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经典的悲伤: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摘要]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正如他自己说过的:“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悲怆》交响曲并非像被视为西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之滥觞的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那样具有明确的叙述性

[摘 要]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正如他自己说过的:“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

《悲怆》交响曲并非像被视为西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之滥觞的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那样具有明确的叙述性内容,也非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那般具有明显的描绘性特征,正如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基透露的,这个“悲怆”的别名是作品完成之后在偶然的灵思驱动下附加的,因此并不具备标题音乐的特征。

[关键词]悲哀 喜悦 诙谐曲和进行曲结合 深情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作品74,作于1893年,同年10月28日作曲家本人指挥首演。《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响曲中最能反映其创作个性及特点的作品。它是一曲表达内心激烈矛盾冲突的悲剧,对美好生活充满渴望与憧憬,而现实生活却痛苦而黑暗,让他心如刀绞。绝美、凝练、惊艳。柴可夫斯基(1840-1893)的音乐创作活动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大概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成熟时期。柴可夫斯基写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俄国正处于亚历山大三世最黑暗的统治时期。农奴制刚刚废除不久,受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俄国的进步力量已经感受到封建统治的强烈压迫。自上而下的革命虽然正在酝酿之中,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当时的俄国思想文化领域受到悲观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向“精神”呼吁的影响,这是这种历史环境下必然要出现的思想体系。这一时期的俄国大师的作品无不带有这种思想体系的烙印,比如托尔斯泰的文学、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b小调第六交响曲》正是产生于这样一个彷徨的时代,柴可夫斯基说:“第一乐章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育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这些最初的构思虽然未能在第六交响曲中完全实现,但确实成为作者创作此曲的思想基础。柴可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说自己“将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并说:“在这一生中,我从来也不曾感到这样满意、这样骄傲和这样幸福!因为我知道自己写成的确实是一部好作品。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在草稿中的标题是“生活”。“悲怆”这个标题是柴可夫斯基的弟弟建议的。作者在作品的草稿中曾经标注:“青春、爱情、沸腾着的工作、困难的克服和尾声——死亡”。

全曲包括四个乐章。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b小调,从一段阴暗、深含抑郁的慢引子开始。戏剧性的引子有两个乐句构成,预示出以后的主题,不协和和弦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概括了该乐章的悲哀情绪。动荡不定的主部主题是单二部曲式,既有感情的冲动又有焦急不安的因素。连接部与主部主题交织在一起,界限并不明显,中提琴和单簧管的上升旋律把副部连接起来。安静的副部是单三部曲式,旋律温柔哀婉,再现乐段音色朦胧,是主体进入幻想的意境,仿佛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结束部的音乐材料来自于副部主题,和声上并没有完全终止,进入展开部的引入部分。引入句有两个相似的乐句构成,节奏顿挫鲜明,充斥着紧张性,奠定了展开部的基础。在展开部中,主题在高潮的顶点上再现,表现出一种殊死的搏斗。再现部中主题一直在乐曲的高潮中进行,直到第四个高峰。音乐又进入连绵不断的爬行时旋律,和前面的动机形成对比,刻画了斗争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当多种因素激烈的冲突达到顶点后,铜管乐吹出旧式俄罗斯教堂中为死者举行葬礼时的挽歌《与圣者共安息》的曲调,速度缓慢,最后第一乐章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象征不可避免的死亡。这种戏剧性的冲突一方面揭示了抗争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神一样的快乐和天地万物中的真善美的无限的爱。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是二拍子加三拍子的五拍子圆舞曲,充满了清新、愉快的气氛和迷人的情绪,反映了他生命中短暂的喜悦中间部分,叹息的音调又驱走了舞蹈的曲调,重新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哀伤。结尾对中间部情绪进行了补充,在安静的气氛中又含有激情的音调,最后在一片安静中结束。《悲怆》的第二乐章在西方音乐史上之意义在于,柴科夫斯基把本属于一般音乐会领域的圆舞曲带进了交响乐的高雅殿堂,同时也丰富了交响乐的表现手段。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诙谐曲和进行曲结合的乐章,也是整部交响曲气势宏伟的高潮乐章。其结构为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形成对比,主部主题是幻想般的、飘忽不定的诙谐主题,但其中孕育着副部主题材料。副部主题变成沉着坚定的进行曲主题,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体现了主人公决心战胜一切的意志和力量,斗争的精神贯穿在悲剧性的作品中。就如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说的那样,在这部作品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不是自暴自弃的思想,而是斗争和克服悲惨命运的乐思。”乐章的结尾非常宏伟豪迈,表现出压倒一切的意志和力量,它与紧接而至的哀歌般的第四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按照传统,具有欢腾、凯旋性质的音乐应该出现在套曲的末乐章。担当着表达结论的作用,是整个套曲中速度最快的部分。然而,柴科夫斯基早把具有这种性质的音乐提前安置在第三乐章,而在末乐章创作了一段极其忧伤的慢板音乐,彻底打破了古典交响乐的格局。

四、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是深情的慢板,是一首刻画内心无比悲楚苦痛的哀歌。它是含有奏鸣曲因素的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主题,二度下行的叹息音调,不协和的和声以及缓慢的速度,体现出了深刻的悲剧性和紧张的戏剧性。中间部分采用对比主题,b小调转到明朗的D大调,旋律温柔抒情,宽广的气息代替了短促的呼吸,体现出对生命的眷恋,但当中还是存在叹息味道。音乐不断展开,当音乐发展到顶点时,乐曲突然强收,随着哀鸣的下行模进音调的出现,再现部出现,音乐仍有所展开。暗淡的尾声采用中间部分的材料,使音乐的悲剧气氛达到了顶点,最后,整个交响曲在中间部分的音调上寂静地结束。

结语

在酝酿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作者常常情不自禁地淌下热泪。因此,人们一直把这部旷世之作誉为“经典的忧伤”、“灵魂的震颤”。 每当我听完一遍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它极强的渲染力使人潸然泪下,它极大的沉痛是对神经的考验和锤炼。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不是用音符来占据你的耳朵,而是用感情来打动你的内心,不是让人一笑而过的乐子,而是发人深思的珍品,不是哗众取宠的庸俗,而是浸透灵魂的震撼。它把所有的孤独、苦闷、无助、奋斗、喷薄、失望、挫败、死亡都汇聚在一起,热烈而悲壮。那时一种孤独和绝望到极致的精神癫狂,又是一种对生命和生活的强烈渴望与追求,就像抑郁的灵魂在黑暗中跳着一支孤独而又热烈的舞蹈,极端的绝望与渴望疯狂交织。这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写成的作品,柴科夫斯基生前也曾对他的侄子达维多夫说过,悲怆是他的“安魂曲”。1893年11月6日,在这部作品首演后的第9天,柴可夫斯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这位音乐巨人竟真的与世长辞了!所以在人们用心去聆听《悲怆》交响曲时,总会情不自禁的体味到脆弱与坚强,短暂与永恒作品的内容具有哲学深度,音乐形象鲜明易解,感情叙述纯朴真挚,即使在富于悲剧性的音乐里,还令人感到经历苦难,期盼美好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柴科夫斯基这位带给无数人喜悦的优秀音乐家,本身却被悲惨不幸的私生活所折磨。他的音乐充满浪漫乐派传统精神,他的创作主观上直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的作品特色是深刻的旋律复杂的情绪历程,精心编排的主题与结构。他将一生的经历都融入到了第六交响曲《悲怆》中,这一代表着柴可夫斯基一生悲叹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震撼。同时燃烧着这位忧郁的作曲家生命中最后的余晖。有人评价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之魂。更高的评价是:他的音乐已经超越了国界的藩篱,是全人类音乐宝库中最珍贵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3);

[2].冯云.告别音乐与人生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结构与内容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5(10)。

作者简介:张艺圆(1980-),女,广州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员,国家三级演奏员,2003年进入广州交响乐团,先后随乐团成功出访了法国,荷兰,卢森堡,埃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美国,日本,瑞士,比利时,列支敦士登,卡塔尔,新加坡,泰国,台湾,多次 参加香港澳门国际艺术节和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国内外众多顶级艺术家在多个领域中成功地合作。在海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经典的悲伤: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摘要]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正如他自己说过的:“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悲怆》交响曲并非像被视为西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之滥觞的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那样具有明确的叙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