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人文民俗要素下非技巧类的人文摄影

[摘 要]笔者曾三度深入西藏地区采风,拍摄了大量人文题材的纪实图片,对如何拍摄西藏题材作品需要注意的人文风情要素有一定的见解,此文主要就非技巧类人文民俗要素(摄影技巧类如用光、布景、构图等人为等技巧类的因素暂且不讨论)做一个简单分类:1、物质类人文风情因素;2、社会关系形态类人文风情因素。笔者认为这两者

[摘  要]笔者曾三度深入西藏地区采风,拍摄了大量人文题材的纪实图片,对如何拍摄西藏题材作品需要注意的人文风情要素有一定的见解,此文主要就非技巧类人文民俗要素(摄影技巧类如用光、布景、构图等人为等技巧类的因素暂且不讨论)做一个简单分类:1、物质类人文风情因素;2、社会关系形态类人文风情因素。笔者认为这两者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西藏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的多元化特点,因此在西藏地区创作拍摄人文作品需要很好地学习、了解和掌握当地的人文民俗风情和宗教传统,以便更好的展现西藏的人文之美。

[关键词]人文摄影  物质类人文风情  社会关系形态类人文风情

人文摄影是记录、展现和反映西藏地区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民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当地民俗民风的必要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提高,促使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有机会走进西藏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着西藏千山之颠、万川之源的壮美。但让人往往没有想到的是,当大家随意按动着快门拍摄藏区风貌的刹那,在留住美感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藏族同胞的反感以致带来不必要的纠纷。这正是因为大多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没有真正了解西藏的宗教传统和民众的生活习惯,仅凭道听途说的间接经验、一时的直觉和兴奋而随心所欲拍摄,或多或少会造成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笔者曾三度自驾进入西藏地区拍摄,结交了一些藏族朋友,对藏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笔者认为要通过镜头瞬间留下西藏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作品,主要取决于非技巧类的摄影要素,让直觉、思维和感悟融入到拍摄者高远的眼界和深邃的心境之中。

我们知道,由于社会现象的多样化,使得人文风情同时具备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三个特点,这三者凝聚了西藏地区独特而强烈的人文特征。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独具特色的人文民俗风情的同时,拍摄者和拍摄对象应该建立一种互相了解、关怀和尊重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其实民俗摄影和人文摄影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民俗包含了人文,人文是民俗客观的存在,有了人作为主体才能创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纪实的人文印记;而人文也同样包含了民俗,因为民俗是人文的一种体现和传承方式,可以说民俗摄影和人文摄影都是一种体现民俗和人文的直接工具和手段。摄影艺术家杨思好在《浅谈民俗摄影》提出了关于民俗摄影的四个重要内容:“1、学习民俗理论,了解民俗内涵。2、做好调查研究,把握民俗特色。3、尊重民俗原貌,真实地再现民俗。4、区分良莠,摄其精华,拍出民俗精神。” 杨思好这四个观点正好印证了对学习、了解和熟悉人文风俗特点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拍出所选拍摄题材所具备的特有人文特征的真实的一面。

西藏地区拥有的传统民风民俗资源历史悠久,风格鲜明独特而且极具多样性,我们可以将其归纳成两大类,即为物质类的人文风情和社会关系形态类人文风情。在西藏人文摄影取材中,需要把握一下要素:

1、物质类人文民俗风情指的是以客观物质形态为主体而体现的人文形态

(1)自然风光类:在西藏地区大部分山都被奉为神山,如著名神山冈仁波齐、南迦巴瓦、珠穆朗玛峰;湖则多被奉为圣湖并以措为称,如羊卓雍措、纳木措、班公措。

(2)藏族独特建筑风格,代表作如世界遗产之一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喇荣五明佛学院和藏族民宅。

(3)历史古迹,如古格王朝遗址、昌都卡若遗址。

(4)独具风格的藏族服饰的款式和材质可以体现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5)藏族饮食习惯禁忌较多,肉类一般多以牦牛肉和羊肉为主,不吃马、驴,尤忌吃狗肉。绝大部分藏族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的鱼、虾等水产海鲜类食品。

(6)野生动物,在西藏有着繁多而特有的野生动物,如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高原上成群奔腾的野马、野驴、天空上盘旋的秃鹫、圣湖雪山前结对飞行的斑头雁、黑颈鹤等。

这类以客观实体存在的人文风情能够相对容易地被游客、摄影者去了解和把握,但应为注意的是在拍摄过程中要尊重和保护被拍摄对象的完整性,如当地相关部门要求不要在景物和历史古迹刻字留念,不要在神圣之地随意丢弃垃圾,不要取笑而应尊重藏族同胞的衣着和饮食,不要随意追赶、驱逐、捕捉和杀害野生动物,尽量不要去伤害、破坏这些标志着藏族独特原生态的人文物质和人文环境。作为拍摄者来说,应该努力把握这些要求,站在保护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安全的高度去选景取材。

2、社会关系形态类人文民俗风情主要是指以社会主观意识形态而体现的人文风情,它不一定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和现象,但却又由客观的物质和现象所生成的。

(1)藏族宗教,当今西藏地区的宗教包括了很多教派,但以藏传佛教为主导,又称喇嘛教,属于大乘佛教。藏传佛教自公元七世纪由印度传入吐蕃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以宗教主导生活的情况正逐步改善,但西藏地区人民的生活实则是和藏传佛教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因此,其人文民俗也大多具有宗教色彩。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交通通讯不便,使西藏民俗人文中的一些具体行为也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迷信和落后,特别是城镇以外的边远地区和小部分仍旧从事农牧的藏族同胞,与当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正是因为大乘佛教的传承深入民心,绝大多数藏族同胞都是性格淳朴善良的,特别是在牧区和偏远地区,由于接触的商业环境较少,该地区藏族同胞往往越淳朴,笔者曾先后两次分别在藏南地区的多庆和阿里地区革吉县雄巴乡附近的湖边遭遇陷车数小时,多亏善良的藏族同胞和警察几经周折找来拖拉机、大货车前来拖车营救脱困,足以见证了藏族同胞的热情和团结互助精神;而大城市商圈和旅游景点的藏族同胞则相对有些世故。

(2)节日,因为旧时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所产生的大部分节日也都基于宗教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的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节,源于拉萨哲蚌寺。古时节日期间僧人不许外出以免误伤小虫等生灵,后由群众准备酸奶以供侍奉,故雪顿节又称为酸奶节。现在习俗有所改变,变为演藏戏和晒唐卡展大佛为主,以便人民参拜。笔者有幸于拉萨哲蚌寺亲历,一天之内从凌晨12点多开始排队,约有三十多万人步行十几公里参拜大佛送上祝福,堪称中国宗教节庆的一大奇观。

(3)红白喜事,如丧葬,天葬藏族一种传统丧葬方式,藏族传统里认为拿“皮囊”来喂食秃鹫,是最尊贵的布施,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为保护和维护这一特有的人文传统,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天葬管理条例》的议案,主要内容是保护天葬习俗的私密性,这为天葬这种藏民族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丧葬习俗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4)其他一些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的民俗意识形态还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这些人文民俗因素难以在短期内掌握,对人文题材拍摄的影响相对较少。

这类以社会关系形态存在的人文风情的特点是具有多样性的,难以在短期内通过直观的现象去了解和掌握的,因此这一大类的人文风情因素也是在西藏地区人文题材摄影取材中最为重要的。西藏的宗教存在了上千年,至今一直影响着西藏地区人们的生活,藏文化认为万物有灵,以此作为判断和理解自然现象的依据,从而产生出对神山神湖这些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崇拜,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它超越了对自然客观的人文风情的范畴,而是在社会关系形态的宗教类因素的角度上,重申了保护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如严禁破坏神山圣湖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禁止污染水源,了解、理解和尊重藏族宗教传统和仪式,严禁对各种宗教场所和事物做出不敬的举动及干扰宗教仪式的人和物,不要未取得被摄者同意或者未经商洽的情况下强行拍摄,西藏一些偏远农牧区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强,笔者就曾在纳木措遇到类似突发事件,因同伴未经同意拍摄被放牧藏民围住索取补偿,险些耽误行程。正如《人文纪实摄影宝典》所言“民俗即民间风俗,其所涉及的内容很多,而能拍摄的民俗对象更是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为了能够拍摄到极具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场面,不至于白走一趟,我们要先对即将采访的主要民俗对相进行先期的调查研究,做好充分准备后再进行拍摄”;婚礼和葬礼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文风情,一些有特色的形式也是值得记录下来的。拍摄者希望拍摄到独具特色的天葬仪式图片,有可能采取偷拍的行为,而在西藏举行天葬仪式的时候是不希望“外人”靠近,自然也就十分厌恶偷拍的行为,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摄影师去沟通达成共识以便得到拍摄许可,正是如此才西藏自治区政府才颁布了《天葬管理条例》。

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宽泛的概念,人文摄影的本质就是关注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摄影活动,要反映人的本质特征,包括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等,要从镜头里拍摄出真实的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是必须以人为本位的,拍摄者需要去了解、关怀和尊重拍摄对象,拍摄者的目的就是记录真实的人文风情。因此要更好地实现西藏人文摄影的真实感和较完整的表现西藏地区人文特性,就要求拍摄者去思考,去多方学习、观察、分析、熟悉我们所拍摄的人文题材,掌握好物质类和社会关系形态类的人文民俗要素,尽量做到在不干扰、不破坏并且保护好被拍摄对象的最原始的一面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把人文风情特性最真实的一面给表现出来,而且又保留了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的内在联系。拍摄者不要以为仅凭单次进入西藏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不了解西藏的确特有的人文风情的情况下,随便举起相机随心所欲地拍摄,就可以把西藏的美尽收于镜头中,那往往只是片面和肤浅的认知,必须要深入到藏族群众生活中去体验和感知,才能真正体会到西藏人文风情的壮美,才能创作出的真实而又独一无二人文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余素芬.人文纪实摄影宝典.电脑报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0:P136-141;

[2]杨思好.浅谈民俗摄影.上海:群文世界,2006(2)。

作者简介:杜珉(1981-),男,硕士,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现任职广东省星海音乐厅。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人文民俗要素下非技巧类的人文摄影

[摘 要]笔者曾三度深入西藏地区采风,拍摄了大量人文题材的纪实图片,对如何拍摄西藏题材作品需要注意的人文风情要素有一定的见解,此文主要就非技巧类人文民俗要素(摄影技巧类如用光、布景、构图等人为等技巧类的因素暂且不讨论)做一个简单分类:1、物质类人文风情因素;2、社会关系形态类人文风情因素。笔者认为这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