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神秘的彝族“阿依沙拉洛”

千山松颂“阿依沙拉洛”是彝族女子一生中重大的礼仪,是女孩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更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符号。三月的马边油菜花竞相绽放,空气格外清新,飘着甜甜的味道。带着对母体文化的崇拜,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我们来到拟举办“阿依沙拉洛”仪式的阿句阿布家。他住在一所小学校旁,操场上几个戴着鹦鹉帽的孩子围在一起,

千山松颂

“阿依沙拉洛”是彝族女子一生中重大的礼仪,

是女孩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更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符号。

三月的马边油菜花竞相绽放,空气格外清新,飘着甜甜的味道。带着对母体文化的崇拜,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我们来到拟举办“阿依沙拉洛”仪式的阿句阿布家。他住在一所小学校旁,操场上几个戴着鹦鹉帽的孩子围在一起,屋外几个大人在抽着兰花烟。

阿句阿布是个乐观开朗的彝族中年,他热情地迎接我们。我迫不急待地向他请教“阿依沙拉洛”的相关知识。阿布笑呵呵地说,“换童裙”(彝语叫“阿依沙拉洛”)是我们马边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举行的一种成人仪式。“阿依”指小孩子,在这里指小女孩子。“沙拉”指姑娘童年穿的裙子,“洛”指换装,“阿依沙拉洛”其意是即将成年的彝族少女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鹦鹉帽是未成年女孩子的专用帽。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二节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一种名叫“克子”的饰品。“克子”其实是贝壳做的耳饰,只要耳上戴着贝壳耳饰,就表明这个女子还没有舉行成人仪式。

姑娘举行“换童裙”仪式后,就要穿上黑蓝色的三节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戴上绣花哈帕,挂上金质或银质耳坠,表示她已成人,可以自由地逛街,看赛马,谈恋爱。彝族人喜欢单数,一般在十三岁,十五岁,十七岁举行,如果超过十七岁,就只有等到出嫁时才能补上这个环节。彝族的岁数是按虚岁算的,如果实岁,要在虚岁下减一岁,那才是真正的实际年龄。在彝民看来双岁“换裙”则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由于“换童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非常重视。特别是母亲,她是女儿的贴心人,也最了解女儿的生理状况,要在临近“换童裙”前为女儿备好头上戴的花边哈帕、新裙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饰品。

我问阿布,“阿依沙拉洛”起源于何时?阿布请来毕摩阿普,阿普介绍道: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载:在石尔俄特时代,人们生活在生子不见父的时代,石尔俄特决心去寻找自己的父亲,他骑上独角马,牵上独角驴,由狐狸驮银两,兔子背金锭,去寻父亲,历尽千辛万苦,他还是没寻着父亲,却遇上美女兹里史色。兹里史色告诉石尔俄特,只有娶妻成家生子才能见到父亲。石尔俄特回家三年没人嫁给他,那时人类还没有婚嫁的习俗。他又去找到兹里史色,并要求她嫁给他,完成他生子能见父的愿望。兹里史色告诉他,我们不能没有规矩,不能没有礼仪。于是,兹里史色找来毕摩特木阿拉来,在毕摩见证下,他们举行了婚礼,并规定了彝族的婚俗和礼仪。从此,彝人进入了娶妻安家的成婚年代,并开创了彝人生子能见父的时代。把“阿依沙拉洛”仪式与彝族婚姻形成联系在一起来推断,那么,彝族“阿依沙拉洛”仪式就应该产生于彝人生子能见父的时代,即石尔俄特与兹里史色成婚的时代。按彝族谱系推算,距今至少有数万年的历史。

谈笑间,长辈妇女们为阿句阿洛(阿布之女)举行“阿依沙拉洛”仪式。她们从阿洛耳上取下贝壳耳缀,将左边那枚贝壳耳缀顺着她左侧身体,放在她左脚下,把她刚穿上的童装脱下,一件一件地换上家里为她备的新装,然后再把她单辫解开,并叫来一个年轻男孩,用一块鸡油在阿洛发辫上向着左,右,后三个方向,轻轻地抹了一下,再接过梳子,又从阿洛的额头往后象征性地梳了三下,随后把梳子交还给一妇女,妇女用梳子将阿洛的头发分成两股。细细地为阿洛梳头发,并将头发编成两辫,梳好后又给阿洛戴上银质耳坠与哈帕,在哈帕上盖上红色新头巾,又在头巾上戴上结婚时才能戴的银斗笠。装扮好的阿洛走动起来,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充满了青春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这是她最好的时刻。

妇女们说,“新娘”已打扮完成,快来背“新娘”,阿洛的几个伙伴,便从人群中拉出为她梳辫子的男孩,由这个帅哥来背阿洛,帅哥带着几分腼腆站在阿洛面前,蹲下身欲背阿洛时,几个姑娘伸手把锅烟灰抹在帅哥脸上,帅哥的脸一下就变成了黑黑的花脸。抹过花脸,帅哥蹲下身子,几个女子将阿洛侧身扶上了帅哥的背。彝族背“新娘”时只能侧着身子由男子背,忌讳直接扑在男子背上,背起时,“新娘”的手肘还要撑在男子脖颈上。“新娘”若高兴,背她的男子不受气,若不高兴,“新娘”使劲用肘部顶住背她的男子脖颈,让这个男子吃吃“苦”头。帅哥背起阿洛,一群姑娘扶着阿洛,到了大厅的石磨旁。姑娘们又给帅哥一阵花脸和拳头,帅哥放下阿洛,立马躲闪着跑开了。阿洛坐好后,几个年轻姑娘围着阿洛坐,大厅里两个成年女子开始唱起了民歌。

我问阿布,她们唱的是什么?阿布说这叫“格卓初”,是姑娘出嫁必唱的歌。今天阿洛是“嫁”给石磨了,所以也要唱这支歌。为什么要将阿洛“嫁”给石磨?阿布说,彝族习俗中十七岁的姑娘就是一个成年姑娘了,是可从谈婚论嫁的年龄,但阿洛现在没订亲,所以,要让她先“嫁”给石磨。姑娘怎么能“嫁”石磨呢?阿布说姑娘“嫁”石磨,即是告诉姑娘,今后你是要嫁出去的,生活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是需要勤劳的,所以要有心理准备。阿布又补充说,有些地方还会将锅庄、门槛等物件假设为女孩的丈夫,将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的女孩背到石磨,锅庄,门槛等设定的假夫家举行意象性的“婚礼”。

歌唱完了,姑娘们又拉着花脸帅哥把阿洛背回到“换童裙”的地方,竹盘里装着煮熟的乳猪舌头,一妇女用乳猪舌头在阿洛头上转了三圈后,扔给一老奶奶,老奶奶接住散着热气的乳猪舌头,离开了现场。

我问阿布,为什么杀乳猪并取猪舌扔给老人?阿布笑着告诉我,彝族所有的仪式都用牲畜祭祀,即是告诉神灵,我家今天举办了一个隆重的“阿依沙拉洛”仪式。同时,用猪舌头主要是祈福阿洛的未来幸福健康吉祥。

彝族家庭举行“阿依沙拉洛”仪式,让孩子们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标志,可以免去孩子对成年与未成年的漠然状态,让姑娘们知道自已什么时候生理年龄成熟了,什么时候该恋爱了,让她们能真正认识自已将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懂得成年人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环节。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神秘的彝族“阿依沙拉洛”

千山松颂“阿依沙拉洛”是彝族女子一生中重大的礼仪,是女孩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更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符号。三月的马边油菜花竞相绽放,空气格外清新,飘着甜甜的味道。带着对母体文化的崇拜,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我们来到拟举办“阿依沙拉洛”仪式的阿句阿布家。他住在一所小学校旁,操场上几个戴着鹦鹉帽的孩子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