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珂广告

番薯传入中国的曲折传奇

沾泥带土的番薯,是乡村最卑微低贱的作物。然而在那饥馑灾荒的年代,番薯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它作的贡献绝不低于稻米。如今温饱有余,浪费甚足的我们,须知粮食的来之不易。——编者番薯又称红薯、甘薯、红苔、白薯、地瓜。其之所以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相传番薯最早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并非中国本

沾泥带土的番薯,是乡村最卑微低贱的作物。然而在那饥馑灾荒的年代,番薯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它作的贡献绝不低于稻米。如今温饱有余,浪费甚足的我们,须知粮食的来之不易。

——编者

番薯又称红薯、甘薯、红苔、白薯、地瓜。其之所以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相传番薯最早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并非中国本土农作物。多少年来,由于这个舶来品易种易得,售价低廉,人们逐渐淡忘了它在异邦的珍贵和引种的风险,只作为粗粮和饲料看待。其实,番薯的引入经历了一番充满传奇色彩的曲折。

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其中闽广的传播历史被人说得较多,而且皆附会有传说内容,云南的传播历史少被人说,显得特别冷僻。

一般普遍认为,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这一年春天,在吕宋岛,一种叫“朱薯”的农作物进入陈振龙的视野。陈振龙出生于福州府长乐县的一个中产家庭,年轻时考取过秀才功名。然而,在他生长的年月,一方面是科举艰难、“仕途壅塞”,另一方面,经商风潮弥漫于东南诸省,“中产子弟,什五游食在外”。不知道什么时候,陈振龙也开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往来于闽省、吕宋之间”。

大批闽商前往吕宋,和西班牙人密切相关。在此之前,吕宋仅有华侨“约百五十人”。1571年西班牙船队征服菲律宾群岛后,大量采购生丝、棉布、陶瓷等中国商品。短短二十余年之内,“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明史·吕宋列传》)。

西班牙人带来的,不仅有滚滚银币,还有原产美洲的一些农作物。史料记载,朱薯进入吕宋,约在1565年。征服诸岛后,“红夷常患粮米不足”,于是大规模推广种植。到1593年,这种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吕宋已“被山蔓野”。陈振龙看到,当地土著“随地掘取”、“以佐谷食”(《金薯传习录》)。

朱薯价格极贱,并且极易引种,尺许薯藤便可“随栽随活”。然而,将薯藤带出吕宋,并非那么简单。《金薯传习录》记载: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 ”,他们还在海关层层盘查。贿赂当地土著、“得其藤数尺”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另一说“编入藤篮”),混过关卡后,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航船抵达福州的日子,是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几天后,陈振龙之子陈经纶草拟了一份禀贴,游说福建巡抚金学曾“行知各属”、“效法栽种”;与此同时,由于担心“土性不合”,在纱帽池胡同住宅一带,陈氏父子寻“舍傍隙地”,开始“依法栽植”。

四个月以后,朱薯引种成功。经“启土开掘”,陈氏父子发现,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当年冬天,来自吕宋的朱薯,被命名为“番薯”。当地人为缅怀陈振龙的贡献,特为建立“先薯祠”以作纪念。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广东,也有番薯传入中国的传说。最早引种番薯的地方有两个——东莞、电白,两个地方都有传说,尽管两地分处粤东粤西,相隔不下千里,所涉主人公分属不同姓氏,而传说内容却惊人地相似。

东莞传说见于清代宣统年间《东莞县志·物产上》。其大致经过是:万历年间,东莞人陈益曾到达安南(今越南),当地酋长以番薯招待陈氏,陈氏觉得此物既能充饥,又十分香甜,便打探此物的栽培方法,欲携往国内广种,但当地执政者不准番薯出国,一旦发现偷携薯种出境者即处以死刑。陈益曾便想方设法贿赂酋长身边的奴仆,得到薯种后迅速潜回国内。这件事并非出自当时官方的记录,而是在编修宣统县志时由《凤岗陈氏族谱》辑录而出,以印证民间那些传说。

电白传说亦见诸《电白县志》(道光六年修)。据志载:相传番薯出交趾国(今越南),人严禁以种入中国者罪死。吴川人林怀蓝善医,薄游交州,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所诘。林以实对,且求私纵焉。关将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之不忠,然感先生德,背之不义。”遂赴水死。林乃归,种遍于粤。林怀蓝在其家乡还享有“番薯林公庙”,庙中同时塑有越南关将的形象。

云南也有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记录。嘉靖四十一年(1563)《大理府志》就有“紫蓣、白蓣和红蓣”的记载。当代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先生根据3500多种地方志考证,认为此即甘薯。他说:“修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大理府志》的李元阳,是一位注意新生事物的学人。在这府志里,他虽没有详细地解释新作物名词,但他毫不含糊地列举薯蓣之属五:‘山药、山薯、紫蓣、白蓣、红蓣。”虽然《大理府志》仅列紫、白、红蓣并无特别注释,很多晚明、清代和民国的各省府州县厅志中,红、白、紫、黄蓣(芋)、藷(薯)、苕都是指甘薯。

广东东莞、电白以及云南的文书记录意味着甘薯是从印、缅由陆上路径传入。福建的薯种因其得自南洋,故其传说也就多了一层海洋味道。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虽然人物、时间、地点不同,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番薯在传进中国的过程中,受到了外国官方的有意阻挠,是极个别中国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它引进中国,从而使后人受益不已的。这三个故事中,一般认为陈振龙是我国番薯传入第一人,因为它的传说当时就被同时代的大文豪徐光启(1562-1633)记入了《甘薯疏》。

但现在有人发现,嘉靖年间成书的《广东通志》物产部分记载,广东薯类植物就已经包括红薯、甘薯、甜薯和山薯。当时说的红薯并不是现在的番薯,但甘薯则极有可能指的是番薯。《广东通志》成书于1558年,如果该书里的甘薯确指番薯的话,那么在福建人陈振龙在1593年从吕宋往福建引种番薯之前,就已经有广东人引种番薯了。明朝史学家苏琰在《朱薯颂》里所写的一段话:“甲申、乙酉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洋舶道之,携其种归晋江五都,乡曰灵水,种之园斋。甲午、乙未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之薯者十之七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万历十二年和万历十三年之间,福建泉州的海商于南澳岛上作短暂休整,在岛上发现了番薯,遂引种到晋江县灵水乡,进而推广到临近乡村。后来到了万历二十二年和万历二十三年之间,泉州闹灾,粮食歉收,只有番薯依然丰产,泉州的大部分农民靠番薯充饥,安全度过了自然灾害。万历十二年即1584年,万历十三年即1585年,根据苏琰的记载,在1584年年底和1585年年初的时候,泉州海商从南澳岛上引种了番薯,这一时间依然比陈振龙从吕宋引种番薯要早八九年。

换言之,番薯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是传说中的1593年,最早引种番薯的大功臣也不是福建人陈振龙。可能是如《东莞县志》所载,番薯由陈增益于1580年引进。也可能比这更早,我们某位不知名的祖先,曾经冒着我们不知道的风险,在某个波涛汹涌或者风雨交加的夜晚,为后人带回这么一笔取之不尽的珍贵财富。

链接——番薯在中国的推广

其实它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并不算长,特别是在北方的某些省份,番薯完全是刚刚冒出来的新面孔。

《乾隆实录》(卷1232)载:公元1785年,乾隆皇帝对军机大臣说:“河南近年屡经大旱,庄稼缺水,颗粒无收,灾民遍地,饿殍遍野,这是朕的罪过,也是你们军机大臣的罪过。我听说福建那边盛产一种名叫番薯的东西,这种东西既能充饥,又能耐旱,不知道能不能在河南推广一下。如果推广成功,或许能成为河南老百姓的救命粮,缓解那里的灾情。我已经下旨给福建巡抚,让他培植一批番薯秧苗,派人从水路紧急运到河南,交给河南巡抚下发民间……”

通过乾隆这段话可以得知,距今两百多年前,河南应该还没有人种植番薯。即使有,也一定是零星种植,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

番薯在陕西的历史更为短暂。

据建国后编印的《陕西省志》描述,番薯在乾隆年间被引进到陕南,在嘉庆年间被引进到渭南,但一直都是零星种植,直到新中国成立,陕西90%以上的农民没有听说过红薯。上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番薯才得以自上而下地由官方正式推广,然后迅速普及到陕西全省。

此文由 科学育儿网-资讯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科学育儿网 > 资讯 » 番薯传入中国的曲折传奇

沾泥带土的番薯,是乡村最卑微低贱的作物。然而在那饥馑灾荒的年代,番薯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它作的贡献绝不低于稻米。如今温饱有余,浪费甚足的我们,须知粮食的来之不易。——编者番薯又称红薯、甘薯、红苔、白薯、地瓜。其之所以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相传番薯最早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并非中国本