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盆上初景何处寻

盆上初景何处寻-山茶宋队探寻明清延庆八景之一独山夜月游览盆窑村宛晴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出现了“盆景”一词,在该时期,有关盆景的专著相继问世。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的盆景艺术最晚在距今1500年前,也就是北齐时代就有了。而根据对盆景定义的不同,有关起源时间的观点包括唐代起源说、唐代前起源说、晋代

盆上初景何处寻-山茶宋队探寻明清延庆八景之一 独山夜月 游览盆窑村

宛晴

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出现了“盆景”一词,在该时期,有关盆景的专著相继问世。

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的盆景艺术最晚在距今1500年前,也就是北齐时代就有了。而根据对盆景定义的不同,有关起源时间的观点包括唐代起源说、唐代前起源说、晋代起源说、东汉起源说、西汉起源说等。

如果把“盆景”的概念看得简单一点,那么中国的盆景起源甚至可以早至新石器时期。1977年至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陶片,其上绘有盆栽植物的图案,被认为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盆栽”观赏植物,可以说是盆景的雏形。

目前狭义的盆景艺术,其形成和发展与“造园”密不可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曾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汉武帝曾将秦时的上林苑扩充200余里,并建离宫、观、馆数十处;茂林巨富袁广汉曾在北山下筑园,注水为池,构石为山,并种有奇树异草,建有曲折相连的亭阁,可以说是古代的私人豪华“后院”。从发掘出土的汉代十二峰三足山形陶砚来看,砚面塑有12个山峰,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出了重峦叠嶂,如果为其注水,还能看到一番“湖光山色”的小景,类似今天的山水盆景。再看河北望都县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其中有绘了圆盆的画面,盆内栽有6枝红花,盆下配有方形几架,花、盆和几架构成了一个整体,被认为是后来的树木盆景的初期形式。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山水画成为了独立成熟的画种,与盆景艺术的形成产生直接关系。南朝宋画家、“卧游”鼻祖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国艺术史上最早的山水画论)中写道:“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昆阆”是传说中神仙在昆仑山上的住处,这句话是在说:通过藝术的再现,绝妙的壮景都可以被浓缩于方寸间,供人在屋室中遐想遨游。而盆景艺术的魅力也在于此。

南朝梁史学家萧子显在《南齐书》中写道:“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又有“永明六年,赤城山云雾开朗,见石桥瀑布,从来所罕见也,山道士朱僧标以闻,上遣主书董仲民案视,以为神瑞。太乐令郑义泰案孙兴公赋造天台山伎,作莓苔石桥,道士扪翠屏之状寻又省焉”的记载。也就是说,在当时,就已经有了雕刻而成的山石作品和模仿自然景色制作的“浓缩版”了。

到了隋唐,这些“浓缩版”已经发展成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的一种爱好。1972年,在陕西乾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子墓内,有一幅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画面上从北至南排列了三位侍女,第一位侍女手捧一盆树石盆景,第二位和第三位侍女手捧一盆观花盆景,显然中国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就有了盆景的史实。唐代冯贽在《记事珠》中提道:“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而章怀太子墓壁上画的盆景,同样是黄色的盆,或许说明唐代大多以黄盆作为容器,布置花石。

唐代诗人李贺在《五粒小松歌》中唱道:“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饺刀剪”,这两句描绘的正是盆景的修剪过程。韩愈也在其《盆池五首》中写下:“汲水埋盆作小池”、“拍岸才添水数瓶”等诗句,也就是说,唐代已有如此既蕴涵闲情逸趣、十分讲究的盆景搭配,这又令人联想到五行,盆、土、水、莲藕、鱼和人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小生态,不愧为一门融汇了人心与自然本质的艺术。

宋元两代,山水画的发展登峰造极,让盆景的制作也有了历史性的发展。不论富贵野逸,观赏奇树怪石蔚然成风,盆景的形式也被进一步理论化,有了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别,是一种质的飞跃。宋代著名的文人雅士都记述赞美过盆景,如王十朋的《岩松记》就提到过一盆露根、附石、耸立的松树盆景。元代有位高僧韫上人,喜欢云游四海,并做小型盆景,他称其为“些子景”。

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出现了“盆景”一词,在该时期,有关盆景的专著相继问世。此时的盆景造型更丰富,有多干式、合栽式、丛林式、附石式、水旱式、观花观果盆景和点石手法等,也更讲究门道,比如知道了蒲草有“夜收灯烟”的特性。不止如此,明代的盆景还从南发展至北方,诞生出了五大流派——扬派、苏派、川派、岭南派和海派。在清代,文艺之道更成体系,盆景也不例外。清代李斗著《扬州画舫录》中记叙了扬州园林和盆景的盛行:“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嘉庆年间,五溪苏灵著《盆玩偶录》将盆景植物划分成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这四大类。这时的盆景技艺比较全面,树桩盆景的材料很多都取自深山幽谷,利用野生状态加工整形,并将树桩雕刻、烙烧成自然皱裂状,以增强盆树的老态。尤其是蟠扎,在清代更是形成了一整套技法与格律体系,并通过世代盆景艺人的心传口述而流传下来。到了清末,仅成都地区就有专门从事树桩盆景蟠扎的艺匠六十余人。

由于近代时局变动、战火干扰,盆景艺术的兴盛局面不再,但在一些民间盆景制作家的坚持之下,这门艺术传统仍然得以继承下来。例如当时,以著名作家周瘦鹃先生为首的一批盆景作者就结成了“含英社”,制作并研究盆景,尤其是面对外敌入侵时,他们在抵制“文化侵略”和保护传统技艺地位等方面作出了一定有益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盆景艺术终于又一次加快了发展速度,不仅相关研究工作陆续展开,造型理论也初成系统。同时,盆景材料的日益丰富让新类别也逐步产生,大致可分为树桩盆景、山石盆景、树石组合类盆景、微型组合类盆景等。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原建设部授予的首届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名单出炉,周瘦鹃、孔泰初、万觐堂、王寿山、李忠玉等老一辈盆景艺术家榜上有名。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盆上初景何处寻

盆上初景何处寻-山茶宋队探寻明清延庆八景之一独山夜月游览盆窑村宛晴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出现了“盆景”一词,在该时期,有关盆景的专著相继问世。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的盆景艺术最晚在距今1500年前,也就是北齐时代就有了。而根据对盆景定义的不同,有关起源时间的观点包括唐代起源说、唐代前起源说、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