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建筑明器之对象界定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墓中建筑明器的定义进行阐释以及功能分析,从实用器和明器、真实建筑与建筑明器以及建筑模型与建筑明器三个方面作对比研究,清晰界定何为建筑明器,并提出此类器物的研究意义。[关键词]建筑明器 实用器 真实建筑 建筑模型随着各地汉墓出土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汉墓中的一类特殊的随葬品——建筑明器,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墓中建筑明器的定义进行阐释以及功能分析,从实用器和明器、真实建筑与建筑明器以及建筑模型与建筑明器三个方面作对比研究,清晰界定何为建筑明器,并提出此类器物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建筑明器  实用器  真实建筑  建筑模型

随着各地汉墓出土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汉墓中的一类特殊的随葬品——建筑明器,以其复杂的建筑结构,生动的人物场景受到学者的关注。学界对建筑明器众说纷纭,标准不一,本文拟通过对建筑明器的名词解释以及相关的器物名称功用的分析,理清建筑明器这一特殊随葬品的定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也是本文的主题——建筑明器。建筑明器一词,目前较早使用的是1991年杨焕成在《陶建筑明器简述》中以建筑明器为题,将它分为住宅、仓房、作坊、戏楼、楼橹等进行介绍,文中没有提及这一名词的定义,似乎作者认为这个是约定俗成的惯称。据此我们回溯过去,90年代以前介绍建筑明器的文章、书籍,对这两类器物通常用两种办法来表述,第一种是直呼其名,如《广州出土汉代陶屋·附:陶仓、陶井、陶灶》,直接将具体的材料名称列出,陈明达的《关于汉代建筑的几个重要发现》①提到的陶屋等,第二种是称之为建筑模型,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②中将这一类器物列为明器中的建筑模型、高至喜的《谈谈湖南东汉出土的建筑模型》③,都没有提及建筑明器一词。建筑明器一词大行其道是在张勇的《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④面世之后,研究者纷纷以此为题编写文章,对于建筑明器这一名词的概念和范围也各有看法。在本文中,我也谈谈对建筑明器这一类器物的看法。

建筑明器,具有多重特质,明器,与实用器相对,建筑的外形,与真实建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器的特质又使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建筑模型有所不同。下面就这几个问题理清概念。

一、实用器和明器

实用器,主要指人们在生活中的常用器皿,在“灵魂不死”、万物有灵论的思想下,人们相信先人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生活与现实无异,因此,会将他们生前所用过的、心爱的物品一同随葬,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使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前认为最宝贵的物品,都与己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坟墓中去,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①。使用对死者有意义的物品随葬的习俗,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形成,目前,我们还无法获知最早的葬俗。我们通过考古已获得的资料来看,最早的随葬品,可能是原始人身上的佩饰或者常用石器。但这时候的明器是否已经出现,不得而知。这一时期的随葬品多为主人经常使用或者喜爱的日常物品,体现了当时人对于自己所有物的占有倾向。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模型,是特意为了亡者制作的,明显应为明器的存在。到了商周时期,明器日益普遍,河南安阳商墓中发现的锡铅铸造的礼器和武器,以及仿青铜礼器制作的陶明器。战国时期,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的陶明器更加普遍,象征车马的小型车马饰和陶、木质俑开始流行,甚至连竹木制作的床榻几案等家具和琴瑟等乐器,也常常是仿实用器的明器。时至秦汉,明器的类型与数量都迅速增多,出现了楼阁庭院、侍卫奴仆,井仓灶磨、车船、鸡狗等明器,唐代还出现了三彩明器,到了宋代,实质明器转变为纸质明器,由生人给死者焚化,随葬陶、木质明器的习俗至此衰败。

关于明器与实用器的区别,《礼记·檀弓》中说到, “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明确点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明器为专供亡灵的器皿,与现实的生活用具要严格区分开。孔子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说明:“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斲,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簴,其曰明器,神明之也。”(《礼记·檀弓》)《盐铁论·散不足篇》也指出:“古者,明器有形无实,示民不可用”②。据此可知,明器只具有器物的外形,但是没有实际的用途,只能在祭祀的场合或者墓葬中使用。

从考古材料来看,早在新石器早期,舞阳贾湖的个别墓葬中出土的部分遗物,已具有明器的特质③,是随葬明器这一葬俗的萌芽期。在西安半坡的遗址里,成套的小型尖底瓶普遍比实用器要小,墓79还用陶钵泥胚随葬④,张勇认为,淅川下王冈的仰韶文化二期发现的多个二次葬,在一次葬的时候用实用器,二次葬用明器⑤,可见明器在新石器时期已经与实用器一起作为随葬品随葬。

《左传》中,“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扶其社稷”,是最早关于明器的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它代表的含义与现在的明器概念不同。巫鸿在《“明器”的理论和实践——战国时期礼仪美术中的观念化倾向》⑥一文中提到,明器的明实应为命,指周王分封诸侯时赏赐的宗庙重器。而最早以明器特指随葬器物,则是源于《仪礼·既夕礼》中对“陈明器于乘车之西”的这句话。《荀子》和《礼记·檀弓》中,对明器的描述更为清楚。“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礼记·檀弓》)荀子对于明器,尤为强调的是形而不用的特质,“冠有鍪而毋縰,瓮、庑虚而不实,有簟席而无床笫,木器不成斫,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内,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反,告不用也。”在夏商周考古的发现中,明器的器类与之前相比发生变化,从对个别日常生活用器的简单模仿发展到成套的礼乐器组合类的明器。这一时期的中小型的墓葬中,出现了成套的仿铜陶礼器,到了战国春秋时期,大型墓中也开始出现这类器物。

到了秦汉时期,礼乐类明器逐渐消失,代表地主阶级财富的仓、灶、井、房屋的明器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明器,已不仅仅是对墓葬里其他随葬品的仿照,而是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建筑类明器的出现,已经到达实用器无法企及的高度。

二、真实建筑与建筑明器

本文所说的真实建筑与建筑明器相对,主要指地上建筑,也就是真实的房屋、水井、粮仓等。我国古代建筑,完好留存至今的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岭南地区,基本不存。建筑明器是当时建筑的缩影,利用它还原岭南汉代建筑,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真实的建筑是完全按照建筑学的原理,通过精确的计算尺寸,建立合理的建筑结构。建筑明器,尤其是岭南地区的建筑明器,整体建筑经常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像建筑明器里的井类建筑明器,很难将它与现实的井联系起来。建筑明器里还常常施以不符合建筑原理的建筑构件,例如广州汉墓M4004①的曲尺形干栏式建筑明器,该器物的下层畜圈围栏的三面镂空出二层弯形栱的图案,在真实的建筑中,斗拱属于承重结构,一般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不可能脱离柱头而存在,这属于艺术夸张,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生活追求的体现,这一点体现了建筑明器的特质,也是在研究建筑明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三、建筑模型与建筑明器

有学者指出, 早在隋唐时期,我国大型建筑工程已普遍采用模型设计方案,审定后由专人负责依照模型进行工程②,传世的样式雷“烫样”就是这类型的建筑模型。由于此类建筑模型是根据建筑物的设计情况按比例制做的,并标注明确的尺寸,所以它作为了解当时建筑情况的主要依据,具有外形规整,科学性可媲美地面建筑等特点。建筑明器的原理与其不同,建筑明器主要是对建筑外部的高度模仿,其比例不是严格按照建筑物的情况,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理想生活追求的体现,与现实的情况有一定差距。所以,建筑明器虽然是直观的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形式,但也不能完全反映当时建筑的所有情况,在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时,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结语

从以上的讨论可知,建筑明器最早于90年代提出,主要是指出土的房屋、仓储、井类的明器,是带有明器特质的建筑模型,即是当时建筑的直观形象,也是丧葬制度下的产物。对其进行研究,可对当时的建筑风格与居住环境有所了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陈明达.关于汉代建筑的几个重要发现.文物参考资料,1954(9):P94;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原书(1954年)P57;

[3]高至喜.谈谈湖南东汉出土的建筑模型.考古,1959(11):P624—625;

[4]河南博物院.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大象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P380;

[6]王贞珉.盐铁论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P166;

[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2);

[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

[9]张勇.建筑明器起源及相关问题的讨论.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大象出版社,2002:P273;

[10]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5:上册P333;

[11]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P38页。

作者简介:冯远(1982—),女,博士,研究方向:民族考古学,现任广东省博物馆历史部馆员。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建筑明器之对象界定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墓中建筑明器的定义进行阐释以及功能分析,从实用器和明器、真实建筑与建筑明器以及建筑模型与建筑明器三个方面作对比研究,清晰界定何为建筑明器,并提出此类器物的研究意义。[关键词]建筑明器 实用器 真实建筑 建筑模型随着各地汉墓出土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汉墓中的一类特殊的随葬品——建筑明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