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临沂市谓琅琊郡的由来

琅琊古郡郭岩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省鲁南地区,一直以来,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红色历史事迹响彻神州大地。纵观历史,临沂不光有着辉煌的红色记忆,更有着悠久的历史。“琅琊郡”的来历就是承载临沂古代历史的见证。为什么临沂市又称为琅琊郡呢?或者说临沂市称为琅琊郡的由来是什么呢?这首先要从临沂市考古发掘的一件大

琅琊古郡

郭岩

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省鲁南地区,一直以来,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红色历史事迹响彻神州大地。纵观历史,临沂不光有着辉煌的红色记忆,更有着悠久的历史。“琅琊郡”的来历就是承载临沂古代历史的见证。

为什么临沂市又称为琅琊郡呢?或者说临沂市称为琅琊郡的由来是什么呢? 这首先要从临沂市考古发掘的一件大事说起,那就是1997年对琅琊王陵的考古发掘。

在临沂市水田路与琅琊王路交汇处有一座青砖古墓,1997年因琅琊王路(当时叫临西七路)修路,临沂市文物部门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前的千百年来,琅琊王陵都是以一座大土丘的面目示人。古墓上面长满了胳膊粗细的小槐树,常有小孩在上面玩耍。在抢救性发掘之前,墓主人一度被当地人传为隋末唐初的英雄罗成,当地还流传一段关于罗成墓的故事:罗成是唐王李世民的一员爱将,善使回马枪,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罗成31岁那年,被陷泥河陷住了坐骑白龙马,被敌人乱箭射死。罗成死后,就埋在了陷泥河边。坐落于临沂市区水田路与琅琊王路交汇处的古墓就是传说中的罗成墓。然而,随着发掘工作的逐步开展,大墓主人的身份也逐渐显露出来。罗成是唐朝人物,而这座墓为砖石结构、拱顶发券式地面建筑形式的大型东汉墓葬,系东汉时期少有的大型地面建筑式汉代墓葬,而不是唐代风格。此墓位于的曹王庄也并不属于陷泥河范围,所以传说不攻自破。墓内所用青砖分条砖、券砖。青砖大小相仿,但稍有差别,里外3层券砖一层小于一层,个别券砖上有当时人为的手印痕。墓室各室券砖层数不一,主室3层,前室2层,耳室1层。中室为木结构平顶式。室内大都为条砖垒砌。3层地砖,往上砌砖墙,较统一的砖砌法是“一丁二辅”,在第四行丁砖往上再按各类墓室另加高矮,耳室除外,后主室是在第四行丁砖上走国字形铺砖后砌券砖。西墙外壁和东耳室外壁均使用石块垒砌,最大石块长达164厘米,高210厘米的两主室外壁使用的石块最多,高达8层。在对墓底做探铲钻探实验时,发现墓底是自上而下,二横一纵三层铺地砖,铺砖下石灰约3厘米,再下约3厘米深则为木炭,最底层是原生土。随着古墓抢救性发掘工作的展开,相继在墓内出土有玉衣、玉琀、罐、壶、五铢钱、新莽布泉等器物。同时,考古专家根据墓室结构、出土器物等考究最终锁定其为东汉时期琅琊王夫妇陵墓。

那么为什么说是琅琊王夫妇陵墓呢?首先,虽然该墓葬在发掘之前被盗严重,但是这次发掘还是出土了不少相关文物,这些文物对于锁定墓主人身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墓室一共出土的器物有:2件龟骨、31个青铜铆钉、14个青铜小铺首、8个盖弓帽(3个残)、4个马衔镳(1个完整3个残)、5个车軎辖(4个完整)、1件鎏金长方形铜件、3件长圆铜件、1个小铜弩件(锈蚀严重)、铜饰件一宗、3片小金箔片、1片云母片、1件小金丝、2件象牙残片、1把铁环首小刀、小铜饰件、五铢钱一宗、残陶器一宗(陶缸、耳杯、盘、瓦当等)、1件马骨、1件玉蝉、若干金铜丝玉衣片(这些文物现存于临沂市博物馆展厅)。这些金铜丝玉衣片说明墓主人生活在金缕玉衣盛行的汉代,但是从材质上看,玉片比较粗陋,说明当时经济衰退,从而推断出其是汉代末期的器物。从汉代礼葬风俗来看,能够配上金缕玉衣的必是王侯级。经文物专家考证,该墓是东汉晚期琅琊王夫妇的合葬墓,距今约1700多年。

其次,这处古墓是临沂城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砖室墓葬,在全国也属罕见。属于山东地区流行于东汉早中期的“前堂后寝”式砖砌墓,东汉晚期这类大型砖室墓已逐渐发展成为多室之制。其随葬陶器从器类组合到造型特点,均与山东东汉早中期墓相仿。随葬钱币中最晚仅见东汉中期五铢,基本不见东汉晚期五铢,可以把墓葬时间锁定在东汉晚期以前。此墓规模宏大,建筑工程浩繁,表明这是一座属于上层贵族的墓葬。考古队员根据多年的考古经验,查阅了历年来全国各地发现的类似规模的汉墓资料,推测墓主应为显贵之士。随葬的器物无不显示着墓主人生活的奢华。更能证明墓主身份的是男、女墓主合葬的是其分别使用了金丝、铜丝玉衣。根据汉制,玉衣是皇帝和大贵族死后所专用的葬服,按照等级分金丝、银丝、铜丝三级。《汉书·礼仪志》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钾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皇帝、皇后及其最亲近的人则用金丝。综上分析,考古人员推测此墓墓主应属诸侯王一级显贵。

再次,从墓葬所处的地形来看,这里在东汉时期正是汉王宗室刘氏封地琅琊国国都所在地,墓主人应与东汉琅琊国统治者有关。墓门三层发券,三层发券相当于三层椁,“三层椁,王制”。此外,古墓墓前全是白灰铺地,“赤墀之地,天子之制”“白玉墀之地,王侯之制”墓前白灰铺地,能证明此墓为王侯墓。对于墓主的身份,可以确定的是此墓系东汉时期琅琊王夫妇的合葬墓,距今约1700余年,无任何异议。

但是由于该墓被盗严重,出土文物难以证明墓主人究竟是谁,所以至今尚无定论。据《临沂县志》记载: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封其子刘京为琅琊公,之后晋爵为王,立都开阳(即今临沂故城)。第一世琅琊王系刘京,爵位世袭一共七代,依次为刘京、刘宇、刘寿、刘遵、刘据、刘容、刘熙。其中,除刘京死后葬在东海即丘(即今河东区汤河一带),其余葬地不明,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均葬在开阳周围。其中死于东汉中期的有宇、寿、遵三王,故该墓可能为其中之一琅琊王夫妇合葬墓。发掘时,发现墓室内有龟甲,古人好寄物寓情,龟甲代表着长寿,由‘寿可推测墓主可能为东汉刘寿墓地。

最后,古墓未发掘前,据当地两位老人对这片墓葬最直观的印象是土岗。保存下来的这处古墓上层覆土规模很大,古墓前侧、东侧另有4座小型土岗。土改时,4座小型土岗被附近居民夷平,夷平时在覆土内发现有长约2米、厚近40厘米、宽约50厘米雕刻有龙纹的条状石块。这些石块被当地百姓挪出后用来搭桥、造水渠。4座土岗在历史的记忆中陨落,已无法考证其与琅琊王墓的历史渊源。事后,有专家推测,消逝的这4座土岗有可能是古墓。唯独琅琊王墓墓上覆土最高最多,很难夷平,这才得以保全。据当地老人讲抗日战争时期,在这处土岗上架起机关枪能扫射整个临沂城,可想土岗的高度。爬土岗得弯着腰,下来得斜着身子顺土层滑下。当年土岗上栽满了洋槐树,谁家盖房子便到土岗上挖些土。1940年前后,土岗附近满是农田,农忙时不少乡亲便到土岗的洋槐树下乘凉。 琅琊王墓附近,现有曹王庄、宋王庄、张王庄、陆王庄、卞王庄(即今宏伟社区),“5个社区,都带‘王字,充分说明此地原为王坟。”附近居民对此深信不疑。

琅琊王陵墓文物价值十分重要,古墓发掘的过程也是惊心动魄。1997年发掘前,古墓留给考古队员最直观的印象是,一座残存封土底径35米、高7米,杂草丛生的土岗子。解密一座满覆封土的古墓,一种迫切探寻神秘背后的意愿让队员们兴奋不已。 在去除夯层后,青砖垒砌的古墓外貌,蔚为壮观!东侧墓基有石块垒砌,其余墓身均为青砖垒砌,青砖呈条状或发券状。墓室有2处墓门,门框上沿由发券青砖垒砌,墓门已不复存在,清理门前土层时发现有灰质粉末,由此推测建墓时墓门为木质结构,木门或因年久腐烂化为灰质。另外,考古人员在墓门前土层里发现有4个铺首衔环。铺首衔环直径均约20厘米,2个铜制,2个铁制。因长时间掩埋在土层中,出土时表面晦暗。除此以外,墓前还发现有残缺的封门青砖,封门砖外部用土夯实,上面铺盖有约2至10厘米的石灰。夯土到封门砖约有150厘米,封门砖呈阶梯式递进,做工比较粗糙。 随着古墓清理工作正式展开,考古工作人员先清理墓身封土,然后按盗洞早晚逐步递进清理。他们先清除西前、后室之间盗挖塌陷的地方和东前室,从上入内挖近2米后转向后西室。此时,严谨的考古队员经实地测量,将此过程中发现的一处明显盗洞规模加以记录,“直径约120厘米,南北约140厘米,蜿蜒斜进入墓室”在队员们看来,被盗墓者挖开的盗洞也有其发掘整理价值,因为它和古墓有了关系。此后,清理墓道和东室同时进行。墓室中隔着夯打的一道土墙,向里进便是青砖墓道,呈外八字形,长约500厘米。东前室内全是盗掘坍塌的扰土,土层内不时挖出一些小型兽骨。墓西前室发券砖单层残存,为两层券砖。室内填土上部为淤土,下部是盗掘扰土。考古队员在前室中部和后部清理出2件龟甲。前室门被烧后属于自然陨落,从落下的板灰墓底痕迹推测,由2块木板组成。正式清理墓底(残留扰土)是从东西主室开始。整个墓回填部分均为大规模盗掘后所形成的扰土层,里面有石灰、黄褐色沙质粘土和木炭块、券砖块。其中,在铺地砖以上45厘米的堆积层中发现有大量金丝、铜丝玉衣片,此外还出土有陶片、陶器、龟甲等。在烧坏陨落的门板炭灰上发现有铜门钉、铜角铁,在东壁墙下出土有似为一根短木杖形的器物,两端均榫有铜件。西耳室位于西前室的西壁上,单层发券。西耳室发券已被拆除。在耳室底部出土有壶、瓦当、仓、灶等残陶块。

清理横中室时发现有5个盗洞,盗洞由两主室之间的横梁下来,直径大约在70厘米。中室东西贯穿两墓室,好像前后室的甬道。中室东西两边均外出,西部外出较长,东部较短。西垛被盗掘时破坏,东垛里层也遭到破坏。在两主室前有大量红烧土块,而到了中室变薄,灰迹仅有1至2厘米。中室玉片较多,东部出土有1片压花纹样的金箔和用金丝相连的玉衣片。此室内西侧墙下发现1件陶壶和几件圆形云纹瓦当,东侧墙下出土有各类器物陶片。西后室发现的玉衣片比较多,整个室内烧灰布满墓底,从南至北灰层4至6厘米厚,灰黑白色,但灰层中器物很少。灰底清晰可见的是间隔约50厘米的木板被烧的灰痕,由此推测这可能是当时铺地用的棺床,室前从东往西约80厘米的木板灰痕,像是当时主室的木质框架。框架以外是红烧土,表层出土陶壶、陶罐6件及珠子一类的小件玉琀。东前室券顶被破坏,建筑格局和西前室相同。在此室墓门前脚下出土有1对铁铺首衔铜环,东耳室南墙拐角处发现1件龟甲,门和西门一样也被烧坏炭化。在西门陨落的灰烬上发现1件樽形器,和西前室门后木杖类似。同西耳室对称的东耳室没有遗物,但是在墙上发现有残存的彩绘。

东后室底部也有大量烧灰,在室的中前部发现大木炭块,其中一块残长约100厘米、宽近14厘米、8厘米厚,貌似室顶梁构件。室前部有红烧土堆积,在墙上券下走檐处东西间隔有对称的砖洞,可能是当时木构件的隼洞。在此室中前部发现有玉片、陶片、耳杯等,完整的器物并不多见。发现有1块人的股骨头残块,但被火烧过。总览,古墓为拱顶发券夫妇合葬砖室墓,因为地质土层原因,原先的墓室为半地下式,发掘时已经完全为地上建筑。墓南北跨度1640厘米,东西1312厘米,高520厘米,墓室由左右为对称的八字形双门道、双墓门、双前室、左右耳室、横中室、双后室构成。这是汉墓建筑风格的一大特点。据时任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的蒋英炬、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文起两位专家实地查看了残存的古墓,得出结论:“北方唯一地上墓葬建筑”,根据墓室布局推测其为东汉时期王墓。

琅琊王陵的发掘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在山东省的地上王侯夫妇合葬墓极为少见,其地上砖结构仿庭式建筑布局方式也是临沂所特有的,是琅琊国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文化古迹之一。

琅琊王陵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其本身就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琅琊王陵的考古发掘,不仅证明了距今1700年前的临沂市曾经是东汉时期王侯的册封地,同时对临沂市的汉代考古研究工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这就是临沂市又谓之琅琊郡的由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临沂市谓琅琊郡的由来

琅琊古郡郭岩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省鲁南地区,一直以来,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红色历史事迹响彻神州大地。纵观历史,临沂不光有着辉煌的红色记忆,更有着悠久的历史。“琅琊郡”的来历就是承载临沂古代历史的见证。为什么临沂市又称为琅琊郡呢?或者说临沂市称为琅琊郡的由来是什么呢?这首先要从临沂市考古发掘的一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