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白须公”与“凸眼龙”端午“探契”

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珠江三角洲水乡龙舟竞赛夺标之风极盛,胜者可为乡里争光。传说京城有一个好龙舟的陶姓驸马,喜南下广东看龙舟比赛,时人称“海珠好龙”。到了万历二十五年(1597)端午,陶驸马又南下广东。广州官府号召四乡八里的百多只龙舟在西郊白鹅潭上举行龙舟比赛。斗到正酣,南海盐步当时已有100多岁的老龙舟与荔

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珠江三角洲水乡龙舟竞赛夺标之风极盛,胜者可为乡里争光。传说京城有一个好龙舟的陶姓驸马,喜南下广东看龙舟比赛,时人称“海珠好龙”。

到了万历二十五年(1597)端午,陶驸马又南下广东。广州官府号召四乡八里的百多只龙舟在西郊白鹅潭上举行龙舟比赛。斗到正酣,南海盐步当时已有100多岁的老龙舟与荔湾泮塘的凸眼龙遥遥领先,盐步龙舟略领先于泮塘龙舟。但就在盐步老龙即将夺标之际,紧随其后的凸眼龙上一个小伙腾空鱼跃,飞身夺得锦旗!按规则,夺标方为胜方。于是泮塘凸眼龙以冠军的名义领取了奖品,但当队员们高高兴兴地捧着奖品回村时,被村里的老人们责骂一通。老人们认为盐步老龙划得最快,应该他们得奖品。凸眼龙队员便将奖品送到盐步,可是,盐步老龙队员说是凸眼龙夺了标,奖品应该是他们的,执意不收,又将奖品送回。这样送来送去持续了半个月。最后,泮塘的一位老人出来说:大家都不要让了,这样吧,盐步老龙年岁高,有白须,泮塘小龙后生,一个做契爷(干爹),一个做契仔(干儿子)吧。双方一听欣然答应,从此两地的老龙和小龙就结契认亲。

以上这一则,就是现在佛山南海盐步,与广州荔湾泮塘两地,流传了几百年的关于盐步老龙收契仔的故事。从那时开始,盐步老龙和泮塘小龙、两地村民世代交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契爷”“契仔”间都会互访,甚至引得其他村的龙舟也结队前来参加,整个仪式热闹而隆重,成为岭南水乡龙舟文化的一个缩影。

「五经魁」之首盐步老龙

珠三角地区水网密布,龙舟竞渡在乡村城镇都相当受重视。每年端午之前,各村都把藏在河涌淤泥中的龙舟起出,准备端午的龙舟竞技。而盐步老龙据说是留传至今全国最长寿的龙舟,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宣德七年(1423),至今已有594年。

据当地传说,约在1421年左右,盐步建起了华光庙,供奉华光帝,华光既是粤剧的行业保护神,也是火神,这对于冶铁、陶瓷业发达的佛山来说很适合。同时,佛山当地也有一项民俗传统,以一地方寺庙作为龙舟的龙神,无论大小神佛,该地龙舟定必由此而来,游龙时更要立起罗伞将神像置于其中。于是,在盐步华光庙落成两年后,由文兴、西宁、绍蟾、凝禧四乡乡民发起,盐步河两岸乡村共同出资,拜华光庙“五显华光”大帝为龙神,用传说千年不坏的坤甸木打造出盐步老龙,这正是盐步老龙的来历。也正因为华光是龙神,所以非端午时间,盐步老龙的龙头、龙尾、龙牌,都需要供奉于华光庙内,而船身藏于河泥之中保养。盐步老龙还有三样规矩,也即:一年以内家里有人去世的不得下船、妻子有孕的不得下船、穿鞋不得下船。

盐步老龙全长36.8米(不包括龙头、龙尾),宽1.15米,重約四吨,水手座68个。老龙配南方传统龙舟的龙头、神位、百足旗、龙舟鼓、龙标、龙尾等饰物。整个龙头用檀香木雕成,龙眼圆睁,额头正中戴上一面红绸金镜,两根三叉水鹿角斜插额顶,角间还有各色花翎,金色龙头中一楼白色长须突显其“老”,每当船身摇动,口中的舌头也会随之震动,舌上还有一颗龙珠闪亮。而龙尾挺拔,绿麟金边,块块鳞片整齐排列。

在珠三角龙舟中,长白须的龙绝无仅有,也就只有盐步老龙一条了。除了装饰物,头顶另外还插有12支雉鸡尾和1个金属制的“孖金钱”。这些雉鸡尾和“孖金钱”也有一个颇传奇的故事,据传说,慈禧太后得知赛龙结谊之事,便赐盐步龙舟为“盐步老龙”之称,并赐12支“雉鸡尾”、一面“百足旗”为标志;也赐泮塘龙舟九支“雉鸡尾”。并同时将珠江三角洲划得最快的盐步老龙、泮塘凸眼龙、白沙的红龙、雅瑶东涌、古料大头龙五条龙舟赐名“五经魁”。从此,“盐步老龙”就成为长者,在龙舟竞赛中不参加任何赛事,只作游龙表演,让人们尽情欣赏“老龙”的英姿。而泮塘龙舟到盐步也只是助兴,不参与龙舟竞赛。

当然了,“五经魁”的传说一直都是口耳相传,并无文字数据的记录,即使是慈禧太后御赐“盐步老龙”、孖金钱和12支雉鸡尾,也没有文字记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盐步老龙数百年来在珠三角河道上一直是众多龙舟的长者,每年除了受泮塘小龙的探访外,还有不少龙舟慕名拜访。1980年,因文革停止了多年的“盐步老龙”再次启程赴广州泮塘,恢复昔日两地相互往来的联系。但老龙年经日久,更是老态龙钟,漏水严重,泮塘乡亲见状,要捐赠木料重造一艘新船。经商议,在盐步船厂用泮塘捐赠的木料造一只新船,原“老龙”送番禺船厂修理,从此以后,盐步新、旧老龙两条船同时出现在龙舟竞渡活动中,但老龙不参加竞渡。

五月初五探契仔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契爷”盐步龙舟启程来泮塘探望“契仔”,这天,老龙穿上全部的“行当”,带上“黄皮园秋茄”等盐步特产,在两条“护龙”的陪伴下,一早就从盐步河经聚龙、鹤洞(或东滘、花地河)、珠江河至泮塘去探望契仔。

盛装打扮的契仔早早就在河道上等候契爷。村民们围在河道边,架上锣鼓,挂上鞭炮翘首等待盐步客人。五约的龙舟和三约四约的龙舟会到闸口排开,迎接盐步龙舟进河。一般在9点半左右,盐步老龙就进入村口河道,徐徐驶向小龙,互相经过时,船上的人会抱拳作揖以示敬意。这时,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守候在两岸的村民们拱手相迎,龙舟上的盐步人也拱手作揖,互相问候。泮塘数十名几代同堂、高寿康健、有福气、有威望的父老在岸上对盐步老龙行礼、致意,以祝福“契爷”。老龙入闸后,由泮塘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簪花挂红”——为老龙的双角戴上金花,披上红布,赠上一对红底白字的特别定制的标旗及特产等给老龙。随后,老龙按照传统由泮塘三条龙舟陪伴,抖擞精神扬头向荔湾湖游去,小龙紧跟其后,随老龙在水里来回畅游,谓之“操水”(游水)。

“操水”过程中,为表示对“契爷”的尊重,其他龙舟都不会超越老龙。为求吉祥如意,各龙舟的桡手通过巧妙地蹬船影响船头、船尾的起伏落差,压出漂亮的水花,进而呈现游龙出海的动态;划船也要鼓劲划水,使平静的河道上无风起浪,寓意风生水起。操完水后,小龙驶到老龙身边紧紧依偎着老龙,两只龙舟的划浆手各用一只手抓住对方的船边,将两船贴紧,随着鼓点缓缓并行,谓之“拖手仔”拉手叙旧。之后泮塘大开筵席,款待亲朋,盐步老龙获贵宾式款待,入座主家席位。吃罢龙舟饭,老龙就要回程了。泮塘乡亲则以“泮塘五秀”菱角、马蹄、茨菰、茭笋、藕作为回礼。小龙与老龙相送三巡方分别。端午老龙探望小龙的同时,四乡的龙舟也相继前来泮塘“走亲戚”,和睦友爱的场面民间称为“泮塘景”。

五月初六则为“盐步景”,“契仔”泮塘龙舟回访。泮塘契仔一早来到盐步拜见契爷,岸边的人早早就占着位置。只要泮塘的龙舟一到,周边的人都会说“契仔来了契仔来了”,很是动人。泮塘龙舟是非常长的传统龙舟,一条船上划船的72人,打鼓的4个,拿彩旗的2个,前后抓艄的4个,还有掌管铜锣、罗伞和一个神台的人员,一共80多人。鼓上写着“仁威”两个大字,中间是区分不同龙舟的“五约”、“四约”等小字。在三条龙舟中,只有泮塘五约的龙舟是单独一个黑罗伞,插的是黑色七星旗,而其他两艘龙舟则是黑白两色罗伞。泮塘的龙舟都是没有龙头的,其中五约的龙舟是在两侧盯上眼珠,俗称凸眼龙。这些都是五约契仔龙舟的特点。至于为什么没有龙头和龙尾?据老人们说,一般在北面的村,如石井等地方的龙舟都没有龙头装饰,而在南面,如芳村、茶窖等地的龙舟是有龙头的。一直以来的传统就是这样。

“契爷”、“契仔”双方见面还会在河道上一番礼让,互赠礼物。伴随着泮塘龙舟探亲的队伍包括茶滘、坑口等地龙舟和泮塘“龙标”、狮艇和八音艇。因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六这天来盐步参加聚会、赛龙夺锦的龙舟越来越多,渐渐形成热闹非凡、蔚为壮观且长盛不衰的“盐步锦龙盛会”风俗,当地也称为“龙舟景”。各龙舟自行出发,在盐步大闸前集队等候,然后统一由泮塘龙舟率领进闸。盐步将当地特产“盐步秋茄”与标旗作为答谢回赠泮塘。然后,由盐步老龙带头,其他龙舟尾随,相继到华光庙埗头参拜华光神和到龙涌参拜盐步老龙的龙床。过去两地龙舟行至水面寬阔处还要进行桡手压水花表演和船员甩旗表演,然后才依依送别。

以前珠江的河道跟现在很不同,真要挨着村扒过去,所以扒龙舟需要更大的体力。现在河道窄了,传统的礼节也省略不少,但保留不变的是,泮塘五约每年都会送一支夺标的黑纱锦旗给盐步老龙,上书对联“昔日夺标同鼎甲,当年沧海占群龙”,而盐步老龙也会回赠五约一副对联“昔子交情詹子曰,幸同夺锦忆当年”,赠给泮塘三约四约龙舟的则是“昔日夺标同结契,当年沧海占群龙”,以示区别。

数百年来,盐步与泮塘两地均将此俗作为一项盛事,始终给予对方最隆重的礼遇,代代相传。其代表的尊老孝义、诚实守信、谦恭好礼、长幼有序、竞争有道、和谐共处的龙舟文化不断辐射,深刻影响着盐步、泮塘乃至隔岸邻村,推动着广佛水乡的交流与合作。在珠江三角洲水乡,龙舟互相认亲的佳话并非绝无仅有,但像盐步老龙与泮塘龙舟之间这份400多年深厚交情及互访礼俗的却是仅此一家,在省内龙舟文化中也绝无仅有。因此盐步老龙礼俗在2012年2月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健康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健康 » “白须公”与“凸眼龙”端午“探契”

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珠江三角洲水乡龙舟竞赛夺标之风极盛,胜者可为乡里争光。传说京城有一个好龙舟的陶姓驸马,喜南下广东看龙舟比赛,时人称“海珠好龙”。到了万历二十五年(1597)端午,陶驸马又南下广东。广州官府号召四乡八里的百多只龙舟在西郊白鹅潭上举行龙舟比赛。斗到正酣,南海盐步当时已有100多岁的老龙舟与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