉尊者 破卷残书

陈敏

丁酉春日,笔者偶然见到一套经函。该银鎏金盝顶经函,函顶錾饰嘉陵频迦纹,捶揲联珠纹方框,四面饰缠枝纹,底部饰大朵牡丹纹。纹饰皆鎏金。经函内有银牒十八片。每一银牒左边刻饰一尊罗汉,四角饰绶带云纹各一朵。银牒右边抄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552字。牒片四周饰绶带云纹,罗汉像和云纹鎏金(图一)。

经函长21.5厘米,宽14.5厘米,高5.3厘米,重374克。牒片长20厘米,宽13厘米,每一张重45-52克。银函和牒片总重1220克。经英国牛津鉴定公司对银函及牒片鉴定,银函是银(62.4%)铜(37.4%)合金,牒片是银(57.6%)铜(42.2%)合金。根据冶金分析,基于观测到的晶间腐蚀结构,腐蚀是长期过程的结果,并不是人为造成。

经函造型、纹饰、造像及文字信息丰富。基于器型,纹饰特征(云纹、连珠纹、嘉陵频迦纹),当为辽代珍贵文物。罗汉形象表现了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各有不同的表情,其手部的雕刻也变化多样,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些造像明显受到龙门石窟看经寺洞窟罗汉造像的影响。更为难得的是,经函有完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这件经函当是研究辽代金银器纹饰,罗汉造像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难得实物。

一、鎏金银盝顶宝函

银函钣金焊接成型。函体长方,盝顶。盖与函身以子母口扣合,直腹,平底,盖与函体在背后以铰链相接。函顶錾饰一对嘉陵频迦纹,人首,鼓翅华尾,手持花枝,空隙处填饰绶带云纹为衬。四周围捶揲一周联珠纹方框。其外饰一周绶带云纹。叠涩长边绶带云纹十朵,侧边绶带云纹七朵。函体四面饰缠枝纹。底部中心饰大朵牡丹纹,下托云头纹,四周饰绶带云纹。牡丹花繁叶茂,生机盎然。叶脉花蕊刻纹清晰,叶边缘和花瓣饰碎线纹(图二)。

嘉陵频迦是佛教经典中好音鸟的梵语译音,嘉陵频迦纹在唐代使用比较多,辽人对它表现出了特殊的喜爱之情。辽代的嘉陵频迦纹,体态单一,其特征为人面人身,女性,大型花叶尾,手持乐器或捧侍物,侧身手捧于胸前。这件银函的嘉陵频迦,下托云头纹,其羽翼和花叶尾刻画尤为生动。

辽代的云纹非常有特色。这件藏品的绶带云纹,在辽代使用的最为广泛,流行时间也最长。云头中装饰碎线纹,云头下有二三道横线,如同扎结的绶带。绶带云纹两侧加长或出尖角,是契丹独特的纹饰。联珠纹,最早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随着金银器逐渐完成中国化的过程。在辽代,联珠纹的使用很广泛,或作边饰,或作栏界。联珠纹在这件银函纹饰上,使平面图案增加立体感,匠心独运。

盖上铆有箱扣,似唐代造型。尾部宽大。箱扣的扣身细长,不能活动而铆死在盖上;箱扣头端卷出圆孔以贯锁舌。函身上铆有一对锁鼻。盖与函身扣合时,箱扣头端圆孔与函身一对锁鼻,成三孔一线,长舌锁的舌头即穿过达到锁定的目的。长舌锁已佚。

二、十八罗汉像

在经函内有,装有银牒十八片。每一张银牒左边錾饰一尊罗汉;四角饰绶带云纹各一朵,云纹两侧长出尖角,云尾拖带两个小卷云纹。这十八尊罗汉,线刻手法生动,姿势表情独富变化;形神兼备,独具变化性及艺术性,实为罗汉像之精品。

自2-3世纪,中国佛教造像初兴;3-4世纪石窟艺术崛起以来,雕塑的题材总是以说法佛像,或交脚弥勒菩萨像等为主尊,而有关“罗汉”这个题材的创作,在这个时期还是相当少见的。现存年代较早的罗汉像实物,应是甘肃张掖金塔寺石窟西窟,窟内中心柱北面龛上的几尊佛弟子像,有坐姿也有立姿,均顶上光圆。北魏以后,罗汉像创作漸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侍佛二比丘(迦叶阿难像),在释迦世尊坐像的左右两旁,创作了一老一少的二比丘。

盛唐以后,渐渐有了创作多位罗汉像,成群成列的排在一起,脱离了附属的地位,而且各个罗汉像造形均不同,各尽变化,以表现相异的性格,感情,手法上较前又进入另一阶段。龙门石窟看经寺洞窟的罗汉造像,大约建于盛唐武则天至玄宗时期。虽然造型一律呈立姿,但颜面表情丰富,变化多端,而头面的转向及双眼神情,更是生动活泼。尤其双手的表现法,由合十到结各种不同的法印,由握禅杖到持香炉,持数珠,持如意,持莲花等。

这件经函内的十八尊罗汉像,或坐或站,面部特征刻划各异,有老年、中年、青年,有眉舒目朗似有所语者,有疾首蹙额苦心冥想者,有洗身恭听虔诚作礼者,有扬眉张口若作辩论者,有柱杖回顾有所瞻望者,有翘首仰天遥望晴空者,有以手抚胸沉思不语者等,各具性格,面貌各异。

下面将几尊罗汉以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中出现的顺序,在此分享。

第一至第七尊者为立姿罗汉,与洛阳龙门石窟看经寺唐代立姿罗汉群像相比,更为成熟细致。第一尊者,一袭法衣裹住身子,微侧向右前方,手持卷轴经典(图三)。

第三尊者,褒衣博带,微侧向右前方,气宇轩昂,身体前倾,右手捻佛珠,左手手掌朝前,似在激烈辩经(图四)。

第六尊者,微侧向左前方,面目舒朗,手拿大莲花,年青俊逸(图五)。

第八至第十八尊者均为坐姿罗汉,此十一尊坐姿罗汉与五代坐姿罗汉雷同。第八尊者,年龄稍老,微侧向左前方,低首,一袭法衣,偏袒右臂。横眉,右手执拂,左手按膝(图六)。

第十四尊者(图七),年龄稍老,微侧向左,低首。上半身脱法衣,两臂交于膝上,垂掌,作沉思状,其右侧置经典。“两眼方用,双手自寂,用者注经,寂者寄膝。”

第十八尊者,趺坐石上,通肩法衣,俯首作两手持经卷读诵之相。虔诚之相,无用言表(图八)。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经函内的银牒十八片右边,共抄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552字。首片抄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及菩萨”。接下来的十六片,每片抄刻四列32字。尾片抄刻“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乹达婆等 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它和《金刚经》一样,在佛界广为流传,是《大般若经》的一部分,并被认为是600卷《大般若经》的心髓。这部经典最早是由后秦著名法师,译经家鸠摩罗什传入汉地,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流传最广的汉译本则是后来玄奘大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历史上的《心经》汉译本共有十一种,重要的除了以上所说的两个略本外,还有五个广本。

这件经函内十八银牒抄刻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是唐盘若利言等译的广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参照宗教文化出版社《心经》2006年3月版,与唐盘若利言等译的广本相比,有几处细微差异。这件银函内十八银牒抄刻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字数上,比唐盘若利言等译的广本增一字, 漏二字。有“无”“无”之分。有几个“尔”“说”“挂”“碍”“孽”等的异体和变体字。咒语部分是“揭谛揭谛;波罗孽谛,波罗僧孽谛”;前一部分与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相同;后一部分与盘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相同(图九、图十)。

这件经函造型,纹饰,造像及文字信息丰富,是研究辽代金银器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珍贵实物。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十八罗汉像及心经鎏金银经函赏析

...作,普贤菩萨,十八罗汉尊者破卷残书陈敏丁酉春日,笔者偶然见到一套经函。该银鎏金盝顶经函,函顶錾饰嘉陵频迦纹,捶揲联珠纹方框,四面饰缠枝纹,底部饰大朵牡丹纹。纹饰皆鎏金。经函内有银牒十八片。每一银牒左边刻饰一尊罗汉,四角饰绶带云纹各一朵。银牒右边抄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552字。牒片四周饰绶带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