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冬至习俗:九九消寒图

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九九消寒图其实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九九消寒图其实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不管是可口美食,还是动人的传说,无不使冬至这一节气增添了不少百姓生活的情致和趣味,让人们在温暖与喜庆中迎接冬天的到来。

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转暖,大地回春。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不清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其实“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北方传播较为普遍的“九九消寒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来“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趣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消寒图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圆圈九九消寒图

最简单的一种: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共有八十一钱,旁边写上日期,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即待涂完圆圈便是“出九”的春天了。

文字九九消寒图

写九,是清代开始出现的,首先是在宫廷内实行。就是选每字九画的九个字,每划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天。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到一张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然后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阴晴雨雪。填完一个字就过了一个九,填完九个字,也就数完了九。如常用的九个字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风”字的繁体),连成一句话,还能表现出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呢!其它的九字还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等,充分体现参与者的聪明才智。

梅花消寒图

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气,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尽春深。也有不用颜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号注明阴晴雨雪的。《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女子一般将其挂在梳妆台边,每天涂胭脂时抹上一瓣,待八十一天过去,冬去春来,素梅也变成了杏梅。如此韵致的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还有人为了手续简便,先在一张纸上画九个大方格代表九九,再把每个方格分成九个小方格,共八十一个小格,每个小方格代表一天。从冬至日起,每过一天,便在一个小方格里用色彩、符号或文字注明天气的阴晴雨雪,每填满九个小格,就过了一个九,填完八十一个小格就出九了。

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多样,鱼形消寒图、娃娃消寒图、葫芦消寒图等等,只要你肯发挥想象,就能创造出十分有趣的图形来。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冬至习俗:九九消寒图

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九九消寒图其实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